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文化的特点及世界价值

2016-02-19 00:37张茂泽
关键词:世界历史文化

张茂泽

(西北大学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27)

论中国文化的特点及世界价值

张茂泽

(西北大学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27)

探讨了中国文化特点及世界价值的意义,在人类自然发展进程中,中国文化从未中断且具有独自的特点,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人口众多,汉字优美,历史文化丰富,充满乐观主义情怀;中国文化有重视人,重视历史,辩证思维发达,理性的信仰盛行等特点;同时,阐析了西方文化中的悲观意识,期望中国在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更好地发挥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

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特点;世界价值;

所谓世界价值,指对世界文化的积极贡献或积极作用,它可以是已经有的经验事实,也可以指条件成熟后才会成为经验事实的可能性。而所谓中国文化,指用文化史的眼光看,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发展、演变、成熟的文化。在时间上,其包括古代、近代和现代;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远东地区,是中华民族为主体的民族文化;在内容上,主要是以儒家为主而融合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佛教等优秀思想在内的古代文化,及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包含社会主义、科学、民主、市场经济等因子在内的近现代中国文化。考察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主要是将古代和近现代中国文化与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进行比较,观察中国文化可以为人类文化做出什么样的积极贡献。

一、探讨中国文化特点及世界价值的意义

文化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确证和实现人性的活动及其成果。现代中国人既要有世界文化素养,也要有中国文化修养,而后者更是“中国人”的根本标志。有中国文化修养的“中国人”,其历史、家庭、社会环境、人生、认识、思维方式、理想、精神家园等都有自己的特色。简言之,当代中国人的理性修养(如科学认识等)和西方人相同,唯有其人文修养(如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宗教等)不同。人民币和美元可以兑换,儒教及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不能互相替代。吉利可以收购沃尔沃,但绝对不能够收购白宫、自由女神像等涉及到民族文化尊严的文化物。文化要产业化,文化产品要走向市场,但文化中的某些东西涉及到民族尊严、人格尊严问题,不能仅仅以其市场价值来衡量。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是国人关注的最大问题。它们互相的辩难,形成了古今中西之争。从主要方面看,对西方文化的中国价值、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两大问题,研究成果较多,迄今仍然如此;这和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课题相关,可以理解。但从学理上看,学者对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现代文化的历史价值,研究成果就相对较少,甚至没有。这也反映出中国近代以来,由于国家落后挨打,不少学人不自觉地染上了文化自卑心理。这种文化自卑心理,在全盘西化论者那里表现得最为充分。他们的主张就是,中国百事不如人,物质文化不如人,精神文化也不如人等。其谬误一目了然,不待辩驳。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昂首阔步地走在富强、复兴的道路上。困而,我们讨论中国文化的特点及世界价值正当其时。

从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历程看,如果说西方文化中的民主、科学,通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转型,体现出了西方文化中某些观念的世界价值,那么中国文化并没有像西方文化深度影响中国那样去影响西方历史的转型。因则谈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似乎显得似乎缺乏历史的说服力。其实,问题在于,西方文化的世界价值,和西方文化世界价值发挥作用的具体途径、形式是不同的。从理论上说,两者可以有关系,也可以没有关系。至少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未曾深入影响西方历史转向。虽然这是历史事实,但并不能由此就从否认中国文化也有世界价值。

目前,中国文化的内容从根本上说,还保留了大量的古代形态,而现代以工商业为基础的中国文化正在形成和完善过程中,我们尚不能提供出令人艳羡的现代文化模式去影响世界。但从古代文化悠久历史和在近代即将成功转型方面看,中国文化的丰富宝藏中,仍然潜藏着有世界性意义的文化基因可供今人研究、发掘、欣赏和学习。这些文化基因是我们确定中国文化的特点及世界价值的基础。

