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利
(重庆市荣昌区盘龙镇畜牧兽医站,重庆 402460)
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防治技术
李宏利
(重庆市荣昌区盘龙镇畜牧兽医站,重庆 402460)
仔猪的肠道容易被大肠杆菌感染,导致出现大规模的仔猪腹泻现象。基于此,探究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特性及致病机理,并对防治技术进行初步探索。
仔猪;大肠杆菌;腹泻;防治技术
大肠杆菌是生活中常见的细菌,主要寄生于人和动物大肠内。大肠杆菌的运动能力强,能够在肠道内快速蠕动,人或动物一旦受到大肠杆菌感染,会在短时间内发病,主要症状是剧烈腹泻,严重可脱水致死,而且致死率高。大肠杆菌性腹泻致死率高是由其生物学特性决定的。
1.1 耐药性
大肠杆菌对很多药物具有耐药性,药物进入人体,就失去药效。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极强,多种抗生素对其都无效。耐药性是大肠杆菌致死率高最重要的生物学性质,在研究防治技术时,需要从解决其耐药性方面着手。
1.2 感染力强
大肠杆菌栖居于人或动物的肠道,正常情况下为非致病性。但是,由于大肠杆菌的感染力强,在卫生环境差时,其生存条件受到威胁,很容易在动物体内引起炎症。
1.3 致病概率大
病原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致病概率大。根据猪的生长期不同,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可以大致分为仔猪黄痢、仔猪水肿病和仔猪白痢。仔猪黄痢是以剧烈腹泻排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稀便,导致迅速脱水死亡为特征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多发生于1~3日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仔猪水肿病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毒素引起的断奶仔猪眼睑或其他部位水肿、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仔猪白痢是10~30日龄的仔猪多发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排腥臭灰白色黏稠稀粪为特征,该病的发病率在50%左右,但病死率较低。
2.1 仔猪的肠道pH值上升
仔猪的肠道pH值上升是导致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病因之一。仔猪的肠道内栖居了很多的大肠杆菌,在条件适合时,会快速大量繁殖,且生存能力强,抗热能力强。仔猪胃底腺分泌盐酸能力很低,胃内的酸性来源于母猪的乳酸,一旦仔猪断奶,导致仔猪胃酸分泌不足,胃内pH值上升。胃蛋白酶没有适宜的pH环境,胃蛋白酶不能消化吸收食物,从而导致食物腐败,在肠道内进行发酵,此时满足了大肠杆菌适宜的生活条件,大肠杆菌在仔猪肠道迅速增殖[1]。
2.2 仔猪免疫力低下
仔猪断奶后,由于无法及时获得营养物质,导致仔猪免疫功能低下。仔猪出生后,经过母猪的喂养,可从母猪体内获得抵抗大肠杆菌的抗体,但是断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数量逐渐减少,一段时间后无法抵抗致病性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利用这段时期繁殖攻击仔猪的肠道,导致腹泻。
3.1 使用大肠杆菌耐药性小的药物进行临床治疗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是导致疾病难以防治的原因,在进行药物治疗时,可选用大肠杆菌耐药性最小的药物进行治疗,大肠杆菌对很多药物有耐药性,找到耐药性小的药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目前,大肠杆菌性腹泻防治技术已有新的突破,发现溶菌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大肠杆菌是一种细菌,而溶菌酶的作用是溶解细菌,且溶酶菌的作用力强,可以有效对抗大肠杆菌。溶菌酶在医学上的药用剂型主要有含片、片剂、滴眼液和肠溶片4种,在兽医临床上可采用肠溶片来治疗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用量是一日2次,一次2~3 mg。
3.2 使用抗生素对抗致病因子
使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是常用的方法。然而,抗生素的大量或长期使用,也会引起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增强。细菌的耐药性可发生转移,一旦耐药性失去控制,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难度就会越来越大,导致死亡率上升。可选用新霉素、痢特灵、氯霉素、丁胺卡他霉素、先锋霉素、强力毒素、阿莫西林和喹诺酮类药等药物[2],如有条件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用药,但不能过量使用。
3.3 给仔猪提供干净卫生的生长环境
集约化的养殖模式虽然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但易造成大量的仔猪发生大肠杆菌性腹泻,影响仔猪的生长,导致死亡,从而使养殖户损失惨重。对于仔猪生长来说,卫生环境的改善可抑制肠道大肠杆菌的感染,避免腹泻。因此,养殖户应定期清理仔猪的饲养环境、加强通风等来改善养殖条件。
仔猪的大肠杆菌性腹泻,不仅是对仔猪的威胁,其耐药性可危及畜产品安全。引发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原因有很多,在对仔猪的大肠杆菌性腹泻进行防治技术研究时,要对症下药,还要对因治疗,改善养殖条件,使其符合卫生标准,抑制大肠杆菌繁殖,最大限度地避免大肠杆菌性腹泻对仔猪养殖带来的危害。
[1]丁亚红.防治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复合型全蛋粉的初步研制[D].扬州:扬州大学,2006.
[2]王世杰.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防治技术的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5.
S858.28
B
1674-7909(2016)14-27-2
李宏利(1969-),女,专科,兽医师,研究方向:畜牧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