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国涛 王 滋 罗 菁
2015中国电视健康传播论坛综述
■ 张国涛 王 滋 罗 菁
由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联合主办、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2015年中国电视健康传播论坛”于2015年12月19—20日在中传国际交流中心举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宣传司司长毛群安,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姚宏文,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廖祥忠,中国传媒大学“长江学者”、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现代传播》主编、“中国电视健康传播”课题组组长胡智锋教授等领导莅临论坛并致辞,来自全国人口宣传教育系统的上百名业务骨干出席会议。
“2015中国电视健康传播论坛”是在中国“老龄化社会”加速、“二孩新政”出台、“健康中国”战略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由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和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创办,其定位是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机构、传媒业界(电视)、传播学界及社会民众就健康传播热点议题展开对话和交流意见的高端平台。其宗旨是为政府管理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为医疗健康机构提供传播平台,为中国传媒事业与产业发展提供鲜活内容,全面提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本次论坛主要分为开幕式、主题论坛、学界观点、业界声音、圆桌论坛五个板块。中国传媒大学廖祥忠副校长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严重的环境问题与健康息息相关,大学应该承担起减少环境污染的相应责任,这是健康传播的重要范畴,中国传媒大学愿意与国家卫生计生委携手在更广泛的领域展开合作。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宣传司司长毛群安在讲话中提出,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全国人民群众健康的高度重视,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工作则需要卫生计生宣教系统、大众媒体乃至全社会共同努力。
以《关于做好养生类节目制作播出工作的通知》的下发和《新广告法》正式实施为背景,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行业良好风尚,推进中国电视健康类节目的繁荣发展,提高中国电视健康传播的水平为出发点,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姚宏文在论坛上向中国电视媒体的同行发布了《中国电视健康传播“倡议书”》。
中国传媒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智锋教授以“迎接大健康时代——关于中国电视健康传播的若干思考”为题发言,认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大健康产业即将启动,大健康传播应运而生,电视健康传播更是面临“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好形势,电视媒体要拿出既“常销”又“畅销”的精品作品推进健康传播。
在主题论坛板块上,与会嘉宾围绕“‘互联网+时代’的中国电视健康传播”这个主题展开研讨。
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黄长群发表以“人口广播电视栏目及新媒体传播”为题的主题发言,细致介绍了中国人口宣教中心的具体职能分工和包括电视栏目、影视制作、新媒体传播、图文设计制作、社会公益活动在内的五大核心业务。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张国涛发布了由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课题组历经半年时间完成的《2015中国电视健康传播调研报告》,报告将电视频道、电视栏目、电视节目及电视剧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中国电视健康传播的发展现状,在搜集并分析大量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透视和分析;报告包括:《节目研究报告》《节目类型分析报告》《收视分析报告》《电视剧研究报告》等五个子报告。