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中国文化是绝无仅有的没有中断过发展进程的文化模式,蕴含着人类文化自然演进的一般规律。从几千年人类文明史看,中国文化长期领先世界,是西方欧美列强所难以望其项背的。马克思就说德国只有可怜的几百年历史。在中国文化熏陶下,中国早已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世界大国。在任何文化里,人都是最可宝贵的资源,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主体力量。人人皆可以成才。人因为具有无限的可培养性和发展性,而远远超越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在小生产条件下,一方面,中国能够养活世界上最多的人口的国家,其生产力、生产方式一定有其过人之处;另一方面,生产力水平不高,交通不发达,人际交往关系单一而狭窄,却能够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多次、长期地组合成为世界性大国。因而,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系列设计和实践,一定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人生智慧。这些都需要今人认真总结和提炼的。

二、中国文化的几个特点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各自价值不同。精神文化具有超越一定历史时期的特性。在以思想文化为代表的中国精神文化中,儒释道为主干。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儒为主,佛道为辅,不排斥任何外来文化。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科学、民主等。

(一)中国文化在自然发展进程中从未中断

中华文化几千年连续不断,绝无仅有,是现存的人类文化自然发展的唯一模式。因为是唯一,所以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今天我们研究中国文化史,正是解剖人类文明自然演进历程和发展规律的不可绕过的途径。

(二)中国文化中的汉语言文字

在世界各种语言文字里,中国汉语言文字最独特、优美。日语、韩语、越语都深受汉语影响。

(三)中国文化重视人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人口最多、最具潜力,而潜力发挥出来就是实力。人口数量多少,本身也是文化综合实力的量化指标之一。比如,卢梭认为,衡量一个政府好坏的标志,就是人口数量。他说:“假定一切情况都相等,那么一个不靠外来移民的办法、不靠归化、不靠殖民地的政府,而在它的治下公民人数繁殖和增长得最多的,就确实无疑地是最好的政府。那个在它的治下人民减少而凋零的政府,就是最坏的政府。”[1]他甚至认为:“人口最多的国家,哪怕是最穷困的国家,则毫无疑问乃是治理得最好的国家。”*可以比较的是邓小平同志谈衡量政府体制好坏的三个标准: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和谐相处。邓小平同志是从大文化角度谈政府体制衡量标准,给我们启发。[1]可见,人口数量是衡量政府好坏的重要指标。这是因为,人口数量的增减,本身就昭示着国家治理的好坏,反映了这个国家所属文化的实力。人口数量,可谓文化实力的量化指标。

首先,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必须要有一定的生产能力,提供一定量的劳动产品,才能满足如此多人口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生产能力大小,劳动效率的高低,本身就是生产力水平的因素。人口多,说明有足够的生产能力来支撑这样多人口的生存和发展。

其次,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制度环境,让社会保持在某种和谐的关系范围内,才能保障如此多人口和平地生存、发展下去。对此,我们过去站在革命的立场,曾经否定过历史上的封邦建国制度、君主制度、礼教制度、科举制度、法律制度、非私有的国有制,等等。然而,其文明价值如何,亟待我们进行新的反思。我们现在的反思,当然不是一味否定过去的否定,而是实事求是地站在中华文明如何发展壮大的历史角度,考察这些制度究竟起了什么样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从而给予科学的评价,并不是借古喻今、借古非今。

再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文化修养,如传宗接代,孔子克己、孟子寡欲,成己成人成物等之类主张所强调的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才能主导着如此多的人口,在资源有限、产量有限,个体需要不能完全满足的条件下,不因为个体需要的满足而影响到他人需要也同时得到满足。忠(现在是爱国)、孝规范,是中国文化中的人人能知能行的普遍道德规范。

(四)中国文化重视历史

中国历史悠久,没有中断自然法则进程,保存历史文献、文物最丰富,令西人艳羡;中国人的历史思维最发达,历史方法,成为大家习惯的、普遍的思维方式。

(五)中国文化体现为多元一体的大一统格局

中国长期延续着政治上的大一统格局,经济上的分散建设和集中管理格局,文化上的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上的“和而不同”格局。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宗教信仰中无全能神,宗教组织中无教会及其传教,宗教、哲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浑融一体,互相不独立,不盛行“唯X主义”思维方式。百家并行而又有主次,如与大一统格局相适应的儒家忠孝观念,佛道各教无不吸收等。

