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社会化媒体中的新闻专业主义角色——以记者微博的新闻生产为例

2016-04-06 05:47:26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新闻生产社会化媒体

■ 陈 宁 杨 春



记者在社会化媒体中的新闻专业主义角色——以记者微博的新闻生产为例

■ 陈宁杨春

【内容摘要】 记者正在广泛使用社会化媒体进行新闻生产和传播,这为新闻专业主义规范带来某种新气象。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记者微博的新闻生产过程发现,在社会化媒体中,记者成为“做加法”的把关人,主动将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引入网络空间。记者不再是超然中立的客观记录者,他们积极参与新闻热点话题的讨论,有记者甚至直接在微博上传播新闻,以此开拓新的报道渠道。与此同时,仍有不少记者仅仅利用社会化媒体转发供职媒体的新闻,用新闻常规动作规避与媒体组织的冲突。尽管记者在社会化媒体中呈现出多样的角色,却不能从根本上动摇新闻专业主义规范以及传统新闻传播结构。记者的新闻专业主义角色仍然需要通过媒体组织来实现,并接受媒体组织的约束。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记者;新闻专业主义;新闻生产;记者微博

记者是社会化媒体中高度专业化的新闻职业群体。截至2012年年底,经新浪认证的媒体人微博达9万个(1)。同期发布的首个中国记者社交媒体使用习惯调查报告显示,超过90%的媒体记者在使用微博,47.7%的记者经常或每天使用微博(2)。除了数量上的规模,记者在社会化媒体的舆论场中也具有明显的可见度。在新浪微博传媒类人气排行榜前100名中,新闻从业者的粉丝数量一般在50万以上,最高可达400万。在活跃度最高的300名网络意见领袖中,新闻从业者最多,占到28%。(3)

笔者于2014年2月采用分层抽样和等距抽样等方法,对新浪微博“名人堂”中“传媒”类别下的微博账号进行抽样,得到各类记者博主85位和微博样本850条(4)。统计发现,在记者微博所涉及的14类主题中,新闻类内容所占比例最高(见表1)。

表1 记者微博话题分布

可见,记者在社会化媒体中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新闻制作者和传播者的角色。但是在新媒体的新闻生产语境中,记者的新闻专业主义角色又呈现出新的特质。传统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为新闻行为树立了很多规范,如客观中立、全面平衡、为公众服务、做好把关人等,记者扮演着相对固定的新闻生产者角色。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打破了这些专业规范,记者正经历着从后台到前台的“可视化”转变(5)。这种转变既影响了新闻记者的专业权威,也冲击了准确、客观、中立等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规范。本文通过考察记者微博的新闻生产过程,力图回答如下问题:记者微博在新闻生产链条上起着怎样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否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规范?记者在新闻生产中的角色又因社会化媒体而发生怎样的变化?

本文将记者发布的新闻类微博分为4种类型:扩散性新闻、新闻评论、常规新闻和首发新闻(见表1)。“扩散性新闻”是指记者在微博中转发新闻信息,使其向更大范围传播扩散。这类信息并非记者直接采写,记者微博发挥的是把关者角色;“新闻评论”是记者在转发新闻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评论,有可能是记者本人原创,也有可能转发自他人;“常规新闻”是记者将自己供职的媒体上所发表的新闻成品转发到微博上,有可能是记者本人所做,也可能是其他同事所做;“首发新闻”是指新闻事件发生后,记者首先选择微博发出新闻现场的第一手信息。这类内容是记者亲身观察、采访获得的原发性事实,记者作为现场目击者或新闻信息的最初提供者出现。

表1 记者新闻类微博的新闻类型

一、扩散性新闻展现做“加法”的把关者角色

在记者微博发布的各类新闻信息中,扩散性新闻占将近一半的比例(47%)。这些微博并非简单的“获取新闻、转发新闻”的动作。记者凭借自己的职业敏感主动搜索有价值的新闻,让可能遗落的细节、事实重新显现,以增加新闻的深度和广度。

