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价值与主要途径

2016-02-19 00:37陆卫明
关键词:民主马克思主义特色

陆卫明,吕 菲,曹 宏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价值与主要途径

陆卫明,吕 菲,曹 宏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在当代中国,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继续发展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其重大价值体现在: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积累的基本经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南,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工程,及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基础;如何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应有实践与理论两个维度:一是要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二是要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

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在当代中国,继续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要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实际上是给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重大任务:如何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换言之,即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价值?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主义?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价值

(一)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积累的基本经验

近代以来,中国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与人民的共同富裕。这实际上提示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主题与主线:革命与现代化。在共产党成立以前有多少中国的志士仁人为探求国家民族的出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但是由于没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无不抱终天之恨。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开始,就肩负起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奋斗的重大使命。

五四时期,一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之下,出于中国革命的迫切需要,通过对当时传入中国的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比较推求,最终选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革命与建设就有了新的正确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变。如果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对此后中国社会历史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就不可能真正懂得近现代中国的国史、国情。但是,要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的理论武器与行动指南,还需要有一个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早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即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有过两次历史性飞跃,诞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此,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之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先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根本的政治条件,基本上完成了第一大历史任务,并为实现第二大历史任务创造了条件;接着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以后的一切进步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基础;1978年以来,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8年至2012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保持了年均9.8%的发展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201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已是日本的2倍多,并必将在不久的将来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在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综合国力也大大增强,这是中国民族历史上发展得最好的一个时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的生动体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出了关键性的坚实步伐。

近现代中国历史雄辩地证明了这样一个结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成的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所取得的最巨大的成就,所积累的基本经验。

(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南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抉择。建国初期,我国由于没有建设经验,基本上沿用了苏联模式,这在当时有一定的必然性。虽然苏联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强大的威力,在中国“一五”计划时期也取得了工业化建设的初步成就,但是苏联模式中的弊端也很快暴露出来。1956年前后,毛泽东及时提出要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挫折的教训,但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挫折的教训,只要加以认真的总结,都可以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财富。在这期间虽然走过了不少弯路,但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也取得了初步成果,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思想渊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根据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在认真总结了中国及世界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勇于开拓创新,闯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中心点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1]249对此,美国学者莫里斯·麦斯纳评述道:“毫无疑问,在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邓小平时代将是一个最成功地创造了经济发展纪录的年代。”[2]587与此同时,中国在现代化事业的其它领域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后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中国在短短的时间里,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此前,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帮助数以亿计的人民脱离贫困状态,帮助这样大规模的社会群体提高生活水平。”[3]109

在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新时代、新特点、新情况,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诸如“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与中国梦,“四个全面”的战略规划,“五大”发展理念,经济发展新状态与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的国际战略等等,均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满家国情怀与问题意识,对指导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的战略指导价值,业已取得了非凡的实践成果。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又证明了这样一个结论:当代中国只有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取得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而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都是行不通的。这也为世界社会主义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照系。

(三)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建设重大工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153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是由它本身的地位与作用所决定的,巩固与加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关系到文化安全、社会发展方向、政局稳定、现代化建设大局,是当今思想战线面临的紧迫性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巩固与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最主要的就是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与宣传工作。一些西方国家妄图对我国社会主义进行“和平演变”一刻也未曾停歇,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对我国思想阵地的渗透消解可谓无孔不入。对此,我们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与足够的重视。哲学社会科学者应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切实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与思想传播,对此一刻也不能懈怠。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对此,郑永年先生也指出:“意识形态的作用很重要。很多人说中国太意识形态化了,其实正相反,现在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主流意识形态太弱。社会上各种意识形态左的、右的,多得不得了。政府应该把最优秀的知识分子集中起来,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策略。”[5]133真是慧眼独具一语中的。这就需要凝聚一批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精英来共同重视与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工作。

(四)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党的领导,这是历史的结论与现实的要求。在中国这样的国度,没有共产党的领导,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取得成功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内容与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同时必须加强党的建设。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极为关注党的自身建设,有重视党的自身建设的传统。其中,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这是党的建设的中心一环、最基本的经验。政党是主义的集合,主义就是旗帜。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纲领与思想基础。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也应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党员干部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旗帜,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与良好的政治素质。用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的头脑,作为统一全党行动的思想基础与政治纲领,这直接关系到党的凝聚力、向力、战斗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性一项关键性的内容。

二、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如何坚持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应有实践与理论两个维度。

(一)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

实践是理论的不竭泉源。这就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当今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切实深入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实践无止境,理论也无止境。如果不能根据新实践、新情况、新形势进一步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6]817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时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特征,这是我们所面临最大的实际,新情况、新问题也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哲学与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具有强烈的使命与问题意识,深入社会做切实的实际调查,取得第一手的社会调查资料,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加以分析,得出新的观点与结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不能把自己关在书斋内做所谓的主观主义的理论研究。真正的研究结论诞生于调查研究之后,而不是诞生于调查研究之前,否则就是空洞的理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研究。这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显明的实践性。另外,理论研究并不能仅仅停留在解释现实问题的水平上,还应该为实践提供进一步的指导,这就体现了理论研究的前瞻性。

