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新常态 融合促发展
——中国广播电视学与新媒体研究会2016年会综述

2016-02-19 16:19黄桂萍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华南理工大学传播学院纪录片

■ 黄桂萍 苏 婉



引领新常态 融合促发展
——中国广播电视学与新媒体研究会2016年会综述

■黄桂萍苏婉

2016年5月21日,“引领新常态,融合促发展”论坛暨中国广播电视学与新媒体研究会2016年年会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本届年会以“引领新常态,融合促发展”为主题,以“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理论创新”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为媒体融合议题。同时,作为本届年会承办单位的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还根据自身突出的“南派纪录片”创新特色,召开“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分论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播电视学与新媒体研究会会长高晓虹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高校的1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届年会。会议由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苏宏元主持。

高晓虹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媒体融合发展是传媒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全方位、大规模、深层次的媒介融合作为媒体发展的必然选择已经全面地推开。广电行业、新媒体行业等如何通过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实现深度融合,通过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促进自身发展,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

一、媒体融合实践中的问题

当前,整个社会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与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的阶段,所带来的增长指数下行,多种问题碰头与行业经营风险缠身等现象,也同样呈现在中国传媒业界。现实困境倒逼传媒界进行改革探索,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种种问题。

广东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杨卓兴指出:“不得不承认我们大多数的做法还是基于传统的电视媒体平台以及资源跟经验,与真正的具有行业颠覆性跟重构性的“互联网+”存在差距,如何在确保媒体管控,守住舆论阵地的前提下开放性地贯彻互联网的思维,实现产业化运作与媒体组织的重构,成为当下传统媒体急需攻克的现实难题。”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朱剑飞教授认为,在融合发展中担负主导作用的传统媒体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安于自给自足、官媒垄断独大、系统分块切割、播出内容平移、惯于延线做派等惯性思维;而且还在较大范围内存在着混淆介体、只搞体内融合、增设多重人为底线、严控平台媒体化、阻隔管理特殊股份制与混合经济成分引入或开放等认识误区;而走在融合前端的中国广电行业更是存在过渡政策模式化、既得利益刚性化、时政媒体非企化、事业性“台化”四大郁结,导致融媒发展步履维艰。深圳广电集团总编室副主任张春朗则从媒体融合实践中,不能回避的形态、平台、业务、运营、产业、用人机制、绩效考核、企业文化的融合难点、以及制播分离、版权开发与保护的重大问题,从十个方面提出了有冲击力的现实叩问。难能可贵的是,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以硕士研究生为主体的媒体融合发展案例研究团队,则对在全国融媒创新实践中优选出来的浙江长兴新闻集团、湖南广播影视产业集团、浙江报业互联网枢纽型传媒集团与腾讯网络这四大案例,为与会代表做了数据翔实、图表生动、观点鲜明的系列介绍,成为论坛的一道风景线。

二、媒体融合的路径探讨

在新媒体崛起的现实背景下,如何通过改革创新,实现深度融合与一体化发展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苏宏元教授指出:“要想破除这一现实困境,唯有通过深化改革。依据‘传媒是尊重意识形态的特殊产业’的发展思路,从抱团取暖做好实业抗风险的务实战略出发,紧跟党中央而谋定媒体融合策略。”人民日报中央数据新闻与可视化室主任关玉霞认为,目前媒介进化呈现个性化时代和大传播时代两大趋势。对于“大数据”,她指出:“在大数据时代,一定是技术重构内容,现在的内容不来自于记者也不来自于专家,而来自于所有的网民。”对于下一代的新闻,关玉霞认为可以从内容生产领域和渠道平台领域着手实现融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曾凡斌认为:“媒介融合并非简单的加减法,而是通过对各种资源的整合,实现1+1>2的传播效果。”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胡岑岑以芒果TV为例,指出了媒体融合可参考的路径:1.从渠道到平台的思路转变;2.注重定位,以差异化求突围;3.芒果台与芒果TV“两条腿”走路的模式。传统媒体在进行转型发展,网络同样在进行全媒体转型。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翰东教授、硕士生沈亚圆则以UGC(用户生产内容)和PGC(专业生产内容)两大模式为切入点,探讨了网络视频的转型之路。

三、媒体融合时代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6年2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石长顺教授根据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提出了我们要加快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的全媒型、专家型人才队伍。石长顺教授认为,在媒体融合时代,传媒教育需要打通媒体壁垒、专业教学、产教结合三个边界,适应三网融合、多屏一体、移动革命三种变革。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王晓红教授认为,在新媒体崛起的大背景和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中,高等教育教学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确保人才培养与舆论阵地的主流价值底线。此外,王晓红教授在发言中还强调了社会调查和实践的重要性。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周建青教授认为,我国新闻传播类专业影像教学主要存在教学方法陈旧、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新闻系教师赵文雯认为,在广播电视教学中,教师可借力新媒体培养新闻传媒人才。

四、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围绕分论坛这一专设议题,与会专家和学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陆地教授提出目前我国纪录片创作存在“三不主义”:不真、不实、看了也不信。他谈到:“我们纪录片的叙述方式上出现了问题,明明是真货,人家却说是假货。”广东广播电视台《追梦在路上》总导演马志丹主要从创作落脚点、选题思路、创作思路、人物选择、语言表达五个方面展开。她认为纪录片创作应该秉承“为平凡人而歌”的宗旨。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研究所包来军“从外向内”的视角,以NHK的《激流中国》为例,探讨了外国纪录片视角下中国的形象。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科研人员黄俊从青年亚文化群体切入,认为培养亚文化对于讲好中国故事更有意义。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彭翠着重阐述了传播与传承的关系,她认为传播是基础、传承是使命。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投资服务联盟秘书长秦鹏针对我国在传播主体方面出现的问题,认为可充分依靠市场机制,培育多元的民间主体来解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田扶摇、林孟贤通过分析现有的VR录制实践经验,对VR影像的叙事方式进行了探究。关于题材选择问题,《视听界》杂志社总编辑王晓明谈到:“我们需用小众的理念去切入大众的话题。”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黄桂萍副教授谈到她目前正在写一本关于广东纪录片发展史的书,在梳理广东纪录片发展历史的过程中发现,纪录片的对外传播功能是广东纪录片发展的重要源动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播电视学与新媒体研究会秘书长秦瑜明教授在点评中提出了两点有内涵的思考:“1.与独立制作相对应的社会化制作在创作中如何能够不失创作者的初心,保持社会温度?2.在各种社会力量对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创作者进行指导时,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他们的创作初心和温度?”

(作者黄桂萍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苏婉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国涛】

猜你喜欢
华南理工大学传播学院纪录片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高建新教授
梁文峻、巫金隆、黄靖鸿、吴国杰作品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的实践与思考——以文化传播学院2018年暑期“三下乡”活动为例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当机器人遇上人工智能——记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张智军
焦唯、王琪斐美术作品
王雁、谢盼盼艺术作品
安徽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科研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