记者善于将社会化媒体以外的新闻信息主动引入社会化媒体。不少网页都有一键发送到微博、微信等功能,这充分鼓励用户自主设置社交平台的内容议程,让互联网信息保持流动状态。他们广猎网络新闻信息,运用职业的新闻敏感筛选后引入微博空间中。这类微博往往以“新闻标题”+“链接”的形式呈现。受众如果感兴趣可以一键进入原文网页了解新闻细节。这种方式有效地连接了140字之内的微博短消息和更为详尽的新闻背景及细节。

记者还通过社会化媒体将私人圈内传播的新闻引入公共空间。记者的私人圈往往聚集着大量同行,其中不乏新闻事件的知情者和调查者。记者经过甄别将私人传播渠道的内容发布在社会化媒体上,推动有价值的新闻消息向更多受众公开。2014年2月,原香港《明报》总编辑被暴徒挥刀砍伤。香港媒体人通过微信朋友圈、香港媒体的手机新闻客户端传递该事件的最新进展,但是信息传播范围较为有限。作为香港媒体人的一员,闾丘露薇通过截图的形式把此事发布到自己的微博上,让更多受众获知了这一信息的最新进展。记者凭借自己的职业敏感,判断一条私人圈内的信息所具有的公共价值,主动将其扩散到公共性更强的媒体上。此时记者的社会化媒体如同一道“闸门”,将原本在小范围内流通的消息“放”入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记者也利用社会化媒体有意识地转发新闻当事人或底层信源的声音。2014年1月,东莞扫黄事件因涉及新闻调查伦理、媒体公信力、官员腐败、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等多个敏感议题而在微博上引发激烈讨论。一名东莞性工作者通过私人方式联系到媒体人罗昌平,希望更多人能了解性工作者的真实生活。其经历被记者发布在自己的微博上。以上都表观了记者通过社会化媒体发出了有别于主流媒体报道的声音,从而丰富了新闻事实的多重面向。

Web 2.0时代新闻信息的传播已经从传统的一级把关模式变为互联网空间的两级把关模式(6)。在什么新闻才具有传播价值这一问题上,职业记者和传统媒体失去了绝对性的控制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专业新闻工作者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新闻包含不同层次的真实,有事件的表象和细节,也有事件整体面貌的挖掘,更有事件背后深层内涵的探究。网络上充斥着碎片化、不确定、情绪化的“未完成”文本。将新闻从“未完成”状态发展为“完成”状态的工作仍非专业记者莫属(7)。如果说把关过程是对新闻信息的取舍,那么传统的“把关人”概念重点在于“舍”而非“取”。而记者在使用社会化媒体转发新闻信息时,更关注的是如何增加新闻价值,而非如何控制有问题的新闻信息。在这里记者仍然是传播新闻信息的一道“闸门”。以前这道“闸门”的作用是将大的信息流缩限成小的信息流;而在社会化媒体上,这道闸门的作用是引入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流,扩大受众的信息选择范围。

二、新闻评论削弱记者的中立记录者角色

将事实和意见分开的客观、中立原则,长期以来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规范(8)。它主张新闻应排除个人价值,忠实报道事实。报道策略上注重引述当事人的话、不表明记者立场、平衡多方意见等。与之相反,社会化媒体却更加鼓励表达个人意见,彰显主观立场。在本文统计的记者微博中,新闻评论占全部新闻类微博的27%,这说明社会化媒体中的记者倾向于在传播新闻事实的同时加入自己的主观态度,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问题的讨论中。这种现象与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环境有直接关系。互联网崇尚“争执文化”,网络新闻研究者Singer曾这样描述互联网环境:“一个被脱口秀、网站和聊天室所主导的媒介系统令评论的冲动代替了求证的需要。”(9)

