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与对策

2016-02-19 05:06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郭 超

(1.皖南医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安徽 芜湖 241002;2.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落实到基层”[1]。各地各级党委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在我国农村地区掀起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潮。目前在农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各地形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涌现出了很多感人至深、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和模范人物,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面临诸多困境。本文拟对农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作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更多人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共同探讨出一条可操作、可推广、可持续的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路。

一、农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最鲜明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可以说是灵魂之灵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时代工程,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工程。由于现实国情和农村发展现状,当前在农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必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事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长期以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结构以农村人口为主。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尽管城镇常住人口数量逐渐超过了农村常住人口数量,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广大农民群众依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力量。基于这样的国情和农民的重要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不能覆盖和影响广阔的农村地区,就不可能在整个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如果不能赢得6亿多农民的认同,就不可能赢得全体中华儿女的广泛共识。在农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农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推行奠定最基本、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

2.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和动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内涵丰富,“真正凸显巨大生命活力的新农村应该是经济、科技等硬实力和文化感染、价值认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生活方式等软实力的统一”[2]。建设新农村不仅需要硬实力的支撑,更需要软实力的积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了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为新农村硬实力的发展指明方向,也是提升新农村软实力的核心要务,可以说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和今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要确保新农村实现科学、健康、持续发展,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思想共识,增进价值认同,规范日常行为,引领社会思潮,提供精神动力。否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会陷于号召力和凝聚力不强,活力和动力不足的困境。

3.事关农民群众价值追求的方向和层次

随着农村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的深刻调整,农村利益格局深刻变化,农民的价值追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变性的特点。由于缺乏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不少农民的价值标准模糊,价值信仰淡薄,价值追求偏离了正确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广大农民在价值观方面的最大公约数,对农民的价值取向具有很强的规范、整合、指引作用。在农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引导农民把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以“三个倡导”为价值标杆,在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农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

1.多元化的价值生态带来的困境

经过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广大农村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同的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的价值观念交横绸缪,整个农村的价值生态错综复杂。既有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也有中外价值观念的博弈,封建主义、复古主义、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社会思潮此消彼长。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一些敌对势力开始把广大农村地区当作“和平演变”的重要战场,大肆传播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思想,企图动摇农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在“碎片化”、多元化的价值生态环境中,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价值观逐渐被边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地区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2.价值行为失范带来的困境

从整体上看,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价值取向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绝大多数农民爱党爱国,遵纪守法,能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但是一些农民自身修养不够,在市场经济的刺激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重利轻义,见利忘义,惟利是图,为了个人利益不择一切手段,坑蒙拐骗,巧取豪夺,损人利己,不劳而获,不讲诚信、不守信用。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为富不仁,见义不为,盲目攀比摆阔,大操大办红白喜事。少部分农村党员干部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贪赃枉法、滥用职权、假公济私,欺压百姓,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现象屡禁不止。这些不良行为严重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极大地降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感召力和说服力。

3.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带来的困境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社会的道德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发展等方面的原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很多民生问题比较突出,城乡差距比较明显。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农村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面对美好理想与现实境遇的明显差距,一些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比较肤浅,对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宏伟目标缺乏信心。受物质条件的制约,农村的教育水平较低,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对新思想、新理论、新事物的接受比较缓慢。因此,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面临客观条件的不足,也受到主体对象的制约。

4.脱离农村实际和农民利益需求带来的困境

在当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自上而下”、逐层推广的模式较为普遍,基层农村地区处于“被动”地位,农民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没有很好地融入到农村的现实生活中去。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体系转化为农民的话语体系,就像毛泽东曾经批评的那样,“完全说些城里的东西,不合农村的需要”[3]40,使得农民听不懂、听不进、不愿听。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不能与农民的利益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无法解决农民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使得很多农民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是空洞的、无用的口号,一开始就产生了反感、厌恶甚至拒斥的心理。

5.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倾向带来的困境

按照党中央的统一安排,各级农村党委都在着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了很多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农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场“持久战”,仅仅开几次会议、发几个文件、挂几幅标语、搞几项活动是无法实现最终目的的,急功近利、疾风骤雨式的“运动战”培育模式不可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期发挥作用。此外,不少乡镇和农村干部在思想上没有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一项常态化工作抓实抓好,更多的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不是切实解决现实问题,更多的是服务于“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而不是服务于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更多的是做好“规定工作”,而没有结合当地实际创新“自选动作”,用新形式主义反对旧形式主义,造成前面轰轰烈烈,后面冷冷清清,难以取得实际的、长期的效果。

三、农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

1.重引领——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基于农村价值观多元的现状,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在农村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载体,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手机、互联网等媒介,向广大农民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本质要义,帮助他们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它价值观的本质区别,让他们在比较、鉴别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要改进宣传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农村的特色文化中去,在重要的日子组织开展文艺汇演、书画展览、主题演讲、道德宣讲、技能比赛、说书评书、庙会灯会等文化活动,用农民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清、讲活,让他们在自娱自乐中接受教育。要在农村各类教育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按照教育对象的不同层次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用科学真理的力量、教育者人格的力量去说服人、感染人。要拓宽教育阵地,在农村建设一批村级文化综合站、农家书屋、农民夜校、百姓大讲坛,邀请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先进典型走进这些教育阵地,在与农民面对面的指导、交流中,引导他们摒弃陋习,倡导文明,树立正确的“三观”,自觉地从错误价值观的泥淖中走出来。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农村深入人心,必须首先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使之家喻户晓,在整个农村形成人人学习、人人皆知、人人践行的良好氛围。

