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相林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32)
西藏杂粮作物育种概述及产业化发展思路(上)
戴相林*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32)
本文对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主要从事的杂粮作物如马铃薯、豌豆和荞麦的良种选育历程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并提出西藏杂粮作物的育种目标和产业化发展对策,以期为增加西藏生态经济效益、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和提高农牧民收入做出科学指导。
杂粮作物 育种历程 育种目标 发展对策
杂粮通常指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种植规模小且种群类型多的粮食作物,主要包括:大麦、高粱、谷子、燕麦、荞麦、糜子、薏仁、芸豆、籽粒苋、绿豆、蚕豆、扁豆、豌豆、豇豆、马铃薯等。杂粮作物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稳产性,且生育期较短,可作灾后抢时复种的备荒作物[1]。杂粮作物在西部旱作农区作物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杂粮产区一般分布在山旱,高寒的地区,由于生产中较少使用农药,因此具有绿色食品的特性,使杂粮成为改善饮食结构、提高饮食质量的必备产品。发展杂粮作物生产可作为西藏农牧民增收增效的有效途径。同时,杂粮产业的发展对于提高西藏农业生产水平和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加快西藏杂粮作物的良种选育研究尤为重要。本文对西藏主要杂粮作物马铃薯、豌豆和荞麦的育种历程、目标及产业化发展方向,做出详尽介绍,以期为增加西藏生态经济效益、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和提高农牧民收入做出科学指导。
西藏自治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北纬26°50'~36°53',东经78°25'~99°06'。农田耕地被分隔在喜马拉雅山南坡、藏南河谷、藏东南农林区、藏东横断山脉地区、藏西荒漠干旱地带和藏北草原等区域。除喜马拉雅山南坡地带,其他地区低温少雨,热量不足,气候干燥[2]。西藏杂粮作物有青稞、皮大麦、燕麦、谷子、高粱、荞麦、豌豆、蚕豆、大豆、小豆、菜豆、扁豆、马铃薯和籽粒苋等。
西藏农作物良种选育工作始于和平解放初期。几代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据遗传学和育种学理论、现代生态学、,系统观察研究独特的高原气候、生物、土壤等自然条件和作物生产特点,广泛收集区内外品种资源,不断改进育种方法,深入探索农作物育种规律,培育出适应不同时期生产发展要求的各类作物新品种,丰富了高原作物遗传种质基因库。
西藏杂粮作物新品种选育和应用推广,使西藏杂粮作物品种的落后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有力促进了西藏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科技工作者结合西藏农业具体的生产实践,明确了高原生态环境下作物的育种目标、育种材料和育种方法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总结,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育种经验。现将西藏主要杂粮作物马铃薯、豌豆和荞麦的育种历程及产业化发展对策介绍如下。
(一)西藏马铃薯良种选育概况
上世纪50年代,西藏开始进行马铃薯良种选育工作。1962年以前,主要以国内外引种和收集农家品种为主,通过品种观察试验,发现农家品种多数产量较低,且不抗病,尤其不抗晚疫病。国内引进的品种大多患卷叶病或皱缩花叶病。1962年西藏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科技人员通过采集“多子白”和“克疫”、“珠穆朗玛峰”等品种的天然实生果,经多年培育选择,育成了“藏薯1号”和“藏薯2号”品种。此后,育种工作者又通过杂交育种和系统选育等方法,选育出了“拉萨一号”、“白土豆”、“藏薯十二号”等10多个品种。这些品种具有丰产、抗涝、抗病等特点,比农家品种亩均增产28-50%,为西藏的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3]。
1、西藏马铃薯良种选育成就
我区目前育成的马铃薯品种主要有通过实生苗选育出的“藏薯一号”、“藏薯二号”和通过系统选育出的“山南大白”以及引进品种“青薯9号”和“lk99”。
