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娟+王琰
摘要:心理资本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主要包括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这四个核心成分。心理资本在就业能力发展方面能起到积极作用,因此本文从心理资本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目前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发展面临的困境,接着从规划职业发展目标,提高希望水平;增加成功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积极认知就业环境,形成乐观心态;培养应对挫折能力,提高心理韧性四个方面探讨了心理资本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资本;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27-02
近年来,高校已经形成规范的“奖、勤、助、贷、补(减免)”困难生资助体系,基本解决了贫困大学生经济上的困境。虽然资助的基础功能得以实现,但贫困大学生因经济压力产生的心理、就业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现阶段,探讨如何给予贫困大学生人文关怀与精神帮扶,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充分发展专业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了资助工作的重点任务。其中,贫困生就业能力的发展提升是影响其社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因此本文拟从心理资本的视角分析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发展存在的困境,并以心理资本理论为指导,探索分析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策略,以期帮助贫困生通过内因的改变实现就业能力的提高。
一、贫困生就业能力与心理资本
就业能力是指个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实现大学生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知识技能是否扎实、就业心态是否端正、是否有适应岗位的实践能力等。传统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就业质量,一方面取决于毕业生个人社会资本发达程度和人力资本质量等自身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高校教育质量以及相关就业政策和就业环境等外在因素。对于面临家庭经济困境的大学生来讲,就业的社会资本欠缺,人力资本受高校教育的影响,似乎就业能力完全被外界所掌控。其实不然,内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高校贫困生提升就业能力的内因就是其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强调个体在逆境时的自我调节和管理能力,重点在于开发积极心理力量,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学习、工作与生活。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资本与自我管理能力、团结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计划组织能力等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对就业能力有很好的正向预测作用。同时,心理资本也是一个可以开发与培养的心理变量,可以为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提供新方向。
二、从心理资本视角分析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发展困境
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这种积极力量可以通过优化个体的工作行为来提高工作绩效,并能有针对性的予以开发,从而提高个体竞争力。心理资本的构成主要包括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这四个主要成分。心理资本水平较高的个体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更积极的归因;对目标锲而不舍,为获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当身处逆境和遇到难题时,更能坚持目标,迅速复原并超越自我,从而取得成功。
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受经济基础、生活条件和社会资源的影响和限制,心理资本整体水平低于非贫困学生。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贫困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怀疑等消极心理,陷入就业能力发展困境,具体表现为:(1)自我效能感水平较低,缺乏自我认同。由于缺乏职业相关的成功经验,贫困大学生对完成职业发展所需专业学习和职业实践缺乏信心,表现出自卑和退缩心理,不敢尝试新的学习和工作任务。(2)对未来发展希望水平较低,缺乏制定目标的能力和坚持性。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和社会资源往往较为匮乏,不能客观地评估自身和外部因素,合理制定就业目标,或对既定目标缺乏信心,遇到困难时,不能及时调整行为方案以实现目标。(3)倾向于消极归因倾向,易于产生悲观失望心理。自信心的缺乏往往使得贫困大学生不能将取得的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却易于将失败归因为无法改变的命运,陷入失望的泥潭无法自拔。(4)缺乏心理韧性,挫折容受力差。在遭遇挫折时,贫困大学生因社会支持力量薄弱,同时受过去失败经验和缺乏信心等消极因素影响,往往不能迅速自我调节、走出困境,缺乏超越自我取得成功的意志力。
三、心理资本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一)规划职业发展目标,提高希望水平
大学生处于生涯发展的转换阶段,经过对职业的反复探索逐步走向生涯建立期。高校应该及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贫困大学生全面考虑自身能力、个性心理特点及职业发展的现有资源和阻力,合理制定职业发展目标和行动方案,激发他们的自我潜能,并运用各种资源开展职业生涯探索活动,最终实现既定的理想抱负。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职业指导课程,系统开展心理测量及自我评定,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生涯规划,实现人—职匹配;可以通过灵活地开展短期培训项目、系列讲座、心理训练营等,指导大学生客观地分析自身的知识、能力、兴趣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之间的差异,自身能力发展现状与职业目标之间的差异等,适当地调整职业期望,帮助他们确立合理且具有明确意义的职业目标,提高大学生希望水平。
(二)增加成功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
直接和间接的成功体验是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因为家庭经济条件限制,缺乏积极成功体验和经济窘迫带来的挫败感,往往使贫困大学生处于较低的自我效能感水平。高校应积极创设职业情境,增加成功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具体措施包括:(1)增加专业实习中的成功体验。充分利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机会为大学生提供直接职业实践机会,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环境,在工作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到职业价值感和效能感。(2)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在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的同时,帮助他们在工作中体会自力更生,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价值感,产生积极体验。(3)增加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成功体验。通过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等一系列活动,有意识地创造实践成功体验经历,帮助贫困生找到自身特长,将他们放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尽可能地提供条件和指导,帮助他们获得最大可能性的成功,从而帮助他们增强自我信心。(4)邀请成功就业的毕业生返校,开展励志成才典型宣传教育活动。提供榜样学习机会,分析成功人士在就业中的有效行为和策略,提供替代性成功经验,同样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
(三)积极认知就业环境,形成乐观心态
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认知和解释就业环境。乐观是一种正向的心态,拥有或保持乐观心态,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抗挫折能力,从而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乐观心态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体对事情的解释与归因的影响,因此要培养大学生学会积极归因,避免将就业难归因为自身能力缺乏、家庭背景差以及社会地位歧视等个人无法控制的内外因素,而产生消极等待和自暴自弃心理。要引导他们对就业问题做积极解释与归因,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自我提升计划,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和能力水平,主动争取来自同学的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帮助。当学生发觉自己所制定的计划行之有效时,随着个体对外部环境的控制感增强,心态将日趋乐观积极,能够更加主动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四)培养应对挫折能力,提高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是面对困境和挫折时,能够迅速自我调节和复原并超越自我取得成功的意志力,也是一种动态的、具有延展性的和可开发的心理资本。高校应重视贫困大学生负面情绪的疏导,增强应对挫折能力,提高韧性水平。一方面,要引导贫困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以平常的心态接受挫折,正确认识现有人生经历与困难情境对自己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学会感恩生活,感谢身边家人、朋友、师长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学习运用积极心理防御机制,自觉采用认同、升华、利他、幽默等方式增强挫折耐受力,增强韧性,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环境,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和资源水平。另一方面,要着力构建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系统。利用来自高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努力为贫困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要注重大学生同伴支持网络系统建设,在就业遭遇挫折时,有渠道进行倾述,以获得宣泄、缓解与必要的心理安慰。
从心理资本的视角出发帮助贫困生提升就业能力需要贫困生对自身心理能量进行开发挖掘,也需要学校教育部门的教育和引导,这是一项长期的、需要持续开展的工作,高校应该根据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将提升贫困生的就业能力纳入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提高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成长、成材、成人、成功。
参考文献:
[1]Fred Luthans.心理资本[M].李超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吕兆华.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力的相关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2.
[3]陈水平,张卫燕.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J].教育学术研究,2012,(8):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