单胃畜、禽对饲料脂类的消化、吸收与代谢

2016-02-22 10:41:46董玉龙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6年6期
关键词:脂类仔鸡脂肪酶

董玉龙

(黑龙江省大庆市畜牧兽医局畜牧技术推广站,黑龙江 大庆163311)

单胃畜、禽对饲料脂类的消化、吸收与代谢

董玉龙

(黑龙江省大庆市畜牧兽医局畜牧技术推广站,黑龙江大庆163311)

1 消化、吸收过程

饲粮脂类(主要是甘油三酯),随食糜从胃流入小肠,与胰液、小肠液和胆汁混合。在胆汁酸盐的作用和肠道蠕动的搅拌下,脂类被乳化成较小的颗粒。胰脂肪酶和肠脂肪酶吸附在脂肪颗粒表面,使甘油三酯水解成β-甘油一酯和游离脂肪酸;后者再与磷脂-固醇盐的微胞结合形成混合微胞,这些微胞对脂类的有效吸收是必要的。

空肠基部(上端)是脂类吸收的主要位置,但沿着肠腔,从十二指肠到小肠末端都有所吸收。甘油与短链脂肪酸(2~10碳)的吸收,是通过消极地转运到肠系膜静脉血液,然后入门静脉。甘油一酯和长链脂肪酸(含碳12或链更长)通过扩散进入刷状缘和有吸收能力的肠黏膜细胞顶端的核心中。进入上皮细胞后,在ATP存在的情况下,长链脂肪酸转化成的脂肪酰辅酶A与细胞内的甘油一酯结合成甘油二酯,再形成甘油三酯。大多数磷脂在肠腔内被胰脂肪酶和肠脂肪酶水解,产生游离脂肪酸,剩下的分子(溶血磷脂)和少部分未水解的磷脂直接被吸收。胆固醇酯必须由胰脂肪酶和肠脂肪酶水解成游离胆固醇,通过与微绒毛脂蛋白的内源胆固醇置换后才能被吸收。进入肠黏膜的游离胆固醇,通过与微绒毛脂蛋白的内源胆固醇置换后才能被吸收。进入肠黏膜的游离胆固醇,在通过乳糜管转运到淋巴管之前,再进行酯化。在哺乳动物,肠黏膜细胞中的混合脂肪进一步形成乳糜微粒,经细胞间隙进入乳糜管,再经淋巴系统汇入胸导管,进入血液。而雏鸡是将脂类直接吸收进门静脉血液并携入肝脏,但在黏膜细胞中再酯化成甘油三酯的过程与哺乳动物相似。

2 饲料脂类与畜禽产品质量

饲粮脂类水解后形成的游离脂肪酸通过酯化再结合成甘油三酯,经淋巴与血流运入肝脏与全身。血脂由吸收的乳糜微粒迅速从血流被转运至肝脏、脂库和其他组织。一切机体组织都可贮存甘油三酯,但脂肪组织是最主要的贮存处。脂肪组织能由碳水化合物和氧化脂肪酸合成脂肪。脂肪组织中的甘油三酯是一种易动员的能源,处于不断沉积与动员之中。由于饲粮脂肪酸在消化、吸收与转运过程中,结构与饱和性未发生大的变化,故单胃畜禽脂库脂肪酸组成与饲粮脂类相似。在饲料脂肪含量高或添加植物油时,其贮存脂肪的不饱和程度和碘价提高,体脂变软,易酸败,影响肉品质及对胴体保藏与加工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单胃畜禽的肥育饲粮中,除特殊目的外,应主要采用含脂肪量低的饲料,以使贮积的体脂不饱和程度较低,提高胴体品质。在猪饲粮中使用花生,将产生软猪肉;欲使其转变成硬的或中等的胴体,需要饲喂已喂花生的3~3.5倍的硬化饲粮。因此,应避免用含不饱和脂肪酸多的饲粮,至少在肥育后期应是如此。

3 饲粮中添加脂肪的效果

规模化猪、禽饲养中,常在饲粮中添加脂肪,特别是在肉仔鸡和断乳仔猪饲粮中,目的是提高饲粮的能量浓度和饲料转化效率,促进生长发育。此外,在饲粮中添加脂肪可减少粉尘和饲喂过程的饲料消耗;在压制颗粒饲料时,添加脂肪可起滑润作用,减缓对压模的磨损;添加脂肪还有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及利用。通常在肉仔鸡饲粮中添加1%~4%的油脂。当脂肪提供的代谢能分别为肉仔鸡和产蛋鸡饲粮总代谢能的20%~30%和15%~20%时(相当于添加5%~8%或3%~5%的饲用脂肪),能获得最高的生产力与饲料利用率。给母猪饲粮添加脂肪可提高其繁殖成绩;在适宜条件下,小猪与生长猪饲粮中每添加1%的脂肪,可提高其随意采食量0.2%~0.6%。但有试验报道,刚转入保育期的猪,脂肪酶活性下降,对饲粮中添加脂肪并无调节采食量的反应。在此期间,添加脂肪的效果仅体现在其物理特性方面。一般说,幼小畜禽,容易消化吸收不饱和的与链较短的脂肪酸和油脂,而饱和的长链脂肪酸不易被消化吸收;在动物性脂肪中,猪油犊牛油易消化吸收。随年龄增大,对不同来源脂肪消化能力的差别逐渐减小或消失。多数科学家主张在诱食料和开食料中脂肪的添加量不超过2.5%~5%,也有人认为可高到10%。在生长肥育猪饲粮中,世界各地曾用10%,20%的脂肪,一般均提高增重速度、饲料效率和背膘厚度,与人们对瘦肉消费的需求日益增大相悖。在确定脂肪添加量时,为得到良好效果,应考虑脂肪品质、饲粮的蛋白质水平、其他饲粮组分及非饲粮因素。添加脂肪的同时,应添加抗氧化剂,且必须将添加油脂后的饲粮尽快喂完;否则,甘油三酯迅速分解释放出脂肪酸,对畜禽产生不良影响;在肉仔鸡饲养中,添加脂肪可使垫料油腻,有损其腿部健康,降低胴体等级。

10.3969/J.ISSN.1671-6027.2016.06.063

董玉龙(1970~),本科,高级农业经济师,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脂类仔鸡脂肪酶
调脂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研究进展
肉仔鸡腹水的诱发因素与防治
养殖与饲料(2021年5期)2021-11-30 20:05:15
肉仔鸡的生产特点及饲养管理
兽用陈皮口服液对肉仔鸡生长抑制治疗效果分析
兽医导刊(2019年20期)2019-08-19 10:39:18
绿茶粉对清远麻鸡血液脂类代谢的影响研究
广东茶业(2019年1期)2019-04-28 08:32:30
肉仔鸡皮下水肿型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两城镇陶器的脂类残留物分析
东方考古(2016年0期)2016-07-31 17:45:44
脂肪酶Novozyme435手性拆分(R,S)-扁桃酸
脂肪酶N435对PBSA与PBSH的酶催化降解和分子模拟
中国塑料(2016年7期)2016-04-16 05:25:53
成军:从HCV入手,探索脂类代谢分子生物学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