记者的新闻评论微博呈现出鲜明的个人情绪化色彩。传统平面媒体分工明确,记者、编辑、评论员各尽其责。如今记者在社会化媒体上却身兼多职,新闻事实记录者的单一身份被打破。微博中的新闻评论话语简短但感情强烈,或插入带有情感色彩的表情,鲜明表达自己的社会立场。在这种微博话语中,新闻事实的传播总是伴随着意见的表达,甚至可以说事实是为立场服务的。这种新闻评论方式与传统媒体所发表的新闻评论有很大不同。后者往往要求逻辑严谨,以理服人,评论对象指向新闻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深层原因。而微博中的新闻评论是记者于日常工作之外以个人名义发表的言论,较少受到组织常规要求的约束。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新闻从业者存在不同的新闻评论行为。男性记者和女性记者的新闻评论微博数量存在显著差异(t=2.43,p<0.05),男性发出的主观新闻评论(M=0.83,SD=0.27)明显多于女性(M=0.14,SD=0.08),这说明男性记者比女性记者更容易在社会化媒体上标明对新闻的立场和观点。同时记者的职业身份也与新闻评论数量存在相关性(r=0.27,p<0.01)。明星记者(10)发出的主观新闻评论平均每10条中出现1.25条,总编主编(11)平均每10条中出现1条,而普通记者平均每10条微博中只会发出0.48条新闻评论。微博可见度越低、粉丝量越少的记者在发布主观评论时越容易有所顾忌,受到新闻制作客观性规范的约束越多。而明星记者的意见领袖色彩更浓,他们在微博上会更多地呈现个人化的主观表达。

学界对记者究竟应该是“中立型”还是“倡导型”的职业角色一直多有讨论(12)。在新媒体环境中,这个问题显得尤为复杂。在中国大陆,记者倾向于在社会化媒体中扮演超出其传统职业角色之外的意见领袖。他们表现出更强的倡导色彩,倾向于主动说出自己的意见并影响他人。记者甚至参与、影响新闻事件的发展进程,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对明星记者来说,只有在个人微博上输出意见观点,致力于影响、引导舆论,才能吸引更多的粉丝,从而在社会化媒体的舆论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而那些坚持客观冷静地传播新闻事实的记者难以在社会化媒体上吸引更多的注意力。

三、常规新闻是记者使用社会化媒体的“安全岛”

长期以来,记者常集多重身份于一身:党的新闻宣传者、媒体组织的雇员、人民的代言人等。多重身份之间会形成内在矛盾,造成记者的“角色失调”。互联网的出现虽然为记者开辟了一条相对自主、直接的信息输出渠道,但是社会化媒体中依然存在对记者的职业控制。记者微博的任何不当言论都有可能牵连其所在媒体的组织声誉。有不少记者为了回避冲突,将社会化媒体更多地应用于传播日常工作中的例行采写,把其当作职务角色的延伸。这类常规新闻占记者新闻微博的14%。

(一)转发供职媒体的日常新闻成为规定动作

在《法制日报》记者的10条样本微博中,新闻微博共有6条,而其中有3条是记者已经发表的署名报道(如图1)。微博中的链接通往记者的个人博客,而博客展示的也是他在供职媒体中的新闻成稿。对记者来说,社会化媒体俨然成为个人的新闻作品集。

图1

目前,记者用社会化媒体转发其供职的媒体官方微博新闻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的工作机制。《长沙晚报》房产事业部记者的10条样本微博中,有7条是转发所属媒体官方微博的房产新闻。所属媒体会在发出新闻微博的同时“@”该部门记者的个人微博,并要求记者主动与媒体官方微博互动。记者在转发这条微博时也会加入个人评论,为这条新闻做推介宣传。

在这类常规新闻中,社会化媒体的合作性、交互性、即时性等特征没有被充分应用在专业新闻制作上。社会化媒体仅被当作一种传播技术或发布工具,是报纸版面或网站的延伸,甚至是记者向领导汇报工作状态的留言板。事实上,一些传统媒体对记者开设微博的态度是消极的。部分媒体为了响应“提升新媒体平台上的主流声音”的号召,为记者集体开微博(13)。在这种情况下,开通微博成了一种行政命令。记者即使在使用个人微博时也无法摆脱媒体组织的“软控制”。记者个人微博的内容不得不与其所在媒体的步调保持高度一致,无法做到真正的自主。更鲜有记者会使用微博的互动便利,主动请求其他微博用户提供信息,或邀请普通网民共同报道新闻。