2.树典型——挖掘身边榜样,发挥示范效应

部分农民的价值行为之所以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了外界的不良诱惑和错误引导,需要我们发挥榜样的作用。好的榜样,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一本教材,能够指导人、感化人、鼓舞人。身边的榜样由于具有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特点,他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周围群众价值观的改变。在农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善于发掘和打造农民身边的榜样,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指引、感化、激励作用,帮助一些人纠正和克服不健康、不文明、不正确、不道德的价值行为。“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在农村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党员干部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带领身边的群众自觉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通过群众评议、组织推荐、媒体挖掘的形式,评选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模范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好书记”、“好村长”、“好村官”、“好党员”,树立优秀农村党员干部的典型形象,让广大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代言人和示范者就在身边。除了党员干部,身边的榜样更多源自于草根群体,他们往往悄无声息地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生动诠释着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真谛,他们的凡人善举深深地影响着周围群众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草根榜样一般比较低调,不爱张扬,需要凭借群众“雪亮的眼睛”去发现和挖掘,“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发动群众将身边爱党爱国、孝老爱亲、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拾金不昧、敬业奉献、身残志坚等不同类型的榜样推选出来”[4],将他们的先进事迹宣传好、弘扬好,用身边人、身边事感化身边人,激励农民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农村形成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明德惟馨的良好风尚。

3.促发展——满足农民需求,着力改善民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抽象、空洞的价值信条,事关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价值愿景,事关全体中华儿女的切身利益。“‘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5]103,在农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仅仅停留于理论说教和表面宣传,而不能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就不可能真正深入人心。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紧密围绕广大农民渴望“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现实需求,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在奔康致富,共享发展红利的征途中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针对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要以解决“民生”问题为突破口,在政策制度上给予支持,在经费投入上给予倾斜,多做顺民意、解民忧、得民心的事,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农村医疗、教育、居住条件,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农村上学、看病、住房、就业、养老等“民生”问题,使农民群众能够安居乐业,真正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只有不断满足农民最现实、最直接、最迫切的利益需求,充分彰显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够不断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群众基础,逐渐形成广泛的思想共识和价值共识。

4.接地气——转换话语体系,融入乡土生活

社会主核心价值观要在农村生根结果,成为广大农民的行动指南和价值信仰,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农民、贴近生活的原则,解决好“接地气”问题。在“接地气”的节点切入上,要紧密围绕农民群众关注的利益问题,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群众利益的契合点,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帮助农民切实解决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不断满足他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的合理诉求。在“接地气”的话语表达上,要按照农民的文化程度和理解方式,建立一套符合农民认知水平、语言风格和接受习惯的话语体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运用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大道理”转化为具体的、实在的“小道理”,将书面的“官方语言”转化为口头的“民间语言”,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易学、易懂、易用。在“接地气”的路径选择上,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地融入到乡土生活和乡土文化中去,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利用农村的礼仪习俗、民间信仰、乡俗民约、祖训族规、家风家教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在传承和创新优秀乡土文化的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恪守传统美德的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春风化雨式的文化熏陶和感染,“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6]。

5.强固化——转变思想观念,建立长效机制

在农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务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久久为功、弛而不息。农村领导干部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避免陷于激进主义、跟风主义和形式主义,立足长远,统筹全局,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一要建立组织领导机制。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委员会要发挥直接领导、统筹协调的作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制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方案,落实责任分工,协调各方力量。在重要的节日和农闲期间,要抓住教育契机,组织农民集中学习和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二要建立制度约束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难以维持,要按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工作初期、中期与后期相促进的原则,建立健全领导、监督、考核、反馈、整改、奖惩、激励等一系列制度,“以制度的刚性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常态推进、稳定展开、落到实处”[7]。三要建立自我教育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农民的内心,成为他们为人处世的准则和自觉遵守,需要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帮助农民成立村民“圆桌会议”、监督委员会、民事纠纷协调会、道德评议会、打击“黄赌毒”民间分队、红白喜事管理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对农民的日常言行进行评议、监督、约束、调节和引导,让他们在自我教育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要建立建立综合保障机制。针对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的现实,在农村长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要给予可靠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完善农村文化场所和设施,为农民提供更多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支撑。要着力培育乡土文化人才和先进典型,号召他们深入农民,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和民众喜欢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撒向农民心田。鼓励一部分优秀大学生和有为青年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和广大的农民群众一起在广阔的农村天地中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2]陆军恒.新农村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路径[J].河北学刊,2011(6):184-187.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郭超,赵平.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的有效路径[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4):133-137.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7]沈壮海.把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着力点[N].光明日报,2013-01-05(1).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