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
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生态文明视野下大学生科技德育优化途径探析
张雪*
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科技德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科技德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高校科技德育的比较优势;科技道德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人才需求具有内在契合性。当前,生态文明视野下科技德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育主体素养水平欠缺、教育内容不明晰、教育方法单一、教育管理体系不完善。为此,要提高科技德育工作者主体素养,增强协同性;明晰科技德育内容体系;改进科技德育方法,实现多元化;健全科技德育管理体系。以此,通过多种途径合力提升教育实效。
生态文明;大学生;科技德育;公共政治课;专业课
张雪.生态文明视野下大学生科技德育优化途径探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5):107-112.
Zhang Xue.Optimization of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by Means of Sci-tech Ethics—An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ivilization[J].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6,18(5):107-112.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指针。针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其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绿色伦理观的树立以及绿色科技的进步。而大学生教育处于我国教育体系的最高端,负责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社会所需人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绿色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因此,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科技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加强科技德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随着西方近代科技革命的兴起,人类文明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每一次科技的重大进步,都会带来社会的巨大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与资本的运作相结合,使“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出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在享受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大成果时,人类也日益陷入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之中,沉溺于向自然界无所顾忌的索取和排放恶性循环之中,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愈演愈烈,盲目自大,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如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人与自然的关系岌岌可危,人类文明陷入了发展的困顿之中。对此,恩格斯曾经告诫道,“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受制于经济发展基础低、国内外环境压力大等原因,事实上我国也未能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GDP中心主义”在社会各领域中影响广泛。在这种背景下,诸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满足于低水平技术所带来的短期利润,社会各界科技创新动力严重不足,而大型国有企业也未能承担起绿色科技研发的重任,绿色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羁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科技道德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调节功能、教育功能、认识功能以及评价—命令功能[2]。因此,要发展绿色科技以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科技德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思想、全面看待科技的双刃剑作用,必不可缺。
1.2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德育的比较优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国家大政方略的伟大实践中,科技在社会各系统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毕业之后,将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其中不免与科技紧密关联,从事着科技的创新、管理与应用等相关工作。同时,大学生毕业之后,也必将成为科技产品的消费主力。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的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也是其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大学生科技道德观的高低在推动绿色科技、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校是培育高级专门人才的主阵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发源地。据统计,70%以上的诺贝尔奖项目来自于高校。因此,高校理应成为大学生科技道德观的孵化器。而且,高校在这一任务当中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专家学者云集,知识资本雄厚,学科门类众多,利于科技道德观的精细化渗透,又拥有完整的教学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等。因此,高校应当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头羊、宣传者、教育者和践行者,在提升大学生和社会的科技道德水平中发挥应有作用。
1.3科技德育与生态文明建设人才需求具有内在契合性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3]。生态文明本质上要求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在未来生态文明建设人才队伍道德观培养方向上,应当更为全面,不仅应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应当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具备生态人格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害,全取决于人”[4]。自科技道德观产生于科技进步之后,是对“人—科技—自然”三者关系的深刻思考,是对传统道德观和道德规范的新拓展[5]。与传统的道德观相比,科技道德观不仅强调共性的“善”,还强调客观存在的“真”,做到真与善的统一。科技道德观教育的目的是力求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窠臼,对人、自然、社会及其关系充满责任感和正义感,对代际发展存有自觉警醒意识。而生态文明建设所需求的生态人格,事实上便是强调真与善的统一,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使人不为了实现价值而随意摆脱真理。由此可见,科技道德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所需人才本质上是契合的。
