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复合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分析

2016-02-21 12:59刘莹吴凯华李云鹏
现代实用医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肌间臂丛锁骨

刘莹,吴凯华,李云鹏

超声引导下复合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分析

刘莹,吴凯华,李云鹏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复合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将100例上肢闭合骨折择期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超声引导下,对照组采用单一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部分腋路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操作时间、起效时间、阻滞完善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及起效时间更短(均P<0.05)。观察组尺神经、上臂正中皮神经、肋间臂神经及前臂正中神经阻滞完善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复合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起效快及阻滞完善率高的优点,值得推广。

臂丛神经阻滞;超声引导;麻醉

臂丛神经阻滞(BPB)因其生理干扰小、硬件设备要求低及镇痛效果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手臂及肩部的手术,然而采用单一入路往往难以达到完全上肢神经阻滞的效果,无法满足大面积上肢创伤患者的麻醉需求[1]。本研究拟探讨超声引导下复合入路BPB的麻醉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上肢闭合骨折患者100例,入选标准:(1)年龄≥18周岁;(2)ASA分级为I~III级;(3)认知正常,意识清晰,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凝血功能紊乱者;(2)局部麻醉过敏者;(3)长期应用阿片类药物者;(4)合并神经系统疾病者;(5)存在皮损而影响阻滞效果测定者;(6)合并严重肝、肾、心等脏器疾病者;(7)哺乳期、妊娠期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19~68岁,平均(37.75±6.48)岁;体质量指数(BMI)18.41~29.64 kg/m2,平均(23.26±2.57)kg/m2;手术部位为肩部9例,上臂10例,肘部8例,前臂8例,腕部7例,手部8例;采用肌间沟复合部分腋路BPB。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0~65岁,平均(37.45±6.07)岁;BMI为18.54~29.95 kg/m2,平均(23.31±2.64)kg/m2;手术部位为肩部8例,上臂12例,肘部7例,前臂9例,腕部7例,手部7例;采用单一入路BPB。两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方法 (1)术前准备。术前6 h禁饮、8 h禁食;入室后,常规留置静脉留置针、面罩吸氧(3 L/min),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2)麻醉诱导。所有患者均静注咪达唑仑(0.03 mg/kg)及芬太尼(0.6g/kg)进行麻醉诱导。(3)超声引导。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应用彩色超声仪(便携式),选用线阵探头(应用无菌腔镜套进行包裹),合理设定探头频率(4~12 Hz),由同一经验丰富的麻醉医师应用超声平面内进针技术完成BPB。(4)对照组采用单一入路BPB,即匹配手术麻醉需求及不同入路所产生神经阻滞区域的特征,合理选择阻滞入路。其中,腋路BPB适用于手部骨折手术患者,锁骨上入路BPB适用于肘部骨折手术患者,锁骨下入路BPB适用于腕部、前臂骨折手术患者,肌间沟入路BPB适用于肱骨及肩部骨折手术患者。(5)观察组采用肌间沟复合部分腋路BPB。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嘱患者双上肢紧贴躯干(头偏健侧),常规消毒颈部及腋窝皮肤,将探头置于患者肌间沟(探头垂直身体长轴),以获取清晰的肌间沟臂丛神经图像;于探头外侧1 cm处进行穿刺,确保进针方向与探头方向在同一平面,当穿刺针突破患者斜角肌筋膜时,可见3~4条肌间沟神经根,在每条神经根周围注入7 ml罗哌卡因(0.5%)。屈曲患者肘部,外旋前臂,使患者手背紧贴床面;先应用超声探头确认腋鞘,然后在超声实时监测下,于患者腋动脉上方注射7 ml罗哌卡因(0.5%),以阻滞患者肋间臂神经。

1.3观察指标 (1)操作时间,由超声探头接触患者皮肤至完成局麻药物注射所经历的时间[2]。观察组是指肌间沟入路BPB操作时间+部分腋路BPB操作时间。(2)起效时间,由完成麻醉药物注射至各个神经所支配痛觉区域痛觉消失所经历的时间[3]。(3)阻滞完善率。采用针刺及冷刺激等方法测定患者尺神经、上臂正中皮神经、肋间臂神经、前臂正中神经、腋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阻滞情况,分0~2级[4],阻滞完善率= (1级例数+2级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操作时间及起效时间比较对照组操作时间为(9.02±2.37)min,起效时间为(8.84±1.96)min;观察组操作时间为(6.54±2.08)min,起效时间为(5.61±1.43)min;观察组操作时间及起效时间均比对照组短(=5.56、9.41,均P<0.05)。

2.2神经阻滞完善率比较两组腋神经、桡神经及肌皮神经阻滞完善率均为100.00%;观察组正中神经阻滞完善率为98.00%(49/50),略高于对照组94.00%(4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42,P>0.05)。观察组尺神经、上臂正中皮神经、肋间臂神经、前臂正中神经阻滞完善率均为100.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0%(39/50)、76.00% (38/50)、80.00%(40/50)及74.00%(37/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111,均P<0.01)。

2.3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发生呼吸困难2例,霍纳综合征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00%;对照组发生呼吸困难1例,霍纳综合征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11,P>0.05)。

3 讨论

临床上,BPB的阻滞路径呈现多样性,包括锁骨上、肌间沟、锁骨下喙突、锁骨下垂直及腋路等,可满足不同手术部位的麻醉需求。随电子信息技术及超声技术的迅猛发展,可视化技术打破了传统BPB解剖定位的固有模式,也为BPB的临床应用带来了新的途径。

单一入路BPB具有一定局限性,如采用肌间沟入路BPB可阻滞患者C4~5节段,但无法完全阻滞C8~T1节段;此外锁骨上、肌间沟、锁骨下喙突、锁骨下垂直BPB对肋间神经阻滞效果均十分有限。相关报道指出,腋路BPB不仅对C8~ T1节段及肋间神经阻滞均具有较好阻滞效果[5]。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及起效时间更短(均P<0.05);观察组尺神经、上臂正中皮神经、肋间臂神经及前臂正中神经阻滞完善率更高(均P<0.05)。此外,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肌间沟复合部分腋路BPB可获得满意上肢完全阻滞效果。

[1]云瑞.超声引导下三种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3):67-68.

[2]钟庆,邬瑞刚,何含,等.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与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比较[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8):2751-2753.

[3]吴道珠,黄品同,李挺,等.高频超声引导锁骨上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4):524-527.

[4]蒋京京,何星颖,石学银,等.超声引导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4):381-383.

[5]陈培敏.超声技术在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中的临床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1-133.

10.3969/j.issn.1671-0800.2016.07.027

R614

A

1671-0800(2016)07-0896-02

322100浙江省东阳,东阳市人民医院

刘莹,Emai:ly_5022@126.com

2016-04-02(本文编辑:钟美春)

猜你喜欢
肌间臂丛锁骨
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鱼问世
刀鲚肌间骨新类型的发现
草鱼肌间骨形态学观察与分析研究
团头鲂雌核发育群体的肌间骨形态学分析
呵护锁骨皮肤
不掉到锁骨都不敢说是“矩形耳环
布托啡诺在臂丛麻醉患者中的镇痛效果
规范康复疗法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肌肉肌腱转位术用于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
地佐辛复合局麻药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