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博
(广东医科大学东莞校区生理科学实验室,广东东莞523808)
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创新机制研究*
陈博
(广东医科大学东莞校区生理科学实验室,广东东莞523808)
【提要】经过多年的实践,该校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使一大批有创新实践热情的学生在创新能力上得到了培养。该文从四大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剖析:(1)在创新保障机制上要完善六点措施,即组织和管理保障、制度和政策保障、经费和时间保障、实行导师负责制、建立例会制度、建立交流合作平台;(2)在创新管理机制上要做好四点工作,即严格项目评审环节、落实中期检查工作、审核结题验收材料、规范项目材料档案;(3)在创新激励机制上制定好激励学生的政策和激励教师的政策;(4)在创新评价机制上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体系。以期能提供一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机制。
创新实验项目;创新机制;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是“十一五”期间教育部为推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而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该项目2006年开始试点,2007年正式实施[1]。以“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鼓励创新、培养能力、重在过程”为原则[2],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广东医科大学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2010年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方案和细则,通过近6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文结合广东医科大学在实践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中的经验,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多元化。
1.1组织和管理保障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主管团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成员由团委、学工部、科技处、教务处、财务与资产管理处、社科部、二级学院等单位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学校团委),具体负责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活动的组织工作。按学科分类聘请相关专家,指导项目的实施及立项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专利申请及奖励建议。二级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工作小组,由主管教学院长担任组长,具体负责本单位项目的开展和具体指导。
1.2制度和政策保障学校出台了“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实施方案”、“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指导教师遴选细则”、“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指导教师管理细则”等规章制度,按照“有利于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有利于推动校园科研学术氛围”的指导思想,遵循“专家评审、择优资助、公开公示”的原则和“科学管理、严格审核、激励创新”的运行机制[4],从制度上保障创新实验项目的顺利实施。还通过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对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予以支持,对包括创新学分认定、创新成果评定等方面提供制度和政策层面的保障。
1.3经费和时间保障学校设立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专项经费,学校每年拨一定经费作为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启动经费,以后按学生人数增长比例逐年增加,同时积极引进校外资源,接受校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对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活动的资金支持。各项目经费必须按有关规定,用于研究工作所必需的费用开支,包括科研业务费、实验材料费、低值仪器设备费等。在时间上,重点项目执行期最长为2年,一般项目执行期最长为1年,从项目正式公布之日起。未能如期完成项目的负责人应向所在二级学院团委(直属团总支)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情况说明或项目延期申请。
1.4实行导师负责制在创新实验项目中实行导师负责制,每个申报课题必须有1~2位指导教师,同一指导教师1年最多指导2个课题,指导教师原则上要求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明确指导教师职责,要求指导教师在学生选题阶段就进行指导,对学生的科研思路、选题方向、研究路线、实验设计、申报书书写等方面进行指导,而且全程跟踪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实验,为学生开展实验研究提供平台,在实验过程中适时给予必要指导和帮助,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定期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审查实验原始数据和实验报告,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和总结报告,直到最后项目结题审核结束。同时,财务部门将项目经费直接划拨到指导教师的账户中去,由指导教师统筹安排经费的使用,既可避免学生滥用经费,也可增强导师的责任感,能让导师把项目当成自己的科研去完成。
1.5建立例会制度建立创新实验项目例会制度[5],可
以推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实验,及时了解学生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例会时间每月1次,每学期4次。例会时,各项目负责人要汇报实验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拟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提出自己有什么新的想法。通过例会大家可以了解每个实验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可以分享个人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想法,可以知道自己项目存在的问题在其他项目中是否一样存在,可以学习到其他项目的一些好的科研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1.6建立交流合作平台学生在参与实验项目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可以保障学生能够及时地解决问题[6]。除了项目内部负责人与成员、指导教师与负责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外,最重要的是项目与项目之间的交流、协同与合作。不同的项目从本身研究的方向来看似乎没有联系,但实际上存在着学科交叉,即使研究内容不同,所需的基础方法和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都存在相通之处,所以往往在交流中可以找到对项目有帮助的知识或想法。学校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网站、创新实验项目QQ群、创新实验项目微信群及微信公众号等,各项目把各自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发布上去,通过这些信息化平台,项目与项目之间可以方便交流,寻求帮助,合作开展实验,交流解决方法。
2.1严格项目评审环节申报项目经所在二级学院团委(直属团总支)进行资格审查和初步遴选,通过二级学院主管科研或教学的领导审批后按学校规定的名额报送学校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项目评审分为初审和终审:初审对申报项目进行初步评定,筛选出有价值、有潜力的项目作为候选立项项目。终审通过专家小组评审确定立项项目。项目评审工作由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活动评审小组负责,评审小组由学校推荐的教授和专家组成。聘请为项目评审的专家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学术造诣,学术思想活跃,科研工作成绩显著,作风正派,严肃认真,实事求是[7]。