特点不等于优点,特点蕴藏着优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传统文化优秀内容营养。

衡量传统文化是否是优秀内容有两个标准:一是外在标准:有民族性而又有世界性、有历史性而又有现实性、有理论性而又有实践意义。二是内在标准:有本—经过长期历史检验是正确的经验;合理—符合科学原理;有效—能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能满足当代中国人成为理想的人的需要。故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是有民族形式的科学的、民主的内容,是社会历史实践经验的总结,经受历史发展检验而牢不可破的理论观点,能适应中华民族复兴的要求,能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生产生活的需要。

比如,中国文化在精神家园上,理性的信仰,人文的神圣,就是值得推荐的宗教文化优点,也可谓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优秀内容。又如,在思维方式上,我国先贤的天人合一思路,就是一种很好的辩证思维。儒学的思路是“天→人(人性,修养,理想的人)→天(圣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马克思的思路是“自然→人(异化,克服异化)→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儒学的思路和马克思的思路,作为辩证思路是统一的、一致的,都是辩证思维,而落实为历史思维。中国人相信大化流行、生生不息、历史发展、进步不已。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乐观主义。

三、西方文化中的文化悲观意识

对西方文明的未来,西方学者自己一直有厚重而久远的忧患意识。其忧患意识到达这样的程度,以至成为悲剧意识。西方文化中潜藏着深刻的悲观基因,感人的悲剧精神不绝如线,以地球或人类灾难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这或许是因为,以色列民族的苦难历史,犹太民族的多灾多难,反映到《圣经·旧约》中,形成了人类毁灭、世界末日等宗教观念。这种观念,以为绝对圆满的神是世俗的人所“绝对不可能达到”(卡尔·巴特语)的世界,人的罪恶、卑微总是与毁灭的宿命相伴。随着基督教的创立和世界性传播,这也深远地影响了基督徒的文化观。根据这种观念,任何文化都难免毁灭。按照其教义,毁灭—代表了神的意志,或者表示神对人的考验,或者就是神对有罪的人的惩罚,是这些人必然的宿命。

从人类文化史看,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衰落,以及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文明的衰落或毁灭,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客观史实。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制度自身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加深了人们对西方文明未来的忧虑。19世纪30年代,法国政治家托克维尔(Alexisde Tocgueville)在《论美国的民主》中,已经发出这样的忧虑:我们正走向何方。过了10年,瑞士史学家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在巴塞尔大学悲观地认为:我们可能都要被毁灭。布克哈特认为,对未来不存任何的奢望,可能一似罗马帝国时代的局面要持续数十年,而且民主人士和劳动阶级必须接受更严苛的专制统治。”19世纪后期,尼采断定,西方社会已经元气丧尽,正在堕落。科学可以命令自然,但唯有野蛮时代的质朴和诚实,以及权力意志才能驾驭自己。这是因为所有文化都将回到起点,重新开始已经走过的历程。即使无神论者、共产主义者恩格斯,也认为世界最终必将毁灭。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加重了西方学者的文明毁灭意识。德国著名学者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著《西方的没落》,认为世界八大高级文化都走过了起源、生长、衰老与死亡的道路,只有西方文化保存至今;但西方文化却无历史、无生气,将在2200年趋于瓦解。这反映了文化史的必然性,“谁若是不懂得这种结果是不可避免的,不容修正的,不懂得我们的选择只能是情愿这样或一无所愿,只能是牢附这种宿命或对未来的生活悲观失望,……谁就应该放弃理解历史、在历史中生活,或创造历史的一再愿望。”[2]