“藏薯一号”,由西藏自治区农业研究所1963年用珠穆朗玛峰(EVEREST)品种实生籽,经种植后从实生苗选育而出。特征特性:正常株高85-90 cm,植株直立,分枝强盛,茎粗大为绿色,复叶顶部小叶为椭圆形或卵圆形,叶色绿,花冠白色,花中大,雄蕊花药为橙黄色,花粉较多,雌蕊花柱较长,伸出花药约0.5 cm,易天然结果,浆果较小,薯块扁圆,略作长方形,皮黄,芽眼较浅,结薯集中,块茎休眠期较长,耐贮藏,淀粉含量高(20%左右),薯内淡黄,品质好,食味佳。生育期135天,抗晚疫病,轻感早疫病,耐涝性强,一般亩产2000-2500 kg。
“藏薯二号”,由西藏自治区农业研究所1963年用珠穆朗玛峰(EVEREST)品种实生籽,经种植后从实生苗选育而出。特征特性:植株直立、正常株高55-60 cm,茎粗大为绿色,分枝强盛,复叶顶部小叶为宽卵形,叶色浓绿,花冠白色,花中大,雄蕊花药为黄色,花粉多,雌蕊花柱较长,伸出花药约0.3 cm,柱头较大,易天然结果,浆果大而多。薯块长圆,白皮(或淡黄),芽眼较深,结薯集中,入土较浅,块茎耐贮藏,淀粉含量高(18%左右),薯肉白色,食味佳。丰产,抗晚疫病,易感早疫病,生育期120天,一般亩产2000-2500 kg。
“山南大白”,由山南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967年选育而成,系晚熟高产马铃薯品种,株高75~85 cm,株型直立,分支性强,茎秆粗壮,呈紫色,叶色深绿,花冠浅紫色,薯块长圆稍扁不规则,黄皮白心,芽眼大而深,结薯集中入土浅,块茎休眠期较短,出芽粗壮,单株平均产量2.75 kg,最高5 kg以上,最大薯块单重2.2kg,淀粉含量23.65%,食味一般,耐肥,丰产,适应性广,抗晚疫病,不易退化。生育期130~140天,一般大田亩产2000~3000 kg,最高亩产量6647.5 kg。
“青薯9号”,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从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引进的杂交组合材料中选出优良的单株,后经系统选育而成,引种到西藏后表现出高产稳产的特性。品种特性:株高约97厘米,茎紫色,叶深绿色,较大;花瓣尖白色,雌蕊花柱长,柱头圆形,绿色;雄蕊黄色,无天然果。薯块椭圆形,表皮红色,有网纹,薯肉黄色;芽眼较浅,芽眼数9.3个,红色;芽眉弧形,脐部凸起。结薯集中,较整齐,耐贮性中等,休眠期约45天。单株产量945g,单株结薯数8.6个,单薯平均重117.39g。中晚熟,生育期125天,植株耐旱,耐寒,抗环腐病,抗晚疫病,块茎淀粉含量19.8%,还原糖0.253%,干物质25.72%,维生素C 23.03 mg/100 g。一般水肥条件下亩产量2250-3000 kg,高水肥条件下亩产量3000-4200 kg。
“lk99”,由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选育而成。引种到西藏后成功,表现出早熟特性,特征特性:株高50-55 cm,株型半直立,幼苗生长势强,茎绿色,叶片宽大、深绿色。花冠白色,天然不结实,结薯集中,单株结薯4-5个,大中薯重率84.0%。薯块椭圆形,白皮白肉,芽眼少且极浅,薯块含干物质25.24%,粗蛋白2. 41-3.33%,还原糖0.143-0.22%,淀粉15.91-16.78%,维生素C 15.2-18.7 mg/100 g,蒸煮食味优,生育期85天,中早熟。中抗晚疫病,对花叶病毒病和卷叶病毒病在田间具有很好的抗性,薯块休眠期较长,耐贮藏,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307.9 kg。
2、西藏地方特色马铃薯品种介绍
马铃薯在西藏分布极为广泛,从海拔1000-4500米的地方均有种植,西藏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产生了较为丰富的地方品种。由于生产上缺乏主推品种,各地以当地品种种植为主。目前生产上种植面积较大且较具特色的地方品种有艾玛土豆、昌果红土豆、日喀则红皮和山南白皮等。
“艾玛土豆”,正常株高80-85 cm,植株直立,叶色黄绿,茎色绿色,花中大,花冠白色,易天然结实。薯块圆形,芽眼较浅,白皮,结薯集中,入土较深,淀粉和维生素含量高,含淀粉20.14%,磷326.99 mg/kg,钾0. 29%,维生素C 18.6 mg/100 g,维生素E 0.33 mg/kg,钙44.4 mg/kg,类胡萝朴素0.056㎎/100g。抗晚疫病,一般亩产2500-3000 kg,可鲜食,亦可用作加工原料。
“日喀则红皮”,正常株高50-55 cm,植株半直立,叶色黄绿,茎色褐色,花冠淡紫红色,花中大,天然结实性差。薯块圆形,芽眼较深,紫红皮,结薯集中,入土较浅,干物质含量22.05%,淀粉含量16.53%,蒸煮食味佳。生育期107天,易感早疫病,一般亩产2000 kg。
“山南白皮”,正常株高40-50 cm,植株半直立,叶色绿有光,茎粗大为绿色,花冠深紫色,花中大,天然结实性差。薯块长圆,结薯集中,白皮,芽眼较浅,块茎耐贮藏,薯肉白色,干物质含量20.5%,淀粉含量15. 03%,食味佳。生育期106天,丰产,易感早疫病,一般亩产2000-2500 kg。
“昌果红土豆”,正常株高50-55 cm,植株直立,叶色黄绿,茎色绿色,花冠白色,花中大,天然结实性差。薯块长扁圆,芽眼较浅,粉红皮,结薯集中,入土较浅,干物质含量18.80%,淀粉含量15.38%,块茎耐贮藏,蒸煮食味佳。生育期106天,易感早疫病,一般亩产2000 kg。
3、西藏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目标与方向