2.2落实中期检查工作学校按要求组织开展项目中期检查工作,由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校学生科研站及相关二级学院团委(直属团总支)负责追踪项目进展情况。各项目按要求填交《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中期检查报告书》,由项目管理机构进行项目中期检查工作。如发现执行不力,无故延期又无具体改进措施或经费使用不当的项目,项目管理机构将责令项目负责人停止使用项目研究经费,并视情节轻重收回部分或全部研究经费。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不得随意更改项目名称;如有人员变动,应在指导教师及项目负责人同意的情况下及时由二级学院审批并报校学生科研站备案;研究计划与方案的重大修改或因特殊情况需延长研究时间须经指导教师和相应管理机构同意,并报校学生科研站审批。研究项目由于一些不可克服的原因而终止研究,应由项目负责人写出项目终止报告,并交回剩余研究经费。中期检查结束后,各二级学院团委(直属团总支)向校学生科研站提交中期检查报告书。
2.3审核结题验收材料同一年度立项的项目应在项目执行期满后且完成研究后向提交《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验收结题报告书》和研究成果,由创新实验项目领导小组组织专家进行审核验收。对未通过验收的项目,由立项项目管理机构征求专家意见,做出是否同意该项目延期结题的处理,延期时间最长为半年,如半年后仍未通过项目验收,则由立项项目管理机构视情况追回全部或部分研究经费。属于阶段性成果或具有广阔研究前景的通过验收项目,学校鼓励项目研究者继续申请资助,深化与完善项目的研究。
2.4规范项目材料档案完成结题验收的项目,所有资料(包括立项申请书、中期检查报告书、结题验收申请书、科研总结、研究成果等材料)一并整理归档。同一年度立项的项目建立一个档案,以便把握每年度项目开展情况,同时在项目交流平台上公开,总结每年度项目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累宝贵经验。
3.1激励学生的政策参与“创新实验项目”并按要求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视项目级别和对完成课题的贡献可以获得当年综合测评思想品德分1~5分。对于在国家、省级核心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的学生,学校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高水平、高层次、特别优秀的项目和论文,学校将参照有关规定另行给予奖励。对参与“挑战杯”等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除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外,还按不同等级给予选修学分1~5分,而且在学生评优评先活动、奖学金评定中给予奖励,在免试推荐研究生时也予以优先考虑。
3.2激励老师的政策学校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验项目”活动,在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职称评审、荣誉称号、申报省级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方面给予优先。若指导学生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参赛获奖等学校也给予相关奖励。此外,还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优秀指导教师奖”,以表彰和奖励那些乐于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并取得优秀成果的指导教师[8]。
“创新实验项目”是一个动态持续过程,对其效果的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9]。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体系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定性评价是对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选题、立项、项目实施及项目总结的全过程开展评价,包括选题评价、过程评价(实验记录、实验进展)、导师评价、学生评价及专家评价等,定性评价具有评价指标累加式、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个性化的特点,能够体现人的主体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提高。定量评价则是对项目发表的论文,获得的专利及在竞赛(特别是“挑战杯”竞赛)中取得的成绩来进行评价。2种评价方法的结合可以避免难度大的项目出论文少、难以获得定量评价的问题,只要认真完成了科研实验,取得了实验数据,也可以从定性评价上得到较高的评价[10]。
目前,创新实验项目在广东医科大学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参与学生正逐年上升,从2010年的200多人到现在已经达到3000多人了,占学校学生人数比例的30%以上[11],每个二级学院都成立了各自的科研站,每年成功获得立项的项目也逐年增多,而创新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在逐年提高,绝大部分项目都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研究论文,其中被SCI收录的论文有2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有21篇,还获得专利有5项,获得省级“挑战杯”竞赛奖项30多项,其中在2015年第十三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特等奖1项。可见,创新实验项目在本校的实践是取得明显效果的,其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一种新的创新机制,本校将进一步深化它的功能,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1]马大中,崔瑾,梁军胜,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验项目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9):33-36.
[2]李文博,尹爽,陈培焱,等.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2):128-129.
[3]王伟,胡真虎,苏馈足,等.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教学改革和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5):178-179.
[4]白璐,田晓柱,牛炳韬,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实验室探究与探索,2015,34(4):161-164.
[5]刘玠,程伟,王晓源,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6):2448-2449.
[6]张向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2(9):26-30.
[7]黄晓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特点、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0):266-268.
[8]叶蔚云,刘冬英.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实践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3):421-423.
[9]周合兵,沈文淮,熊建文,等.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3):152-155.
[10]杜新强,冶雪艳.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47-48.
[11]梁一,郭莲仙,赵祖国,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实施与探索——以广东医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2014(2):28-29.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9.060
C
1009-5519(2016)19-3082-03
广东医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JY13066)。
(2016-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