(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

在这方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的那样,要利用好三种思想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确可以大有作为、大有可为,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应有的贡献。

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对当代中国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高度关注,也就成了国内外学术界一门显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涉及当代中国发展的各个方面,诸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际环境与国际战略等诸多领域,内容十分广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为了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以当代中国史为基础,结合现代化、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作系统与具体的分析,不断得出创新理论。其中存有诸多重大问题值得研究,诸如:

1.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首先有一个系统的理论视角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的发展要有自己的模式。为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必须以现代化理论为指导。从现代化理论与视角出发研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一项充满前途的研究领域。这在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从狭义上说,所谓现代化理论就是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任务是多方面的,不能单打一,当然,其中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系统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需要作进一步的挖掘研究,并以此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其次,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国家关于形形色色的现代化理论(或称、国家发展理论),也要作系统的研究与批判性的借鉴。此外,还要批判性地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中有关治国理政、社会发展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发展实际,不断丰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的发展理论,并以此作为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重要基础与视角,从而推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性研究。

2.关于社会主义的目标价值与历史任务问题。即要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研究,这涉及马恩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目核(或者说核心价值)的阐释,还有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社会主义理想价值的深入探讨。从马恩经典作家的思想来看,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想社会,本质上说是对资本主义所固有的根本弊端的克服与超越。资本主义曾经是人类历史上非常先进的制度,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与发展起了极大作用。但是,早期资本主义有其内在不可克服的弊端。其中最大的弊端有二:一是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二是社会的不平等。社会主义作为对资本主义的一种批判、一种超越,规定了其价值目标:一是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工人阶级在取得革命胜利夺取政权、消灭了旧的生产关系之后就要“就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二是要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切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7]444对此,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7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马恩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理想价值的重要概括与理论提升,其重大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自不待言。当然,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其本质属性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层面,还体现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等各个领域。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重要命题,就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要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历史任务密不可分。国内学术界通常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这在一定意义上说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从整体意义上说,对社会主义历史任务的阐释尚不够全面。根据社会主义的本质论,其逻辑的结论必然是:社会主义具有两大历史任务,一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中共十七大、十八大明确提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重要任务。如果说前一任务在此前显得十分关键,那么进入新世纪以来,后一任务的严重性与迫切性就愈益显现出来了。

3.关于中国经济学的问题。这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当代经济建设的极为重要的领域,其问题也最为多元复杂。应当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以当代中国经济史为基础,并结合发展经济学及其它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形成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并以此作为分析当代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理论基础。诸如:第一,关于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崛起之谜。对此西方学者众说纷纭,有的归结为“人口红利”,有的认为是“后发优势”,有的认为是“比较优势”,有的认为是“经济全球化”……这些都无法真正解释当代中国经济奇迹之谜。西方还有一种观点则将之归结为“中国模式”,海外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十分热门,但是他们所谓的“中国模式”主要讲的是“经济模式”,并力图以经济模式解释这个现象,同样难以解释清楚。事实上中国模式不仅包括经济模式,也包括政治模式及文化模式、外交模式等,而中国模式的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事实上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崛起之谜可以主要可归为“改革红利”,这种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社会体制等的改革与创新,而这一切都应归因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第二,关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侧重于经济体制改革,其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最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到位,目前所面临的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还有国有企业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等问题也比较突出,需要加大对此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并进行比较研究。第三,关于如何进一步认识、适应、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状态。尤其是如何通过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结构的改革与发展方式的调整,促进当代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则是当代中国现代经济发展最为关键性的热点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问题很多。总之,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吸收包括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学科在内的一切经济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深化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

4.关于中国式政治发展道路问题。这也是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政治热点问题。应当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为指导,以当代中国政治史为基础,运用当代国内外政治学研究的最新的理论成果,加以综合分析。第一,从理论上要搞清楚民主的真谛。从政治学上说,所谓政治发展就是政治现代化问题,其核心是政治民主问题。民主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衡量民主与否的标准是什么?民主是否是好东西?这些都值得深入探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普遍把选举民主等同于政治民主本身。对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甄别。2014年9月21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说:“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民主并不等同于在“一人一票”直选,中国式民主是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结合。从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来看,民主有优质民主与劣质民主之分,优质民主是好东西,劣质民主比任何东西都坏。第二,走中国式的民主道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认为只有西方式的政治制度是民主制度的典范,并四处推广这种所谓的“普适民主”,然而却四处碰壁。事实证明,世界上的事情并不是靠一种模式所能解决的,要所有国家都推行西方式的民主制度是做不到的。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几乎把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包括多党制、议会制、责任内阁制、总统制等等统统搬到了中国,然而这恰恰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最黑暗的时期。历史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李光耀先生曾经指出:“西方一些人希望看到中国实现西方传统的民主,这是不可能的。……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拥有十三亿人口、人民具有不同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国家,它会走自己的道路。”[8]3这是极富有见地的。中国不可能照搬西方式政治体制,必然会走“中国式”的民主道路,否则必然是大乱之道。那么中国式民主模式实质内容是什么?有哪些具体特征?如何推进中国式的民主建设?无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质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但三者的相互关系应该如何处理,应该如何结合?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包括人民代表大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基层民主制度协商民主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在长期的民主实践中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坚持与完善。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必然会走一条渐进式的民主发展道路。具体地说:首先,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这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前提条件。其次,建立与完善各种国家制度与社会制度。在各种国家制度与社会制度还没有建立或不健全的情况下,贸然推进激进的政治改革,必然是“劣质民主”。其三,加强民主思想与习惯的培养。没有广大民众民主思想与民主习惯的养成,任何民主制度都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其四,在上述基础上,强化现有民主制度的完善与整合。目前,中国式民主模式还未定型,但在长期实践中已初露端倪,要进一步把人民民主、党内民主、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等等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民主是社会主义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没有民主也就没有社会主义,但民主政治的实践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并不可一蹴而就,中国要走渐进式的民主发展道路。

