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昌
《道德经》的原文是: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易传》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们常人所接触的、所思考的往往都是“器”范畴的具体事物,而《道德经》是论述“道”的著作,因此,许多针对形而上所发的议论,读起来难免会令人费解,甚至玄虚。
上一章里说到“道”的两种存在方式——“有”和“无”,“有”和“无”的根源是一个,只是名称不同。(“同出而异名”)这里又抛出了一句——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后世对这句的解释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这样断句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按照辛战军先生的解释:“如果天下之人都知道作为那些所谓的美事,那么美事就会变得不美了;如果天下之人都知道作为那些所谓的善事,那么善事就会变得不善了。”
另一派的断句比较常见——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之所以是美的,那么丑的概念就产生了。天下的人都知道天下的人都知道善的东西之所以是善的,那么不善的概念就产生了。”
笔者倾向后一派的解释,《道德经》一书,文字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简明流畅,音韵和谐。如果老子果真要表达“如果天下之人都知道作为那些所谓的美事,那么美事就会变得不美了;如果天下之人都知道作为那些所谓的善事,那么善事就会变得不善了”,这样的意思,估计以他会写成 “天下皆美者,斯恶已。皆善者,斯不善已。”“美之为”“善之为”这种文字,估计只有现代蹩脚的文言文仿写者才写得出,就文字表面而看,老子的文笔不会这么拙劣。
从义理分析,老子著书所假想的读者是天子、诸侯这类人,以“自隐无名为务”的高人,当然也还是希望他所讲的理论能为这些统治者所接受所应用,从而让天下更太平更和谐更美好。
作者在上一章说过“名可名,非常名”,事物的名,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那么这一章的言外之意是说,这些看似的对立的概念,比如美与恶、善与不善、有与无、高与下等等概念,都是人们主观设定、约定俗成的,并不代表事物的本质。
如国人对湿地的认识,九十年代以前,我们认为湿地是百无一用的,于是群策群力把许多湿地改造成了农田,直到近些年才认识到湿地是“地球之肾”,不仅不再主张去破坏湿地造良田,而且肯下大本钱去保护了。这就是“名非恒名”的一个现实例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本段的一个总纲,把美与恶、善于不善的关系阐述清楚后,随后老子说——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意思是:有和无相互转化,难和易相互促成,长和短相比互见,高和低相互呈现,音和声相互应和,前和后相依相随。
在帛书本中,紧接着这段有两个字:“恒也。”虽然在楚简本老子中没有这两个字,但笔者倾向于这两个字存在。参看第一章的“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可以说是文意贯通的。
也就是说,一切事物的称谓、概念和判断,都是因为对立而产生的,而这种对立是变动的,所以一切称谓、概念和判断也都是变动不居的。
说到这里,老子把话锋一转,开始说人间社会了。因为道德经这本书贯穿着一个潜在的逻辑,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刚才说的天道层面的,那么人类社会的“圣人”就应该去效法呀!
所以,后面写到——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其中“万物作焉而不辞”一句,经过学者们的考证应该是“万物作焉而不为始”,通行本中有脱误,这里详细考证过程就赘述了。
意思就是:所以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事情,实行不言的教导,万物兴起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为他不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灭。
这章的意思是,“道”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不是我们可以用常态的感官所能感受,用常态的意识可以去思维的,因此,执着于对立的概念中的一方来认识“道”,是错误的。“道”,不是有,也不是无,但是,“有”是“道”的一种存在形式,“无”也是“道”的一种存在形式。彼此对立的概念,是在人的价值判断和分别而产生的,必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这对立、这变化是永恒存在的。因此,对于一个有“道”的人来说,不应该按照一己的主观好恶去发号施令,去判断对错,必须顺应万物本身的规律去做事,顺应事物的规律去做事,就是无为,无为,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不逆着规律去做事。做事成功了,是因为我顺应了自然之道,因此不能贪天之功为己有,去夸耀自己的功绩,不夸耀、不自负,反倒不会因此而被忽视。
对我们这些现实世界中芸芸众生来说,这章或许有这样的含义——不要执着自己的认识,也不要幻想自己的人生会没有了矛盾对立、万事大吉的一天。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又无时无处不在变化着。矛盾常在,变化永恒,我们还是顺应自然规律,努力地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吧!
编辑/书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