他们之所以断定人类或文明会毁灭,从根本上看,无非源于人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神和人的对立导致人的毁灭,不同文明的冲突是有些文明毁灭的原因,文化的内在矛盾则是文化毁灭的内因。这种矛盾,在他们宗教背景或天人对立、体用割裂背景下的许多人眼里,要驾驭、克服和解决它,是人所无能为力的。后现代思潮无中心、无主体、无理想,在一定程度上正好抽象而深刻地反映了西方人精神深处的这种无奈。

本来,启蒙思想家们曾经对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抱有信心。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虽然摆脱了斯宾格勒的“没落”说,也寄望于中国文化等非西方文化,一如启蒙思想家们的期待。但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落后挨打,已经成为世人皆知的现象。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世人也一时看不出中国文化能够摆脱衰亡而走向复兴的征兆。他们寄望于中国文化,实际上是将中国文化看成是博物馆里的古董,希望从故纸堆中找出有助于西方文化克服自身矛盾的启迪。但他们还没有找出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就告别了人世。

在西方思想史上,真正为西方科学地寻找到文化出路的是马克思及其共产主义思想学说。但是,诞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却并不受到重视。共产主义运动遭受暂时的挫折,加重了西方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疏远。这导致人们只能在宗教或形而上学里寻求虚幻的出路,结果是像“后现代”们那样找不到出路,这当然令人遗憾。马克思的思想学说被忽视,实际上是西方文化的重大损失。

四、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

中国文化中缺乏西方文化那样的悲观意识甚或毁灭意识,反而盛行着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人生观念,以及多难兴邦、贞下起元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观念。《周易》为我们提供的阴阳和谐、生生不息的宇宙论支持,中国文化几千年自然发展进程从未中断,这一客观史实本身也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华文化几千年连续不断,在世界文化中绝无仅有,是现存的人类文化自然发展的唯一模式。且因为是唯一,所以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奇迹。对人类文化史家而言,中国文化不仅蕴含着文化自信的乐观精神,而且在事实上具有世界性的文化价值。

笔者认为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中国文化中蕴藏着目前为止今人不很清楚的宝藏,概括起来约有以下数端。

(一)人本:即以人为本

在这一点上,儒家、道家、佛家、马克思之间有共同处。以人为本,本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基因。在思想上,人性论是几乎所有思想家讨论现实问题的理论基础。中国思想家可以没有宇宙论、本体论或世界观,但不能没有人性论。中国古代思想家都擅长由人性论推导出人生修养论,深信现实的人经过修养可以达到人的理想人格如圣人、神仙、佛,能够实现理想社会如大同或净土世界等。马克思从人性的异化及其克服,科学推导出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性得到自由确证和实现的理想社会。马克思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为美好人性的实现找到了科学的基础和途径,找到了现实的主体,即有科学文化素养的劳动者。

以人为本,无论是天人的矛盾,还是体用的矛盾,都被看成世界内部固有的、正常的存在,而且是世界运动的动力;而文化之间的不同,恰恰是人应该“和而不同”的原因;人与环境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等,则使人生获得“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难得磨练。

在现实生活中,以人为本的结果,导致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有统一文化的人口最多的民族。人最为天下贵;对国家而言,民贵君轻,劳动群众(古人称为“民”)比治国者(古人称为“君”)更宝贵。因为事实上,人是最可宝贵的资源,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主体力量;人的潜力发挥出来就是实力。

(二)历史:即重视历史的价值

我国先贤十分重视历史的价值,“历史”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对世界的特殊贡献。在中国文化中,保存历史文献、文物最丰富,令西人艳羡,历史思维最发达。在补充进西方文化中的民主、科学因素以后,历史思维科学化以后,中国文化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三)理信:即理性的信仰、人文的神圣

宗教学术化,信仰理性化,神道人道化,是中国古代宗教史的发展趋势,本土宗教的历史发展,外来宗教的中国化,宗教思想的演变,其主要发展线索、发展趋势,尤其如此。中国文化由此铸造了“理信”的精神家园价值。