(1)培育早熟超早熟鲜食型品种
我区目前适宜鲜食的马铃薯品种居多,缺乏早熟品种,导致马铃薯集中上市价格较低,不能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因此,培育早熟品种 ,提高马铃薯种植效益是我区急待解决的问题。选育目标:块茎整齐、食味性好、薯形圆形或椭圆形、红皮或黄皮表皮光滑、商品薯率达80%以上,品种干物质含量在15%~17%之间,粗蛋白含量1.5%以上,维生素C含量大于15mg/100g,蒸煮或炒食口感好,生育期在60-80天左右的早熟超早熟品种。
(2)培育专用加工型品种
我区马铃薯以初级加工为主,缺乏适于炸条、炸片和粉条加工的专用型品种。因此,我区应加强上述专用型品种的培育和引进,为我区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做好品种和技术上的支撑与储备:1培育适合淀粉加工的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目标:选育淀粉含量在20%以上适于淀粉加工的马铃薯品种;2培育适合食品加工的炸片、炸条品种。选育目标:选育薯形圆形、表皮薄而光滑、白皮白肉、芽眼浅、无空心、块茎直径5.0~7.0 cm、无内外部缺陷,耐机械损伤、干物质含量20%~24%、还原糖含量0.3%以下、具抗低温糖化强的炸片品种;3选育长椭圆形、白皮或乳黄色皮、表皮光滑,薯肉白色或乳黄色,块茎重量大于200 g以上、芽眼浅、两端宽圆、髓部长而无空心、干物质含量24%以上,还原糖含量低于0.3%,无生理缺陷,较抗机械损伤的炸条型品种。
(3)培育特色高效型品种
目前人们比较重视食品的营养保健功能,而一些特色马铃薯品种含有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如我区引进试种的“紫罗兰”,该品种富含花青素,具有抑制致癌物质,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等功效。在我区马铃薯销售市场有限的情况下,培育和推广该类型品种,是提高马铃薯种植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选育目标:选育和引进具有特殊营养物质和保健功能的马铃薯品种。
(二)西藏豌豆良种选育概况
上世纪50年代,西藏开始进行豆类育种工作。西藏自治区农业研究所分别在1962年和1970年初期从豌豆农家品种中,选育出了“拉萨黑豌豆”、“乃东白豌豆”等品种,这些品种成为了西藏地区生产上的主推品种,为农业生产做出了较大贡献。近年来,我区引进了大批国内外豆类品种和资源材料,对筛选出的优异材料进行生产示范,目前已筛选出中早熟、出直立、半直立、丰产的“德引1号”、“德引4号”和“中豌6号”等豌豆新品种[4,7]。
1、西藏豌豆良种选育成就
“拉萨黑豌豆”,由西藏自治区农业研究所于60年代末,从农家品种中选育而成,属晚熟品种。幼苗健壮,分支较少,生长势强,适应性广。具有抗冻、耐寒特性,秸秆产量高,易倒伏。株高132.8 cm,单株分支1. 8个,单株荚数10.6个,荚长6.2厘米,荚粒数4.2个,百粒重21.1 g,亩产约120 kg。“乃东白豌豆”,由西藏自治区农业研究所于1964年,从乃东县农家品种中选育而成,属早熟、春性、大粒品种。幼苗健壮,分支较少,生长势强,适应性广。具有耐旱、耐寒、抗霜冻、易炸角等特点。海拔4000米以下田地均可种植,一般大田生产中单播亩产达200~300 kg,三分之一混播,亩产可达150 kg。
“中豌6号”,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以中豌4号为母本,4511豌豆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品种。植株矮生直立,适合间作套种的早熟高产豌豆品种。株高40~50 cm,白花,硬荚,茎叶深绿色。北京春播分枝少,单株荚果5~8个,干豌豆为浅绿色,百粒重25g;鲜青豆百粒重52 g左右,青豆出仁率47.8%;成熟期约66天,生长势强,抗寒、耐旱。喜冷凉湿润气候,生长期适温15~18℃,结荚期需20℃。生长条件较好的情况下,籽粒亩产可达150~200 kg,青豌豆荚亩产700~800 kg。籽粒风干物中含粗蛋白质24%左右,品质优良,商品性好。
“藏豌1号”,原代号“ZWD2003-1”,是从引进的德国豌豆群体中,经过系统选育筛选的新品系,经过12年的连续观察试验以及生产示范试验,表现较为优异,于2011年通过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藏豌一号”。植株为直立型半矮杆品种,株高70-80 cm,籽粒乳白色,白花,百粒重22.5 g,全生育期95-100天左右,平均亩产145-150 kg,比“拉萨黑豌豆”亩均增产20%左右。
“德引4号”,该品种(系)是1998年从德国引进的品种。经过17年的品种观察、比较试验和生产示范试验来看,其具有抗病虫、抗倒、高产的特点。该品种株高76.7-85.9 cm,为直立蔓生型半矮杆品种,花色为白色,粒形为球形,粒色为乳白色,,单株荚数在12-22个之间,单荚粒数在4.6-6.5个之间,单株产量在12. 5-14.6 g之间,百粒重在22.0-26.2 g之间。生育期110-117天之间,平均亩产200 kg左右,和“藏豌1号”相比,亩均增产25%,比拉萨黑豌豆亩均增产40%。
2、西藏豌豆新品种选育目标与方向
(1)豆类种质资源的创新
