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的种类、作用及应用要点
1.普通透明地膜。①高压低密度聚乙烯地膜。其厚度为0.015毫米左右,每667平方米用量为8~10千克,特点是拉伸强度比较均匀,较耐老化,可以用一个生产季以上,甚至一膜多茬应用。②低压高密度聚乙烯地膜。其厚度为0.006~0.008毫米,每667平方米用量4~5千克,比高压薄膜降低成本40%~50%,虽然其纵向、横向拉伸强度有差别,使用时易出现纵向裂口,透明度也不如高压地膜高,但两者的使用效果相差无几。此外,新型第三代低压低密度线型地膜和第四代高、低共混线型地膜以其强度高、性能好等优点,已在生产上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2.有色地膜。①黑色地膜。其厚度为0.01~0.03毫米,每667平方米用量7~12千克,其透光率(可见光)在10%以下,能有效抑制杂草生长,可降低高温危害,还可用于特殊栽培,如生产韭黄、蒜黄等。②银灰色地膜。这种地膜具有反射紫外线的功能,能驱避蚜虫从而减轻病毒病危害,还能抑制杂草生长,适用于春夏两季的防病、抗热栽培。③黑白双面复合地膜。黑色面朝下覆盖有减光、防杂草的作用;白色面朝上能增加近地面下部叶片的光照,并能有效降低地温,防热效果好。
3.除草膜。即在地膜的一面融入不同品种、数量的除草剂,覆盖后药剂慢慢析出,达到杀草的目的。
此外,还有不同规格的打孔膜、切口膜以及可控性光降解地膜等,目前正在进行试验或应用。
1.增加土壤保水性。覆盖地膜后,从土壤中蒸发出的水分因遇薄膜阻隔而凝结于膜下,又不断落入土中,使土壤的保水性增加。
2.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加土壤养分。覆膜后由于避免了雨水冲刷,减少了灌水造成的土壤板结,因而可使土壤保持疏松,有利于根系生长;疏松的土壤有利于微生物活动分解有机物,减少土壤养分的挥发和流失,从而使土壤养分增加。
3.减少表层土壤盐分的积累。覆盖地膜后,由于土壤水汽凝聚在薄膜内侧形成水滴进入土中,盐分也随之下渗,使表层土壤盐分含量降低。
4.促进作物生长发育。覆盖地膜可以改善土壤的气、热、水、肥状况,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适宜的环境,从而达到提早收获、增加产量的目的。
1.选择适宜的品种,培育壮苗。地膜覆盖栽培宜选择耐寒、抗病、丰产的品种,同时要适当提早播期,利用容器育苗方法培育壮苗,以利于早熟丰产。
2.做好覆膜准备。①精细整地。覆膜前20~30天翻耕晒土,栽苗前整平做畦,确保畦面土壤细碎、平整、呈瓦背形。②施足基肥。由于覆膜后作物长势旺盛,需要较多的养分,再加上追肥较为困难,因而必须重施基肥。在覆膜栽培中,一般基肥占总施肥量的50%~70%,通常每667平方米施腐熟有机肥3 000~4 000千克、粪肥2 000~3 000千克、过磷酸钙40~50千克、钾肥15~20千克,覆膜前穴施(深15~20厘米),避免烧根。③施足底水。覆膜前土壤含水量要充足,以保证作物对水分的需求。④提高覆膜质量。覆膜前充分整细畦面,施足底水后将地膜拉紧铺平,使地膜紧贴畦面并用土将膜的四周压实。若发现地膜有破损,可用土将孔隙盖严。
3.适时早栽,盖严定植孔。覆膜栽培的定植期可比不覆膜提早7天以上,早春宜在冷尾暖头选晴天定植。定植时,先按作物的行株距在地膜上开栽植孔(不宜过大),株行距可比不覆膜稍大,栽后及时浇定根水,再用细土盖严定植孔。直播者多先播种、后覆膜。
4.前期控肥,中后期补肥。前期因植株小,需肥水少,加之覆盖地膜的保水保肥作用,故开花以前应控制肥水,特别是氮肥,以免植株徒长影响开花结果,但遇严重干旱可适当灌水。在生育中后期,应及时追肥避免植株早衰,可在行间破膜或揭膜追肥灌水,也可用0.2%尿素溶液加0.3%~0.4%磷酸二氢钾溶液根外追肥2~3次。
5.加强病虫害防治。注意轮作,防止茄科青枯病、黄萎病和瓜类枯萎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和蔓延。由于覆膜后土壤温度、湿度条件适宜,土蚕、蟋蟀、蛞蝓等地下害虫对作物的危害可能提早或加重,应及时防治。
6.防倒伏,保护地膜不受损。覆盖地膜后,植株地上部生长旺盛,地下土壤疏松,作物支撑力弱,容易发生倒伏,要及时插竹竿支撑,并适当增施磷、钾肥,以防作物倒伏。此外,畦面上的薄膜常因风、雨及田间操作等出现裂口,所以田间操作时应尽量不损坏薄膜,发现破裂口要及时用土压严薄膜。
苗会文郝丽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种子公司1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