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科技道德观是偏好的,但是远未成熟。从教育的角度看,当前生态文明视野下大学生科技德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2.1科技德育工作者主体素养水平欠缺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具有阶级性、主体性、客体性的特征,在教育活动中担当着教育职能、管理职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必须首先具备良好的素质。良好的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教育主体的素养要求是不同的。当前,涉及的高校科技德育工作者主要有公共政治课教师、学生辅导员以及专业课教师等。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审视,这些教育主体素养水平还存在欠缺。在高校科技德育领域,大学学科门类众多,涉及的专业知识庞大,文、理、工、医之间知识体系与思维范式相差较大,不同专业学生间对科技知识的认知程度与认知兴趣也相差极大,这对教育者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很难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公共政治课教师,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师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旨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科技德育也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内容。然而,由于公共政治课教师的人文社科类专业背景导致其对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程度有限。以笔者所在的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该学院教师队伍共计53人,学科背景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全部为人文社科类,而这种学科背景基本上是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结构的常态。这便容易导致其教学当中更多强调德育“善”向度的导向,对科技德育的“真”向度的把握不足,不利于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接受。辅导员队伍的学历现在也呈现上升的态势,学科背景也较为多元化,但是学生的日常行政事务牵涉了其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德育工作投入较少,更遑论科技德育。专业课教师队伍是学生成长成才十分重要的力量,在学生心目中往往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其他类型教师所无法比拟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专业课教师,尤其是理工科专业课教师往往只讲授其专业知识,对其中的科技德育较少提及甚至从不提及。
2.2科技德育内容不明晰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要求,针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步骤地输送给教育对象的带有价值引导性的思想政治信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要突出教育内容的政治性、目的性和先进性,必须注重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必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等[6]。当前,高校科技德育的内容存在不明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尚没有专门的科技德育教材或教育内容板块。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中,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科学对待生态环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节段中关涉到科技德育,并且也未能明确撰写,而是寓于生态文明建设主旨当中。《形势与政策》课程也极少涉及科技德育教学模块。而在各门专业课教材体系中,往往又都是科技知识的内容,没有专门章节讲述相关的科技德育。此外,通识课、选修课是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根据调查,目前成都理工大学通识课、选修课中直接关涉科技德育的课程仅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一门通识课,其他课涉及较少。显然,当前科技德育内容建设严重不足,呈现出知识架构零碎化的特征,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下大学生科技德育的要求。
2.3科技德育方法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宏观上可以分为显性教育法和隐性教育法[7]。根据各高校现状来看,当前高校科技德育工作主要采取显性教育法,通过思想理论课作为主渠道,而这又属于典型的理论教育法。理论教育法的实行主要依赖于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它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在理论教育法中,当前又主要采取讲授讲解法,这容易忽视青年学生的主体性,一味灌输和说教,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效果难以保障。此外,隐性教育方法在高校科技德育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运用。首先,活动载体区别于其他载体之处在于活动本身,是教育者通过参与活动亲身感受,使自己思想发生变化,受到教育。在调查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中,公共政治课教学实践环节中普遍采取这一方法,往往是以参观展览馆、博物馆、科技馆的形式来进行。然而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学经费有限,通常情况下只能每个自然班选取1—2人去参加活动,回来之后由参与学生进行参观过程和参观感受的分享。参加活动的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然而在分享这一环节中,事实上转变为一种介于理论宣讲与活动教育法之间的形式,教育效果相对活动教育法要大打折扣。此外,学生社团也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属于朋辈教育,学生的认可接受度较高。然而,当前高校文化社团更多集中在文艺、环保、志愿服务等领域,科技社团由于对知识的专业度要求较高,尤其是对文科类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导致参与人数不多,社团活动也较少,在学生中的影响较小。其次,文化载体指充分利用各种文化氛围与产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目前,高校对文化载体重视度较高。关涉到的具体形式有图书馆建设、科技馆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然而,总体上看图书馆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往往都是综合性的,针对科技德育的专项文化建设较少,致使容易出现投入较大而效果不显著的情况。而在科技馆建设中,比如成都理工大学的恐龙主题科技馆,教育主题往往定位于让学生认知物种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生态环保意识。然而,这种意识怎么进一步延伸,怎么转化为学生科技研发、应用、管理、消费中的具体行为,这一方面工作尚未进行,只依赖于学生的自我感悟能力,从而使得科技馆的教育功能没能实现最大化。再次,传媒载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当前校园网站、校园广播、校报等传媒载体中,鲜有科技德育方面的报道。最后,管理载体方面,高校相关规定主要体现在实验室废料的处置等,但是在生活践行层面,比如废旧电池分类回收等仅限于舆论倡导层面,制度建设不足。
2.4科技德育管理体系不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管理活动,是人类管理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领域中的应用,具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执行、总结反馈。审视生态文明视野下大学生科技德育,其间的管理体系远不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中心集中于共性的“善”的教育、政治教育等方面,对科技道德观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很大程度上尚未进入决策者的议事日程,这直接影响了整个科技德育工作的进行;在执行过程中,也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缺乏必要的人财物资源,执行很容易落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结反馈环节也缺乏对科技德育的考核衡量,致使无法找到成绩和差距、经验和教训。
在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成为整个国家战略的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科技德育工作的优化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3.1提高科技德育工作者主体素养
针对科技德育工作的特殊性、教育主体自身学缘结构等原因,在生态文明视野下科技德育教育主体方面,建议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对策。对于理工科学生,由于学生自身科学技术知识储量和科技知识求知欲望比较强,建议构建以专业课教师为主,公共政治理论课和辅导员为辅的教育主体队伍。其中,应通过培训、引导、管理等方式,使专业课教师意识到科技德育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在以后本领域的科技研发、应用、管理过程中,考虑生态效益,承担社会责任。导师在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中发挥着重大引导作用,导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对此建议特别要加强本科生导师、研究生导师制,在具体指导工作过程中增加科技德育环节。对于文科类学生,鉴于自然科学知识基础较为薄弱,采取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其他为辅的教师队伍结构。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培训时,建议增加科技德育方面的培训,邀请科技专家、科普专家予以授课,提高教师队伍科学素养。以此,增强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协同性,增强针对性,增加教育实效。
3.2明晰科技德育内容体系