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对产量、品质、抗逆性等性状的鉴定,加大资源创新的力度。育种目标:通过引进、系统选育、杂交选育等育种方法,培育出高产、抗病、中早熟、直立、适应性广的品种。
(2)培育加工型品种 我区缺乏精深加工型豌豆品种,应根据市场需求,加快选育出适合精深加工的专用型品种。育种目标:加强鲜籽粒速冻、淀粉制品加工、鲜荚保鲜等品种的选育研究。
(三)西藏荞麦良种选育概况
1981~1984年西藏农作物品种资源考查,发现我区荞麦资源分布范围广泛且十分丰富,除纯牧区外,凡有农作物生长的地区都能种植荞麦,一年生野生荞麦甚至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方也能正常生长。西藏目前主栽品种为“晋荞麦1号”和“黔威3号”[5,6]。
1、西藏荞麦良种选育成就
“晋荞麦1号”,是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00年通过审定的品种。该品种在西藏引进种植后株高142 cm,株粒数724粒,株粒重12.8 g,一级分支7.2个,亩产达263 kg左右,比西藏本地农家品种增产200%以上。
“黔威3号”,由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所,2007年从贵州省威宁县农科所引进该品种,为苦荞。株高142.5 cm,一级分支5个,二级分支较多,最高达11个,少量三级分枝且能结实,株粒数1245粒,株粒重37.2 g,亩产233 kg。贵州农科院化验,该品种籽粒含粗蛋白13.25%,粗脂肪2.35%,淀粉69.87%,泸丁2. 25%,赖氨酸0.63%。
“定98-1”,从甘肃省定西农科所引进。株高125 cm,一级分枝6.6个,株粒数775粒,株粒重15.8 g,该品种耐旱不耐涝。
“加日苦荞”,该品种为日喀则地区农家品种,2007年西藏自治区农科所从日喀则市收集引进,为苦荞。在拉萨地区5月下旬播种,株高70~90cm,茎节数3~4个,一级分枝4~5个,株粒重4.8 g,千粒重20.2 g,生育期80~90天,亩产120公斤。适宜西藏高海拔和无灌溉条件区域种植,同时也可作为昌都地区复种品种。
其余品种“多罗”、“加热”、“东轴”、“九江苦荞”、“晋荞麦2号”、“西农9909”等,有待进一步观察试验。
2、西藏荞麦新品种选育目标与方向
(1)选育高产品种
西藏目前种植的品种主要为农家品种单产较低,因此需要选育出高产品种,亩产能达到100 kg以上。
(2)选育早熟、抗性强的品种
选育生育期在60~90天,抗轮纹病、立枯病、,抗逆性强的品种。
(3)选育高品质品种
苦荞麦主要选育出泸丁,烟酸含量高的品种;甜荞麦主要选育氨基酸含量高,富含赖基酸和各种维生素E、维生素PP的品种。
1、育种方法单一,研究进程缓慢
西藏杂粮良种选育工作与内地兄弟院所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为育种方法和手段上较为单一,主要以引进利用为主,杂交育种为辅,在诱变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等方面研究进展缓慢。我们需进一步加强杂交育种(尤其是远缘杂交)和系统选育工作,同时也要加快诱变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的应用,使育种方法多元化结合,从而提高育种效率,培育出更多、更好的杂粮新品种。
2、选育方向单一,缺乏加工型品种
西藏杂粮加工产业滞后,致使西藏育种目标较为单一,育种目标以高产为主,导致用途单一,缺乏加工专用型品种。今后我们应加强多元化育种工作,以培育出适合不同加工用途的专用型杂粮品种。
3、重视程度不够
西藏以往主抓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种植结构单一,导致杂粮作物种植面积较小,生产地位不高,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够,育种工作时断时续,造成资源、品种的丢失和人才、技术的断层,使杂粮良种选育工作难以取得较大的进展,为保障育种工作的连续性,今后我们应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科研队伍。
(一)西藏杂粮作物产业发展优势
1、促进农牧民增收
瘠薄田、山坡地占西藏耕地面积比例较大,不适宜种植大宗粮食作物,而杂粮作物抗逆性和适应性较强,可以获得较好的产量。杂粮作物多种植在气候冷凉、积温较低、无霜期短、海拔较高的地区。西藏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有利于杂粮作物种植,并且,杂粮作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强。因此,种植杂粮作物能够促进农牧民增收增效,加快当地经济发展。
2、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杂粮作物具有抗逆性强、适应性强、生育期短的特点,可以在山坡地、旱地、土壤贫瘠的地方种植,可作为救灾补种作物。杂粮作物与大宗作物间作套种,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杂粮作物能够充分利用旱区的自然资源,具有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因此,发展杂粮作物生产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促进畜牧业发展