学界不少研究成果都在设想社会化媒体能为新闻生产带来的种种变化。比如可以考虑从单兵作战转化为与其他公民记者共同合作,制作多种信息源交织的“辫子新闻”,利用新媒体平台实时跟踪事件发展,提高时效性等。然而在当前的新闻实践中,传统媒体组织似乎只能允许社会化媒体作为一种技术形式辅助既有的常规运作。当一些网络热点事件威胁到传统媒体的新闻权威时,传统媒体组织会做出“范式修正”,将新媒体的威胁常规化。为了吸收互联网的传播优势,一些报纸开设了“报网互动”版面,让记者主动寻找网络上的题材,进一步调查采访之后形成报道。编辑记者要面对媒体组织的传统要求,如填充版面、定期交稿等。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只把网络内容作为新闻线索纳入传统新闻生产流程的一环,缺少与网友的互动,没有真正吸纳用户生产的内容(14)。遭遇新媒体事件的挑战时,传统媒体也会主动将事件吸收为报道议题,甚至开设相应栏目,但是报道角度和手法都符合原有的操作常规。新媒体事件经过传统媒体常规化后,类似事件将不会再对传统媒体产生冲击(15)。

(二)信息源和背景链接高度集中

大量对传统媒体的研究表明,记者总是倾向选择那些在现实社会中具有一定权力和身份、掌握信息发布权力的对象作为信源。记者对这些信源的信任会反过来继续巩固主流官方信息源的权威性,令信息的发布渠道高度集中,新闻发布结构固定。但是社会化媒体让每个人在消费新闻的同时也能成为新闻生产者。官方、专家系统、精英不再独掌信息源,媒体也不能通过维护排他的信息源渠道来保持权力。那么,记者在社会化媒体中的新闻发布是否体现出比以往更加多样化的信息源头?

笔者对记者微博的转发来源进行身份确认,分类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记者微博新闻信息源身份构成

在记者转发的111条新闻及评论中,有43%仍来源于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这与体制内媒体官方账号和所发微博数量的不断增长有关(16),也与体制内媒体官方微博的舆论影响力日渐提高有关(17)。记者在个人微博上给予传统媒体更多的关注,对其发布的新闻表现出积极的回应。媒体从业人员成为记者微博转发新闻的第二大信源(占22%),包括记者供职媒体的同事、其他媒体记者和非新闻采编领域的媒体人。“意见领袖”被记者转发12次,其中各行业的专家精英占10次,互联网意见领袖只占2次。传统的专家系统、行业权威仍然在记者心目中保持着很高的可信度。可见,传统媒体、媒体从业人员、专家学者在记者的社会化媒体中构成庞大的信息源集群。

有学者在研究美国的记者微博后指出,社会化媒体的链接功能鼓励记者将新闻报道中的某些细节事实链接到信息的出处,为读者提供新闻报道的同时也提供了新闻背景,这种做法提高了新闻工作的透明性(18)。美国学者Singer在研究时政记者博客时,曾以博文中加入链接的次数以及链接的对象为指标考察记者博客的透明性(19)。在本文考察的记者微博中有29.9%加入了链接,也就是说受众可以从近1/3的微博新闻背后找到更完整的新闻背景信息(如表3)。

表3 记者微博新闻链接类型

但是记者微博所链接的网站构成与信息源的分布结构极为相似。传统媒体的新闻网站仍然是新闻完整信息的首要出处,约占45%。记者将更多的新闻可见性赋予了传统媒体,向粉丝再次证明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可信性。即使普通微博网民发出了有质量的一手新闻,也很难在第一时间出现在记者的微博视野中。

四、首发新闻扩展了记者的报道渠道

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特性使新闻报道行为不一定遵循采访、成稿、发回媒体、编辑把关、发表的固定流程。记者有可能自己判断新闻线索的社会价值,选择最快的方式传播新闻,让受众直接接触到鲜活的一手资料。这种被称为“微报道”的形式虽然在记者微博中所见不多(约占12%),但崭露出社会化媒体有可能赋予新闻专业主义的新生机。

