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2016-02-19 13:26景璐石王小亚李辛茹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7期
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医学生

景璐石+王小亚+李辛茹

摘要:研究以成都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为视角,剖析目前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现状。为完善大学生创新实验制度,更好地调动师生积极性,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性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实验计划;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42-02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教育部为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是针对在校本科生新教学模式的探讨,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推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教学方法,探索、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从而在高校建立创新文化,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2008年,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成都医学院以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为指导,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提出了培养高质量创新型、实践性人才的目标。

一、成都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基本情况

教育部2007年开始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成都医学院自2008年着手实施该计划,并设立了专项基金,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管理办法》,建立了以导师制为龙头的学生创新实践模式,按照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相关要求提出的“强调兴趣、突出重点、鼓励创新、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推动教师探索“以问题与课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投入专项经费近400万元,参与学生2000多人次。由于“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是新生事物,在计划实施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索,下面介绍我校实施该计划的一些基本情况。

1.申报对象方面。“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是为学习成绩优异,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发明创造或社会实践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开展的。为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学校在大一新生入校时就进行科研宣传,鼓励学生加入科研社团、参与科研讲座,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大二时为学生开设文献检索、科研设计、科研论文写作等辅导课程,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三时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这时老师会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对学生自主设计项目进行校级科研课题申报。大四、大五时多数医学专业学生已进入实习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知识完善和巩固的关键时期,学校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完成自主设计的实验课题。

2.项目选题方面。项目的选题要求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条件可靠。大学生创新实验是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模式,所以项目的选题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学生自选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遇到问题时,要及时和指导教师联系,以免选题范围过大。在选题的过程中,学生应结合自己的兴趣,广泛地搜集各种资料,采用小组头脑风暴的形式积极讨论项目的选题方向,征询每位成员的意见,探讨选题的可行性及创新性。

3.项目实施方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在辅导学生创新项目实际的过程中,切忌“包办代替”现象,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建议。此外,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大胆创新、敢于质疑的精神。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奖励措施等将其应用在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

二、“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激励和保障措施

1.激励措施。①设立“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专项基金,进行专项管理。学校将“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纳入校质量工程建设体系,每年投入50万,专款用于学生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在主管教学副校长的直接领导下,由教务处负责,学校、院系两个层面分工协作,共同组织实施。教务处负责研究、制定有关政策,组织专家组评审、验收实验项目,指导全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和监督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等相关工作。院(系)负责宣传动员教师、学生参与,全程指导实验计划、跟踪管理项目进展情况。②建立科研奖励学分制度。学校制定了《成都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管理办法》,确定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认定为专业选修课,计36学时,2学分。对完成项目并通过结题验收的学生,将取得相应的学分。项目负责人计2学分,其他参与者计1.5学分,中途退出项目的学生不记学分;计指导教师36学时基本教学工作量,并在教师职称评定中认定为校级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对在“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组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在统计源或核心期刊发表1篇以上科研学术论文时,多发表的论文版面费从项目管理经费中支出,并单独计算教师额外工作量,按(发表论文数-1)*10标准计算学时。③鼓励学生研究出成果,对于优秀成果建立免检机制,对项目研究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或获院级优秀毕业论文,或发明专利,或学生以第一作者在统计源及核心期刊发文等,无需答辩,直接通过结题。结题评价采取专家评价和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于指导教师全程参与了学生创新实验研究,全面了解学生在实践研究中对研究成果所作的贡献,加入教师评价团队学生这一环节,有利于对学生评价客观、科学。

2.保障措施。①执行基于SOP的实验室持证上岗制度。对于进入实验室的本科生,建立培训持证上岗制度,即学生一方面通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进入实验室实验;另一方面,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须遵循《实验室持证上岗奖惩制度》,规范操作。该制度实行“12分制”管理,即考核合格后拥有“上岗证”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室的有效使用分数为12分。违反规定后,将受到扣分、停止使用实验室权限、再培训进入实验室及永久性禁止进入实验室等处罚。②搭建以科研实验中心为核心的科研训练平台群。2006年,学校制定了《成都医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面向本科生全方位开放以科研实验中心为核心,涵盖基础医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药学机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36个实验室,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同时免费开放医学文献检索平台,供学生查询、下载文献资料。③搭建学生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平台。成都医学院确立了“以创新带动学习,以研究促进实践,以实践推动创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宗旨,自2013年以来,启动一年一届面向本科生的常态化、品牌化的“大学生创新论坛”计划,并逐步构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层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不断完善并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并创建“大学生创新计划网”,旨在搭建本科学生“交流经验、展示成果、促进改革”的平台。④组织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开题汇报会,对项目进行督导评价。为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与指导,有效推进创新训练计划的实施,教务处会组织各院系进行项目开题答辩、组织专家进行材料审核。各项目负责人要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可行性分析、研究方案设计、预期研究成果、经费预算等方面进行陈述,并对自己课题的内容和创新点进行重点阐述。评审专家对项目提出中肯建议,并在后期项目开展、调查方法、研究方向等方面提出宝贵的指导性意见,确保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并保障项目课题的研究质量。

3.成都医学院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计划”的成果。长期以来,学校始终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8—2015年,我校共立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500多项,其中国家级100余项。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00余篇,部分论文被SCI收录。参与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学生还积极参加了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2010年,在全国首届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实验大赛上获得三等奖1项、优秀奖3项;2012—2015年,在四川省大学生“挑战杯”上获得一等奖6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35项,获奖总数位于全省同类参赛院校首位;2012—2014年,连续三年,学生作品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获教育部专家好评。以“求索·创新·笃行”为主题的大学生创新论坛,打造专属于本科生的学术盛宴,成为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之一。

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此同时,还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推动了实验室的建设,也使指导老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这种师生双赢的局面为培养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田荣波,彭湘萍,李春艳.从创新性实验看大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8):26-27.

[2]郑志远,蒋芸,薛巍,等.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实施的实践及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0):30-31+35.

[3]王芳雨,张文娟,马舒婷,等.参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践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2,(06):1184-1185.

[4]董亮.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8):87-89.

[5]陈曦,冯希平.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实践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9,(01):12-13.

[6]李文博,尹爽,陈培焱,等.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2):128-129.

猜你喜欢
创新实践能力医学生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浅谈中职学校计算网络开放式实验教学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计科专业学员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发现内化教学法在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中的应用
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基础医学对医学生的重要性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