饲草料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豆类、谷子等杂粮作物的秸秆具有营养价值高、质地柔软、易消化的特点,是反刍类食草牲畜的优质饲草来源,并且,杂粮作物生育期短,抗逆性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饲草资源。因此,加快杂粮作物生产可以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保护生态环境
杂粮作物是西藏农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日益短缺的趋势不断加快,恢复低耗水杂粮作物种植面积是确保西藏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
(二)西藏杂粮作物发展存在问题总结
1、品种混杂及退化现象严重
西藏杂粮作物品种混杂较为严重,使商品质量和品种问题,成为制约西藏杂粮作物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杂粮种植主要以地方品种为主,良种使用率不高,缺乏优质、高产和专用品种,农民习惯自己留种,经常处于自产自食的状态,收获、储存时不注意保纯,造成品种混杂退化。
2、品种较难审定,推广受到阻碍
杂粮等小作物不能参加全区区试,无法进行新品种审定,因此进入生产示范阶段后,无法通过申报成果转化项目进行新品种的推广,对新品种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带来一定的困难。
3、自然灾害频繁、重视程度不够
西藏杂粮产区生产环境恶劣,稳产率不高,总产量年际间变化较大。杂粮作物多数种植于干旱贫瘠的土壤,栽培管理粗放;种植杂粮的农户施肥方式不科学,农业高新技术措施应用较少;随着近些年农牧民外出打工数量日渐增多,农民不愿意经营种植杂粮,学习杂粮增产技术,加大生产资料方面的投资。
4、生产规模小,难标准化生产
西藏杂粮作物种植较为分散,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导致技术推广成本高,难以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
5、加工产业落后,流通渠道阻塞
杂粮被视为是健康食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目前,杂粮加工停留在初级阶段,产品质量和档次较低,市场销量难以拓展,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和精深加工技术。西藏杂粮种植较为分散,生产规模较小,缺乏相应的流通渠道,使杂粮加工业的发展受到影响。
(三)西藏杂粮产业发展方向
1、因地制宜结合市场导向
根据西藏杂粮生产区域优势的特点,在充分考虑市场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尽量满足消费者对杂粮产品的多样化、安全化和优质化的要求,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占有率高的优势杂粮作物。
2、突出重点结合优化布局
规划布局时,除了要考虑规模的适度性,也要把握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杂粮产品的生产过程、生产环境的优化,以及产后的市场销售。根据杂粮生产特点、加工需求、消费导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推进杂粮优势区域布局,根据农业区划的基本原理突出重点,建立优质高效、规模适度、具有民族地域资源特色的杂粮产业带。
3、提高效益结合比较优势
综合考虑市场环境、资源条件和生产基础等因素,优先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杂粮,加快产品加工步伐,提高经济效益。通过优势产业带建设改变杂粮生产规模小的现状,发挥规模经济的辐射效应、带动效应,促进杂粮作物经济效益的迅速提高。
(四)西藏杂粮产业发展对策
1、注重人才培养
以西藏自治区杂粮加工领域的重点科研院所和院校为主体,联合杂粮加工企业,构建1-2个符合西藏杂粮加工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基地,加快杂粮创新型人才建设[8]。
2、加强技术研发能力
杂粮营养丰富,具有保健功能。政府应重视和加强杂粮的科学研究工作,以科技为先导,带动杂粮产业的快速发展。充分利用西藏杂粮的地域优势,加强育种、栽培和田间管理工作。选择和引进名优品种,加快新品种培育。对现有的农家品种做好提纯复壮工作;积极引进国内外品种资源,扩大种植面积;建立以种植户需求为导向的杂粮科研投入和技术推广机制。
3、加强行业联合,深化杂粮认识
