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 珍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32)
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模式在西藏的适用性思考(上)
次 珍*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32)
农业企业化,即将农业当做企业看待,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紧紧围绕经济效益,以市场为导向,以开发农业资源开发为前提,在充分维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条件下,推动农业从小农经营方式过度到农业企业经营方式。农业企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阶段性概念,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寓于农业产业化之中,贯穿于农业产业化的全过程,没有企业化就没有产业化。农业企业化经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实践探索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产物,本文结合西藏实际,从农业企业经营模式,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和对策等多角度对农业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相应的观点。
农业企业化 经营模式 思考
百业农为本,农兴百业兴。在今天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农业能否兴旺起来,与农村市场化、农业企业化经营密切相关。农业企业化经营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商品化农业的必然要求。自1992年开始,中国构建起市场经济体制,党中央明确指出高度商品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现代农业的本职和核心。我国是一个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大国,即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同时存在,在地域上,东西不平衡,南北不平衡;产业上,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传统的农业部门并存,城乡差异显著。因此,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的中国农业,一定要实施企业化运作模式。在农业部门中,现代生产资料在东部经济发达等地区得到较大范围的应用,而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的传统要素和传统组织在继续使用。农民年收入的增加主要寄托于现有农产品价格的提升,这就使农产品的价格弹性很小,稍有下降就会引起农民的不满。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企业化经营属于中国农业的战略目标。由于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对于一般的人们,特别是一直以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的心目中“农业企业化”则依然是一个崭新的话题。由于农业企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较高经营层次,提高管理模式和改进生产方式使它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资源和环境三者有机结合和统一起来。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求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借助市场力量,创造条件,使农业朝着企业化方向发展,同时我国农业可以在白热化的全球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1、2]
农业企业化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内生的、自发的制度变迁,是对于传统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实际上,这种模式主要是根据公司的运作以及要求,进一步明确其生产组织,进一步理清其内外部面临的关系,使农业像企业一样能够承担各种风险和压力。从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过程考察,农业企业化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农业经济学概念和理论问题,而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实践探索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产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方式解决了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形式下的农业经营与管理体制问题,调动了农民的生产与经营积极性。并且,农业企业具有自身的特色,如:根据市场需求,可以自主选择生产经营宗旨;具体来说,其能够以家庭为生产单元,另一方面,还能够是若干个家庭组成,甚至是企业,因此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在经济体制转轨及工业化和城市扩展背景下,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如:1我国农业装备水平低,增长方式落后。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中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农业资源浪费相当普遍,农业资源基础薄弱、水土流失及环境退化等问题严重;2在工业化及城市扩展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及其转化与加工产品的需求数量、质量、结构变动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商品化程度低,粮棉油、肉奶蛋等基本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明显低于世界先进水平;3在传统产业组织方式下,粮食产业等基础产业利润明显偏低,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4在国内外市场上,我国的农产品及其转化的产品缺乏竞争力;5农户组织松散,土地碎化,不利于集中经营。[3、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尽管我国基本农业资源供给明显短缺,土地分散,生产效率低,技术落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农业发展。但农业仍然蕴藏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将这种潜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对改善我国的基本农产品生产及供给状况、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推进农业企业化的出发点及长远目标应该是在经济运行体制转轨过程中,探索建立一种新型的农业管理体制以解决我国农业生产中及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我国农业综合开发虽然只经历了十多年,但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为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藏自治区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具有独特的经济和生态环境,拥有丰富的光照和水资源。农牧业是西藏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牧业产值历年占全区国民生产总值的55%以上。