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孟子最关注民众的经济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孟子又是最务实的思想家,司马迁说他迂阔就有点冤。孟子认为,对于民众来说,首要的问题是解决他们的生存权问题,而解决生存权最重要的是保障民众拥有基本的不容剥夺的财产权,用孟子的话说,就是使民有“恒产”。孟子揭露统治者的贪婪残暴已经剥夺了民众的基本生存权,他说:“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意思是,百姓的财产上不足以孝敬父母,下不足以养活妻子儿女,丰收的年景,一年到头过得也很辛苦,遇到灾年,就只有死路一条了。百姓遭受暴政的残害,没有比今天更厉害的了。
针对民众这种悲惨状况,孟子反复地提出自己的经济主张,下面的经济蓝图在《孟子》一书中出现三次之多: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属,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三次提出这段话,《梁惠王上》上两次,《尽心上》一次)。
在五亩大的宅院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上丝棉袄了。鸡、狗、猪等等家畜家家都有饲料和工夫去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肉吃了。一家百亩耕地,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那么,数口之家就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好好办些学校,反复地用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来教育他们,那么,(人人都会敬老,主动为老人服务)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着重物、身背着重物奔波在道路上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棉袄穿,有肉吃,一般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
为了实现这个经济蓝图,孟子假托古代历史,提出了关于经济制度的带有鲜明社会主义色彩的土地改革方案,这就是著名的井田制: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糓禄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漫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实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整理田界开始。田界划分得不正确,作为俸禄的田租收入也就不会公平合理,因此暴虐的君王和贪官污吏一定要打乱正确的田间界限好趁机侵夺弱者的田产。田间界限正确了,分配给百姓田地,制定官吏的俸禄,都可以毫不费力地做出决定。井田制的办法是,每一方里的土地为一个井田,每一个井田有九百亩地,当中一百亩是公田,外边八百亩分给八家作私田。这八家共同来耕作公有田。先把公有田耕作完毕再来料理私田。
“井田”这个名称并没有见于周代文献,因此井田制的具体情况如何,已经无法考证。孟子提出这种平均地权的经济制度显然融入了自己的理解、想象和创造。有学者指出孔子仅向往尧舜的人格,而孟子则虚拟尧舜的制度(见侯外庐等著《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391页),井田制的设想就是一例。这是中国最早的土地改革设想,它影响巨大,甚至启发了两千多年后孙中山“平均地权”的主张。
孟子和商鞅的对立——孟商悖论
孟子提出井田制,是和法家如商鞅的经济发展战略唱对台戏。商鞅在秦国变法搞改革提出“为田开阡陌”“民得买卖”,“阡陌”就是孟子说的“经界”,也就是井田制中的各家田地的边界。商鞅主张废除这个边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被认为是一种进步的改革思想。孟子之所以坚决反对商鞅的这个改革,就是因为担忧这样一来“暴君汙吏必漫其经界”,也就是统治者必然以改革为名,滥用手中的权力侵吞民众的田产。这样势必产生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马太效应,导致严重的贫富悬殊与社会不公。从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看,商鞅的改革主张鼓动人们普遍的求富欲望,以利相诱,不能说没有道理,实践也充分证明商鞅的改革确实十分成功,它直接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发展乃至国势强盛,为秦国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但商鞅的改革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班固说:“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
董仲舒说得更尖锐:“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就是说,商鞅变法抛弃传统,实行土地私有的自由买卖,造成严重的贫富悬殊。富人财产千万亿万,贫苦的人却只能吃糠咽菜;富人拥有的田地是那样广阔,连田间的道路都吞没了,贫苦的人却连插一根锥子的地方都没有了。
孟子和商鞅针锋相对,明确地反对“上下交征利”,也就是上上下下利字当头,而是更重视社会公平。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商鞅的改革有其必要性;从社会稳定的角度看,孟子的主张也有其合理性。特别是面对强者利用权势肆无忌惮地欺凌侵夺弱者时,孟子的主张就更体现出社会的正义性、道德的崇高性。
孟子与商鞅的悖论,我称之为“孟商悖论”,一直到今天仍突出地表现于转型期国家的改革历程中。
例如在中国和俄罗斯。尽管改革所采取的模式大不一样,但都发生了贫富悬殊的问题,都发生了强势阶层侵夺弱势阶层,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马太效应,都碰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关系问题。在俄罗斯,所谓“休克疗法”,急剧转型导致平民的权益被肆无忌惮地侵夺。过去的党政大员(省委书记等)一下子变成了大股东、董事长。在中国,数十年的改革历程,弱势阶层始终承担着改革的代价,而许多改革举措在权势者的操纵下,往往扭曲、变形,成为权势者巧取豪夺的盛宴。
每次改革或调整的项目出台,有权有势者都从中自肥:价格双轨制的牟利空间、贷款黑洞、国有企业改制中瓜分国有资产的盛宴、公共基金的滥用。农村可耕地的使用性质转换、官员入股煤矿、房地产开发、能源开发,等等,被人称为地方官僚发动的“有系统的抢劫”。
官员以权谋私的肆无忌惮,极度贫富悬殊现象的蔓延,表明我们的社会已经丧失了起码的社会公平,已经对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威胁。
孟子坚决反对“暴君汙吏”利用政治特权侵害民众利益,应该说是抓住了社会公平问题的症结。
反垄断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对发展工商业的主张。他的主张最令人称道的有两点:
一是反垄断。
例如他说:“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古代的买卖,以有易无,这种事,相关的部门管理罢了。但却有一个卑鄙的汉子,一定要找一个高地登上去,左边望望,右边望望,恨不得把天下所有买卖的好处都由他一网打尽。人们都觉得这人太卑鄙,因此抽他的税。向商人抽税就是这样开始的。
孟子好像是在讲笑话,税收制度好像不会这样随随便便就开始了。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孟子是如何地蔑视垄断行为。孟子关于发展工商业的第二个主张是反对滥收税,主张鼓励工商。
孟子主张“关市讥而不征”(梁惠王)“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就是要求关卡和市场应该检查货物但不能滥收税。市场上,应提供空地储藏货物,但不能征收货物税;如果货物滞销了,应该依法征购,避免长久积压。
孟子为商人想得真的很周到,这也是先秦儒家对工商的共同态度,这在今天看来也是一种十分前卫的经济学思想,其强调贸易自由的理念丝毫不亚于今日自由主义的经济主张。(后荀子受法家影响而有所改变。)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主义
谈到孟子的经济思想时,我们还不应忘记,他是最早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思想家。
他说:“不违农时,糓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这段话明确地阐释了今日看来尤其值得宝贵的生态主义思想,环境保护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
孟子两千四百年前的规划,直指今天,可以列入我们的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