“微报道”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发挥了独特的功能。灾难事件发生后,受现场报道条件限制,记者可能无法按照既有的方式完成工作。此时社会化媒体就成为合适的新闻工具。2013年4月四川芦山发生4.0级地震。记者王恩慧代表所在的德州日报社奔赴灾区现场进行报道,6天内从救灾一线发布60条原创微博。记者随着本地救援物资一起深入灾区,跟踪报道了物资到达灾区并被合理利用的全过程,用微博完成了全程直播和现场监督。在发布现场新闻的同时,记者还不断从主流媒体微博转发灾情的整体情况。这种现场报道原本是电视新闻的专利,纸媒记者在过去是无法完成此类新闻的。通过使用社会化媒体,纸媒记者大大扩展了原有的报道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文的研究样本中,电台记者微博发出的首发新闻多于其他类型的记者(M= 1.25,SD=1.83)。这些新闻多为城市突发事故和交通路况信息。记者在发布新闻的同时多配有图片。报道城市突发新闻原本就是广播媒体的优势,广播新闻的即时性和强现场感与微博的新闻传播特征有所重合。因此广播记者能够游刃有余地将报道平台从传统媒体转向社会化媒体,无形中扩展了突发新闻的传播范围。

尽管记者可以利用社会化媒体拓展更多的新闻发布渠道,巩固自身作为新闻发布者的角色,但是总体上来看首发新闻是记者微博中的少数内容,将自己采写的新闻首先发布在个人微博上并没有成为记者们日常工作的习惯。笔者的统计结果与对记者的田野调查结果大致符合:61.4%的受访记者表明不会在新闻报道见诸供职媒体之前在微博上透露消息(20)。大量研究表明,记者对在社会化媒体首发新闻的顾虑主要与媒体组织的管理有关。国内外大部分媒体都会在记者社会化媒体的管理规范中强调,记者不得在个人社会化媒体上发布未在其所属媒体刊发的稿件。如美联社在2012年1月修订的《美联社雇员社会化媒体指南》中规定:“不得在美联社正式发稿前抢发突发新闻。重要、独家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应首先提供给美联社,而不是在社交网络上直接公布。”(21)国内媒体也会严格要求记者不得在微博上发布报纸没有刊登的选题或敏感话题(22)。

一些学者认为,新闻是记者作为媒体员工时生产的职业作品,擅自公开发表作品是违背记者职业道德的,媒体组织禁止记者事先在微博上爆料线索是在规范记者的职业操守。而事实上,对记者微博的规范并非只关系到媒体组织的利益。记者在微博上首发的新闻缺少组织把关,个人筛选的新闻难免加入主观评判而误导公众。另一方面,过早暴露线索有可能为具体采访带来困难。《新民周刊》记者总结实际采访经验后认为,当记者进行敏感事件的调查采访时,在微博上公开进程无异于给调查对象通风报信,这种做法反而会给记者进一步的调查工作增添不必要的阻力(23)。可见,记者在个人微博上“有所不报”不只是迫于外部压力,有时也是根据实际情况主动做出的选择。

五、结语

社会化媒体的确为专业记者提供了更为开放的新闻空间。但本文分析认为,在变革传统新闻生产结构与更新记者专业角色两个方面,社会化媒体的作用仍然是有限的。一方面,记者在社会化媒体中的新闻行为延续了传统的新闻专业规范,巩固了既有的新闻信息权力结构,形成由传统新闻专业规范主导、新媒体为技术辅助的新闻传播模式。另一方面,社会化媒体中记者的专业角色依然被媒体组织约束,社会化媒体被纳入到传统新闻的生产链条。这不仅排除了其他新闻信源的进入,也制约了记者个人专业新闻角色的释放。记者迫于媒体组织的控制,不得不对社交媒体中的表现进行自我限制。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媒体市场细分与性别策略”〔项目编号:MKZXB1465〕的研究成果。)

注释:

(1)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3新浪媒体微博报告》,http://data.weibo.com/report/reportDetail?id=159,访问时间:2014年3月29日。

(2)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3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4/0318/c364391-24662668.html,访问时间:2014年3月29日。

(3) 微博文本抽样采取等距抽样的方式,从记者发布的最新的微博中,每隔10条抽取1条,共抽取10条,范围覆盖该记者最新发表的100条微博。微博抽样时间为2014年2月28日。

(4) 周葆华:《从“后台”到“前台”:新媒体技术环境下新闻业的“可视化”》,《传播与社会学刊》,2013年第25期。

(5) Jane B.Singer.User-generated Visibility:Secondary Gatekeeping in a Shared Media Space,New Media and Society,2014,16(1):55-73.