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虽然在国家援藏工作的大力支持下,近十年西藏经济发迅速,但与内地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作物产量不高,农业基础不稳定等诸多问题。现阶段,西藏属于中国的其中一个落后的区域,很长一段时间里,因受到自然与经济两个方面的影响,同时还有解放之前超过一千年的封建农奴制的影响以及大约四百年的政教合一制的影响,使其在民主改革前,基本上停留在农牧业低生产型模式之中。按照相关数据表明,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大约三百年的时间中,因不同条件的影响,当地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里只有非常简单的农、牧业分工,同时,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手工业并未彻底独立,低产出的农牧业生产是当时西藏农业的基础。[5]毋庸置疑,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仍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西藏自治区创办,表明当地经济开始和全国对接,由于受到大量新政策的影响,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机会。逐渐开始从传统的农牧业拓宽到服务业与工业,初步构建起满足当地具体状况的产业结构,伴随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家“九五”这个时间段中,当地政府以国家制定的战略目标为核心,在不断改善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制定了这个时间段中的战略规划。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西部大开发形势,抢抓发展的新机遇,西藏自治区提出了“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意味着我区农牧业生产质量的全面提升,目前西藏农牧业在取得重大进展。
利用高新技术和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同时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结合实行现有的土地产权制度,主要阐明以下五种不同实现农学企业化经营的模式。[5、6]
4.1 家庭小量拥有型
这种主要基于当前的单位家庭经营,主要来经营相对较少的土地(承包自集体),所得到的产品一方面需要按照相关标准上交订购粮,多数为自己食用。其劳力基本上来自于家庭内部,进行农业商品化、规模化经营,同时以农业作为经济来源的一种模式。实质而言,该种并非属于企业化经营的范畴,但是,其仍然属于当前乃至今后很长时间之内的主要形式。我国南方地区主动摸索多样化的规模经营,引导土地不断聚集到新型经营主体,推动种养殖大户不断改善自身的经营能力,在现实中构建起大量的家庭农场、培育了许多种养殖大户。
4.2 家庭租赁式
经营者以家庭为基本单元,其产品一方面自己食用,另一方面,多数对外销售,以及进行深加工。基于目前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现状,农村土地经营形式适合多样化,其中土地租赁是主要的土地经营形式之一,以其高产出和高效益显示出了它超常的活力。其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土地来自于按人口承包与流转。具体来说,关于土地流转来说,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机制:转包。一序承包人把自己承包的集体土地进行转包,交到二序承包人手中。后者根据承包数目来上交提留与订购任务,同时根据双方签订的转包协约支付个对方相应的费用。转让和赠与。对于前者来说,即一序承包人收取一次性转让费,转让自己所具有的土地使用权,这样双方就没有丝毫关系了,这一点属于其和转包存在的区别。土地租赁经营是深化土地承包制度改革中出现的放活土地经营权的行为,是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举措。原始承包人把自己所具有的使用权租赁给别人,从中收取相应的租金,通常情况下,该现象往往出现在那些农业收益相对较高、土地质量相对良好的区域。抵押。现阶段,这种方式往往会受到国家律法条款的制约,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以下两个情形下能够抵押:首先,抵押人依法承包同时发包方同意抵押的“四荒地”;其次,集体公司的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区域内的土地使用权共同抵押,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禁止单独抵押土地使用权。
上述流转方式具有相同之处,在保持当前承包制前提条件下微调土地制度。对充分激发农民生产经营投入非常有帮助,使他们的经营积极性不断提高,使资源配置不断完善,推动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符合广大农户的愿望.土地租赁以其特有的优势被广大农户所接受。其能够推动土地不断集中到经营农户手中,然而却不容易推动土地成方连片聚集在一起,无法妥善处理好土地分散的现状。正是这一个方面的原因,所以家庭式租佃模式的土地规模相对较小,导致其提供的农产品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就属于少量商品化型。经济水平比较好的地方,农民往往倾向于到城市里打工,他们喜欢将自己的责任田临时交给别人来进行经营,因此,往往存在家庭租赁经营现象。[7]
4.3 家庭式农场
这最先是源于欧美的舶来名词;在我国,它类似于种养大户的升级版。在这里,我们主要从广义的层面进行分析,家庭仍属于它的其经营主体,或许为一个家庭,或许为若干个不同的家庭,也可以是村民小组。多数产品会销售到外部,或者进行深加工。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进行阐述:
4.3.1 家庭农场
自2013年党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概念以来,全国各地家庭农场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主体。通常情况下,广大人民群众往往这样进行理解:在家庭承包经营与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把集体土地分成两种类型,两者分别是口粮田与责任田。其中,对于前者来说,其主要是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可以充分确保广大农民群众吃饱,无须为此上交承包费用,同时没有相应的订购粮任务,另一方面,对于后者来说,其主要涉及到租赁田、承包田等多种类型,这些土地必须承担上述两个方面的成本。近几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如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分散的农户经营格局导致我国农业化学品滥用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难以取得明显成效的根源之一。农民经营的责任田,得出的产品基本上出售与进行加工,为高度商品化型。在从前的均包制的前提条件下,分成责任田与口粮田两种类型,农民利用转包第二种土地的方式将农田聚集起来,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转包过程中承包方一定要给村委上缴相应的有偿转让金。具体运作方法如下所示:政府相关机构与村委积极支持种田大户,具体可以从田间基础建设,购置农机具补贴等方面进行赞助,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专项贷款等。农忙季节需要雇工来进行。通常情况下,如果管理相对科学合理,均可以实现不错的利润。
4.3.2 几个家庭合作农场
合作农场的发展,是农业商品化、社会化的客观要求,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合作家庭主要基于各种资源而构建起关系,然而,基本上是在生产技术方面形成互助关系。首先,通过合作,可以降低成本,取得规模效益;其次,它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的一体化;最后,它有利于农民进入流通,促进市场与流通的发展。在机耕、灌溉、除草、灭虫、收获等方面统一的前提下,实行分户管理,生产费用大家一起负担,自负盈亏。我国家庭合作主要有:国营农场内部的合作农场和农村集体经济中的合作农场良种类型。中国的合作农场是以农业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的,因此,合作范围有限,还没有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因此具有合作的不固定性。