加大宣传杂粮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提高消费者对杂粮的认知。稳定杂粮种植户与加工企业间的供求关系,鼓励建立良好的、长期互利的机制。拓展杂粮加工产品的销售渠道和销售秩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安排生产,以营销需求为导向建立营销队伍。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展销会、博览会、以及经贸洽谈会等,加强广告宣传活动,重视品牌建设。
4、建立示范基地
采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例如品种布局的多元化、地域发展的多元化、推广模式的多元化、以及栽培技术的多元化。根据西藏杂粮生产和科研现状,结合杂粮分布特点,在西藏建立杂粮示范基地,对杂粮新品种、新技术进行展示示范。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对农民操作技能的培训,强化农牧民自身的“造血”功能。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信息传播途径,进行宣传和推广。提高农牧民对杂粮产业发展的认知和接受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
5、制定扶持政策,建立杂粮生产发展的政策体系
将杂粮纳入国家良种补贴范围。加快专用品种的选育,加强研发和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做到良种良法配套。健全统计监测制度,加强市场价格调控。(未完待续)
[1]朱周平.西部特色杂粮产业现状发展策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35.
[2]强小林.西藏自治区小杂粮生产、加工及科研现状[J].西藏农业科技,2008,30(3):1-6.
[3]廖文华.西藏马铃薯育种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J].西藏农业科技,2013,35(3):4-5,32.
[4]卓嘎,张竞,廖文华.西藏豆类作物生产科研现状与发展[J].西藏农业科技(增刊),2010,32:35-38.
[5]次仁卓嘎,陈宏伟.探讨西藏荞麦育种[J].西藏农业科技,2009,31(4):35-37.
[6]次仁卓嘎,陈宏伟.西藏荞麦良种选育试验概况[J].西藏农业科技,2012,34(3):14-17.
[7]高小丽,卓嘎,张玉红,戴相林,廖文华,尼玛扎西.2011~2013年西藏地区豌豆品种(系)比较试验初报[J].作物杂志,2014(6):147-149.
[8]戴相林,廖文华,卓嘎,马瑞萍,高小丽,张玉红.西藏地区马铃薯综合利用前景及发展对策[J].中国马铃薯,2014,28(1):57-60.
Overview of rain fed crops breeding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ibet (Upper)
Dai xiangli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Tibet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science,Lhasa,Tibet 850032,China)
In the past few decades,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of Tibet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science,ha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for Tibet.In this paper,the overview of rain fed crops(potato,pea,and buckwheat)breeding course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ibet were introduced,while the breeding objective of rain fed crops in Tibet were discussed.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Tibetan ecological economic benefits,reasonable adjustment of planting structure and make scientific guidance to increase the income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Rain fed crops;Breeding course;Breeding objective;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戴相林(1986-),男,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马铃薯栽培和育种工作。邮箱:466161736@qq.com 联系电话:13308907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