(6) 程曼丽:《社会化媒体时代职业记者的使命:完成文本》,《当代传播》,2014年第1期。

(7) 比尔·科瓦齐、汤姆·罗森斯蒂尔:《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刘海龙、连晓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Michael Schud-son.The Objectivity Norm in American Journalism,Journalism Studies,2001,2(2):149-170.

(8) Jane B.Singer.Who Are These Guys?The Online Challenge to the Notion of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Journalism,2003,Vol.4(2):139-163.

(9) 明星记者样本从新浪微博名人影响力榜的“传媒类”榜单中抽取。从2014年2月的前100名中抽取12个微博账号。

(10) 总编主编样本从新浪微博名人堂“传媒”类别下报纸子类的“总编主编”中抽取,抽样方法是等距抽样,每隔60个账号抽取一个,起始账号由随机数字确定,最终抽取15个总编主编账号。

(11) 陈阳:《当下中国记者职业角色的变迁轨迹——宣传者、参与者、营利者和观察者》,《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12期;白红义:《从倡导到中立:当代中国调查记者的职业角色变迁》,《新闻记者》,2012年第2期。

(12) 卞清:《从职业新闻人到在线行动者:记者微博的中国场景》,《现代传播》,2012年第12期。

(13) 张伟伟:《参与式新闻还是专业新闻?当用户生成内容进入主流报纸——基于中国大陆主流报纸N报“报网互动”栏目的个案分析》,第五届青年传播学者论坛,中山大学,2012年11月17—18日。

(14) 李立峰:《范式订定事件与事件常规化:以YouTube为例分析香港报章与新媒体的关系》,《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年第9期。

(15)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3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4/0318/c364391-24662668.html,访问时间:2014年3月29日。

(16) 刘鹏飞:《2013年网络舆情走势和社会舆论格局》,《新闻记者》,2014年第1期。

(17) J.D.Lasica.Blogs and Journalism Need Each Other,Nieman Reports,2003,57(3):70-74;Sheila Lennon.Blogging Journalists Invite Outsiders,Nieman Reports,2003,57(3):76-79.

(18) Jane B.Singer.The Political J-blogger:“Normalizing”a New Media Form to Fit Old Norms and Practices,Journalism,2005,6(2):173 -198.

(19) 张楠:《中国体育记者对新浪微博的使用动机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20) 白净:《新闻媒体使用社会化媒体规范探讨——中国大陆媒体、路透社、美联社规范比较研究》,《新闻记者》,2013年第3期。

(21) 华进:《媒介融合时代记者个人微博叙事的伦理困境》,《编辑之友》,2013年第4期。

(22) 新华网:《中国将加强规范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使用和管理》,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7/08/c_1111508621.htm,访问时间:2015年11月9日。

(23) 邱琳、邵乐韵:《微博控,控微博——来自〈新民周刊〉的讨论》,《新闻记者》,2011年第12期。

(作者陈宁系南开大学传播学系副教授;杨春系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潘可武】

猜你喜欢
新闻专业主义新闻生产社会化媒体
浅谈普利策新闻奖调查性报道的特征
新闻世界(2016年11期)2016-12-10 08:28:08
媒体力量的想象: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质疑
青年时代(2016年29期)2016-12-09 21:22:34
社会化媒体的传播模式分析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9:04:19
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话语权提升研究
今传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59:35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
新闻爱好者(2016年9期)2016-11-15 19:26:27
从通道过剩走向品牌价值
江淮论坛(2016年5期)2016-10-31 17:03:59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27:04
湖北采花毛尖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模式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3期)2016-07-19 18:03:59
社会化媒体下的事件营销问题及对策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3期)2016-07-19 18:01:16
网络新闻生产中的道德绑架现象与规避
新闻世界(2016年4期)2016-06-20 08: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