4.4 公司型
4.4.1 股份合作型
这种形式属于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合作,其负责测量全部土地,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评估,根据质量不同换算为股份,按人均分,集体以其积累折股,农技机构主要是将技术换算成股份,一起构建起股份制的企业,来开展企业化管理与运作。现代股份公司经营组织作为现代企业组织,它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由家庭经营制、农场经营制和合作经营制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高级形态。入股农民能够进行各种生产活动,同时也有自由选择参加的权利。这种模式具有非常突出明显的优势,具体如下所示:土地换算成了股份,参与各方具有一定的股权,按照股权进行分红,从而充分确保了各方的土地收益权。因此,无论农民是否从事土地生产活动,无法将来自己的土地怎样增值,他们均不会失去自己的利益,这样就能够为流转土地创造了条件。这种企业经营形态消除了农民直接参与市场竞争所遇到的制度壁垒、信息不对称、资源短缺、技术素质不高、抗衡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竞争能力弱等,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小生产者的角色到现代农业大生产或产业化与现代化的角色转变。一定比例的产品解决农民的食用问题,还有一定比例主要是进行出售以及深加工处理,是高度或少量商品化型。基本上处于经济水平较好的地区与城郊。这些地方的农民存在不叫普遍的兼营现象,根本不注重农业生产,同时他们的经济水平以及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农民与村委具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基本具备了成方连片的条件,该环境中的股份合作比较上规模,能够推行企业化运作模式。
4.4.2 垦殖型农牧公司
最早是二十一世纪早期,国内就出现了该种企业,那个年代将它们叫做新式资本主义农业企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最后发展成以土地租佃与投机为主的经济组织。是开发各种土地后备资源(荒地、荒山等)的农业企业,现阶段,最为普及的土地流转模式是"四荒",地经营权的拍卖,使其为外部的技术实力与资金实力较强的主体所拥有。对那些具备成片"四荒"地资源的经济困难的区域较为合适,此处的广大人民群众就连基本的温饱问题均无法解决,根本不具备足够的经费来进行开发。拍卖以后,不仅使得后备资源得到开发,使得政府资金节省下来,使得土地配置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对推动当地发展非常有帮助。而且企业能够解决当地就业问题,从而能够为当地群众致富提供服务。公司主要以市场为导向,旨在获得收益,因此,属于完全商品化型。(未完待续)
[1]何劲,熊学萍.推进农业企业化经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新疆农垦经济,2002(4).
[2]彩云,扶持农牧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促进西藏农牧经济发展.西藏发展论坛,2004(4).
[3]卓嘎.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西藏发展论坛,2004(4).
[4]图登克珠.依靠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西藏大学学报,2003(3).
[5]林国华,翁伯琦,蔡加福.福建农业企业的实践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6]胡鞍钢.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J].农业经济问题,2001(1).
[7]杨金山.农业企业化创造了专业化的农民和农业.
[8]周小亮.提高农民收入与农村二次市场化制度创新.东南学术,2002(3).
[9]欧家庆.试论我国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农业经济,1998(10).
[10]陈文龙.现代话语下的三农问题.金龙农业网.
[11]刘汉成,吕勇斌,易法海.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状况的经济学分析与政策建议.农业经济导刊, 2002(7).
[12]李录堂,实现农业企业化的条件、建立农地使用权市场和统一经营权市场.农业经济问题,1998 (12).
[13]梁贤,温国泉,林涛.发展农业企业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广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3).
[14]顾茂芝.WTO与西藏农牧业发展.西藏农业科技,2002(4).
[15]王保海,林大武等.西藏植保研究.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The practical thinking of China's agricultural enterprise management model in Tibet (upper)
Ci zhen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that is?the agriculture as a enterprises,at the same time,According to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market economy,closely around the economic benefits,it is with the market oriented,to develop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s a precondition,while maintaining adequate conditions of the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promote agricultural over from the small-scale peasant mode of operation to the mode of agricultural business.
Agricultural Enterprise;Business Model;Countermeasure
次珍(1968-),女,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这农作物育种工作。联系电话:13908982606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is concept of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stage,is the basis and premise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resides i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run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i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no enterprise there is no industrialization.Agricultural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s an objective product of the practice of rural economic reform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this paper,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ibet,from the agricultural enterprise management model,facing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so on,the paperdiscusses the agricultural model,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oint of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