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研究经理周欣欣以“全国上星频道健康类栏目的播出收视分析”为题发言,运用数据分析了健康类栏目的播出收视概况、内容及形态差异、受众特征;总结了健康类栏目的发展特点:传播理念趋向平民化视角、制播者将健康类节目视为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文化实践、节目制作巧用娱乐化元素等。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部主任王韬以“真实的力量:来自医院的声音”为题发言,介绍了《急诊室的故事》获得的成功经验;指出当下电视健康类节目科学性、商业化、娱乐化的三大特点;强调了病例真实性、流程客观性、知识认同性、嘉宾的专业性对健康类栏目创作的重要性。
在“学界观点”板块,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涛教授以“健康信息与风险议题的沟通智慧”为题发言,认为当前健康信息的表达与传播面临着来自风险语境、社会语境、文化语境以及信任语境等四方面的复杂背景;提出健康传播必须遵循科学表达、知识生产、受众意识、认知心理、框架策略、文化理、修辞表达、视觉呈现等八大基本观念。针对风险议题传播的沟通模式,刘涛教授提出了社会参与式、双向对称式、家庭反哺式、同伴传达式、社区戏剧式等十种应对模式策略。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曾繁旭副教授以“风险社会语境下的健康报道”为题发言,指出当前风险社会语境下的健康报道理念更多偏向时政报道的内涵;并针对健康报道专业化的问题提出两点设想:一是提升健康报道记者的学科专业性,二是健康报道要平衡官方和民间两方的信息源,实现信息平衡;同时强调媒体健康报道中应以更专业的语态和科学证据成为公众和政府之间的风险沟通者。
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医疗中国会副秘书长王晶以“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为题发言,认为互联网医疗的激发与私密社交的兴起、服务可以直接面对用户密切相关;指出互联网给传统医疗行业带来关系、渠道、生态、距离、思维等五大改变;强调要抓住时代机遇,坚持发展互联网医疗。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李东晓副教授以“微屏时代的新媒体健康传播”为题发言,指出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从健康传播的活动主导者、生产者以及用户到用户健康信息的获取方式、议题以及话语呈现方式都已发生改变;强调内容的专业性始终是健康传播的首要要求;指出应该用“大传播、大媒体、大健康”的概念认识健康传播。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汤景泰副教授以“把脉社会舆情,创新社会治理——以‘二胎新政’为例”为题发言,对比了国内外主流媒体、社交媒体面对“二胎新政”不同的舆论反响;指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舆论建构上存在差别;提出要从明确核心价值理念、革新叙事传播模式以及加强关系传播三方面做好公共政策传播。
在“业界声音”板块,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制片人董鑫以“新媒体下健康养生节目的实践与思考”为题发言,指出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较互联网更具放大细节的功能,使健康信息得到更为全面、权威地传播;认为当前电视健康类节目形式较为单一的现状;强调健康类节目制作要深化娱乐化导入和服务型导出的观念,以此提升节目的可看性与实用性。
北京卫视《养生堂》制片人田天以“养生堂——做中国最有情怀的说明文”为题发言,归纳了《养生堂》作为“最有情怀的说明文”体现在三个维度:以具像的方式解读复杂的医学知识,增强节目的实用性;丰富健康科普类节目的表现形式,增强节目的娱乐性;强化节目的人文关怀与情感力量,体现节目应有的温度。
电视剧《产科医生》制片人敦淇以“《产科医生》:医疗剧创作经验谈”为题发言,指出医疗剧是强情节、快节奏的剧情剧,其拍摄难度非常之大,需要有一个端正的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强调医疗剧的拍摄要强化细节的表达与内容的专业性;提倡搭建一个资源共享的医疗行业剧平台,以促进医疗行业剧的健康发展。
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副制片人田丰歌以“老牌健康栏目类栏目的‘新’与‘变’”为题发言,概括了《健康之路》在20年中的变迁中主要发生了三个变化,即从教育到分享、从给予到需要、从医疗节目到健康节目。
恒顿传媒研发总监、《急诊室的故事》副导演密淼发表以“《急诊室的故事》:健康传播的真人秀创新”的主题发言,从实操经验着手,指出采用固定摄像头拍摄的手法直面医患关系,可以实现最有力量的真实还原;跟踪多条故事线,满足观众窥私心理,增强节目吸引力;采用平视的拍摄角度,体现节目的情怀。
在圆桌论坛板块,大家共同围绕“问诊中国电视健康传播”进行了广泛讨论。最后,胡智锋教授针对论坛与会嘉宾的陈述进行了总结发言:“2015中国电视健康传播论坛”一个核心话题就是如何提升中国电视健康传播问题;与会嘉宾从理性和感性两个维度来进行话题研讨;论坛涵盖了信息、知识和观点三个层面的分享,汇聚了来自社会、政府、学界,媒体从业者的四方力量,是这次论坛得以成功的重要保障。
(作者张国涛系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王滋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罗菁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