因为有理性限制,故可以尽量避免单纯的信仰可能包含的独断性,以及由信仰的独断性带来的排他性,唯我独尊;因为有人文标准,故可以尽量避免单纯的神圣可能包含的玄虚性,以及由神圣的玄虚性带来的非人性,唯“神”独尊。由于这种“神”不仅是世界未知力量的人格化想象,而且尤其是人们自我意识的对象化,所以,这种唯“神”独尊还只是唯我独尊意识的曲折表现。无论是非人的神的崇拜,还是非理性的独断信仰,在思维上就必然表现为体用割裂的、走极端的、非辩证的、非历史的各种“主义”,比如,单纯的理性导致的理性主义,以及非理性而重视人的所谓人本主义等。

(四)和:即和而不同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如诸子百家并行而又有主次,各个宗教和平共存、友好相处,在这方面,中国文化史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五、中国文化发挥世界价值正当其时

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要得到发挥,还需要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够增强中国文化世界价值的现实说服力;而且这离不开中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建,离不开这三观对人生和世界的积极影响。

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大国、政治大国、军事大国。中国不仅要成为大国,还要成为强国,尤其是更需成为文化强国,向全世界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文化强国一定也是思想大国、文化大国。其基本标志是:输出中国的概念、价值标准而不只是输入外国的概念、价值观念;并在国际交往中享有世界话语权;同时,不只是学生,也可以是世界文化的先进甚至老师。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资本主义世界就仍然只是抽象的概念和理想。

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是,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的崛起将大大推动、巩固、保障政治经济军事的崛起,同时将祖国强大的物质力量提升为人性的感染力。这特别需要中国思想界奋起直追,在解决古今中西问题中不断学习、研究,进行创造性地实践,解决中国的以至全世界的问题。

实际上,我们现在已经具备了进行文化创造的必要的经济、文化、学术条件,这些条件比起我们的前辈来说要优越得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前无古人的、有世界意义的宏伟事业。它的完成,既需要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优秀内容,又必须学习和吸收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并且在创造性实践基础上,积极探索,才可能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中国文化发挥世界价值的可靠基础。

此外,我们现在还有比较良好的外部条件。首先,我们今天具备科学地评价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和平的政治环境、小康的经济条件、比较宽松的学术文化环境;其次,100多年的科学的历史学研究,已经为我们准确衡量中外历史文化提供了更加全面而可靠的材料;再次,100多年来向西方学习,我们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学习外国文化的经验教训,而且取得了看得见的学习西方的成果,如市场经济、法制、管理、西服、西式生活方式、西方传进来而在中国逐渐生根发芽的自然科学、以“汉译名著”为代表的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等。这些都为我们今天在新时期融会中西、贯通古今提供了必要条件。

这样好的文化创新条件,是20世纪中国文化人,也就是我们前辈所不具备而又梦寐以求的。如“现代新儒家”,以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等为代表的20世纪中国哲学家,将西方哲学中的某些流派和中国儒家思想有机结合,创造性很强;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历史文化有机结合,创造性很强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如侯外庐先生。然而,他们都不具备我们今天拥有的良好文化创新条件。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相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传统优秀文化现代化的事业,一定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1] 卢梭. 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11.

[2] 斯宾格勒. 西方的没落[M].齐世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64.

(责任编辑:冯 蓉)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ts World Value

ZHANG Maoze

(Institute of China Ideology and Culture,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27, China)

The study mainly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al and its world value. In the human civilization, Chinese culture has never been interrupted and has boasted with various unique features such as rich tradit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 beautiful Chinese characters, huge population and full of optimism etc. Moreover, Chinese cultur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history and people with highly developed dialectical thinking and prevailing rational belief. Meanwhile, pessimism in western culture is also analyzed in this study. Chinese culture is expected to bring its world valu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culture; western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e; world value

2016-02-21

张茂则(1965- ),男,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周易研究会会长。

G120

A

1008-245X(2016)05-0055-05

10.15896/j.xjtuskxb.201605010

猜你喜欢
世界历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新历史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