5.关于文化建设与文化自信问题。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以当代中国文化史为基础,立足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努力融汇中西文化精华,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首先,是文化自信问题。文化自信是更深层次的自信。中华文化具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以来还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包括五四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等,并不断地创造性吸收了西方启蒙主义文化的精华,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根本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上的指导地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此,我们应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其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思想文化建设面临的核心问题。“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4]165如何准确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与具体内涵,如何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制度保障、实践养成等综合手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在这个方面,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构建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第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战略地位,需要认真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涵的具体内容及创造性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人们一方面大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真正内容却不甚了了,这是一个悖论。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作了许多论述,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主要内涵及创造性转化、转新性发展,这些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并加以深入研究,这对提高文化自觉或文化自信意义极大。

6.关于社会建设战略地位与重心问题。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为指导,以当代中国社会史为基础,运用社会学的最新理论成果,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所面临的各种突出问题。第一,现阶段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经济,为社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但在较长一段时期里,社会建设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建设领域欠帐太多,对社会和谐产生了不利影响。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仅能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增长源,也能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社会制度基础。其次,和谐社会的所属范畴与主要内容。和谐社会主要属于社会建设的范畴,当然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建设的内容。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基本上概括出了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正平正义的重要保障。目前应该把以促进与改善民生为重心的社会建设提到重要的日程上来,并作具体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其三,创新社会治理。这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以代替以前所使用的“社会管理”的概念,反映了重大的治理理念变化。社会管理一般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模式,社会治理则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及平行协调的多向度的治理模式,如何建设一个“强政府、强社会”的理想社会治理格局,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

7.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理会与机制问题。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在当代中国显得十分突出。对此,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为指导,以当代中国生态史为基础,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研究分析,尤其是要加强中共十八大以来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的研究。在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研究,还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建设问题的具体研究,以法律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8.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上国际战略问题。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并制定相应的国际战略要以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为指导,以当代中国外交史为基轴,并结合国内外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成果,分析当代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与国际战略问题。第一,如何看待当今国际形势发展的大趋势。包括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深刻内涵,以及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与具体特点,以此作为制定当代中国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的总依据。第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面临的国际环境也日趋复杂,形势也更趋严峻。如何看待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如何在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前提下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这也是一个需要亟待加强研究的重大热点问题。第三,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配套建设,更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付出艰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9.关于从严治党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在于共产党的领导。党风问题,不仅是执政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而且还关系到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当代中国最大的问题,其实在于党的建设。中国以后如果会出问题,还是会发生在党内。因此如何从严治党,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现代化建设,这是个永恒的重大课题。也是中国共产党是否能够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根本问题。要以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党建史为基础,结合政党现代化理论的最新成果,认真研究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从严治党的一系列论述与思想,促进党建理论的研究,加强廉政建设,更是重中之重。

上述问题都是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热点、难点、问题,直接涉及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业。哲学与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肩负着重大使命,责无旁贷,大有用武之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莫里斯·麦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和后毛泽东的中国[M].杜薄,李玉玲,译.重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3] 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 郑永年.中国改革三步走[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6]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李光耀.李光耀观天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冯 蓉)

The Significant Value and Main Way of Adher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U Weiming,LV Fei,CAO Hong

(School of Marxism,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China)

In contemporary China, adher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n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Its great value is reflect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1) Basic experience of Chinese revolution and modernization accumulation; 2) Cardinal guidelines for contemporary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of China; 3)Construction of major project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ideology; 4)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in terms of China ruling capacity building. On how to continue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makes suggestions from two dimensions which are practice and theory respectively. Namely, we must deepen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socialism and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Marxism in the 21st century;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esization; Modernization; Popularization

2016-08-20

陕西省社会科学

重点项目(2016A001);西安交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项目

陆卫明(1964- ),男,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D693.2;D616

A

1008-245X(2016)05-0015-06

10.15896/j.xjtuskxb.201605003

猜你喜欢
民主马克思主义特色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