不同的科技德育工作者队伍模式的顺利开展,有赖于教育内容的科学、系统。其一,专业课教材方面,建议设置专门的章节讲述科技德育,作为教师必教、学生必学的内容,增强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度。而且此种编写模式也结合了各个科技领域的专业性知识,更加具有针对性。其二,公共理论课教材方面。将科技德育渗透到各门公共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体系当中,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上思考“人—科技—自然”的关系,《中国近现代史》课上梳理国内外科技德育工作的进展和实效情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总结历代领导集体的科技德育智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道德观,《形势与政策》课集中讲述最新的科技道德观相关话题。此外,可以在教辅用书编写中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便于教师的学习与传授,提高公共政治课在科技德育方面的教学实效。其三,通识教材和选修教材方面。建议适合的学校将科技德育作为本科生的通识课程,集中不同学科的教师力量编撰高质量的通识教材。同时,鼓励有兴趣、有条件的老师编撰选修课教材,满足更多样化的、更高层次的学生需求。以此,通过多种途径健全、明晰科技德育教材体系,占领高校教育阵地的制高点。
3.3改进科技德育方法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改进生态文明视野下大学生科技德育的方法,尤其是要加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首先,保障活动载体,做到寓教于行。增加公共实践课教学经费,使更多学生能够参加实践教学,参观科技馆等,在第一现场感受科技氛围;支持科技类、科普类社团的成立,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增强朋辈教育的实效。其次,丰富文化载体,做到寓教于境。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应积极发挥校园文化在科技德育中的作用。建议高校多举办高校科技文化节,让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感受科技氛围,对破坏生态环境、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非科学道德和行为进行揭露、批判,在以人为本思想导引下崇尚科学、崇尚真理[8]。高校图书馆、高校科技馆等也可以增加专题科技文化的举办,通过多种措施增加学生的科技道德观引申教育。其三,充分发挥传媒载体功效,做到寓教于情。利用高校网站、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微博等现代网络新媒体宣传生态文明视野下科技道德观,宣传务必做到通俗易懂,以故事、案例等生动形象的形式为主。其四,落实管理载体,做到寓教于管。在既有管理制度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日常生活层面科技德育的管理制度建设。尤其是要加大对大学生生态消费观的教育,摒弃消费异化现象,同时在废电池回收等活动上力求制度化,以制度培育人的实践行为。通过多种教育方法,增强教育合力。
3.4健全科技德育管理体系
生态文明视野下科技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管理的保障。首先,要提高教育管理者的思想意识,真正意识到科技德育在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强国、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这样才能推动科技德育进入公共教育决策议程,从而做好科技德育的顶层设计。在关于科技德育的决策体系中,又可以分解为战略性决策、管理性决策和工作性决策;决策的过程也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做到科学性、民主性的统一。其次,建立以目标为导向,评估为手段的科技德育决策执行机制。把科技德育的目标和具体决策要求分解落实到科技德育工作体系和管理体系中的每个部门和每个相关人员身上,即建立科技德育责任制体系,增强科技德育的执行力度。同时,定期对相关机构和人员的科技德育成效进行考评,与单位评优、津贴报酬、职务升迁等挂钩。再次,做好总结反馈工作。对科技德育的执行情况作出评价,检查目标是否完成,找出成绩和问题,从而为下一阶段科技德育工作的开展和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促使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科技德育走上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的科技德育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必然要求,针对科技德育工作者主体素养水平欠缺、内容不明晰、方法过于单一、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只有提出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方能促进教育实效的提升。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7.
[2]潘建红.科技伦理教育:道德教育新观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8(11):43-49.
[3]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绿叶,2006(10):10-15.
[4]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92.
[5]姚敏.重视高校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3(4):18-20.
[6]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29-130.
[7]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68.
[8]王建华.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维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4-30.
编辑:余少成
编辑部网址:http://sk.swpuxb.com
Optimization of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by Means of Sci-tech Ethics—An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ivilization
Zhang Xue*
School of Marxism,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Sichuan,610059,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 which moral education on sci-tech ethics finds its foundation in that moral education on sci-tech ethics is the require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that moral education on sci-tech ethics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andthatmoraleducationonsci-techethicssatisfiesthetalentdemandofecological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At present,major problems in moral education on sci-tech ethics are:inadequate qualification of educators,unclear definition of education content,lack of variation in education methods,and imperfect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In national contex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college students'moral education on scitech ethics by improving the qualification of moral educators,by clearly defining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by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methods and by perfect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on sci-tech ethics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on sci-tech ethics in colleges through a variety of way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college students;moral education on sci-tech ethics;basic courses on politics;specialized courses
10.11885/j.issn.1674-5094.2016.07.23.02
1674-5094(2016)05-0107-06
G41
A
2016-07-23
张雪(1986-),男(汉族),山东泰安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生态文明建设与管理。
四川省教育厅2015年度科研项目“生态文明视野下的高校大学生科技德育创新研究”(15SB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