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辛盛鹏(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西藏农牧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及建议
文│辛盛鹏(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目前,西藏全区农牧业事业单位总编制为2892名,区、地、县、乡四级农牧业事业单位现有干部职工2579人。6个地(市)(那曲地区除外)、44个县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7个地(市)、73个县(市区)设立了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动植物检疫站、草原工作站)。73个县(市区)、404个乡镇(全区共683个乡镇)配备了农牧业专业技术干部,区、地(市)级农牧业科研机构7个(阿里除外)。从2005年起,在全区先后招录5批1534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了乡(镇)和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中,农牧业专业技术人才(具有技术员职称的)由2000年的1734人增加到了2984人,其中:农业(含农机)技术人员1007人,畜牧兽医(含草原渔业)技术人员1977人。农村实用人才(掌握一门技能或有一技之长)有9.3万余人,占全区乡村从业人口总数的7.7%。在35个粮食主产县选聘了1000名农牧民科技特派员。
1.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农牧部门将农牧业和农村人才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进度,明确部门工作职责,细化政策措施。建立了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推进机制。通过制定政策和制度创新,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农牧业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一是加强管理,协调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做好农牧业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的政策指导、督促检查和各项服务工作,有效推进了农牧业人才队伍和农牧民技能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政府扶持,齐抓共管。坚持面向“三农”,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部与自治区农牧厅在曲水县才纳乡共同建立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共同推进培训工作。以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为目标,本着“培训一人,带动一户,见效一方”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扶持农牧区农村实用带头人,发挥典型示范和引领作用。三是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以现有行业技术研究及推广部门、教育培训机构为主渠道,发挥多种行业部门、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目前,全区已逐步改造和完善了一批教育培训机构,建设了一批能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职业学校和农牧民培训基地。四是按需培训,注重实效。为切实做好农牧民培训工作,农牧部门开展了劳动力市场调查和需求预测,按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要求,区分不同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创新方法,提高质量。在实践工作中,农牧部门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做到四个结合。即:一是与农牧业特色产业建设相结合。认真开展优质青稞、大蒜种植、牛羊育肥、藏药材、林果种植技术的培训,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二是与农牧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相结合。紧紧抓住春耕备耕期间农牧民急需技术服务这一有利的时机,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做好生产技术服务工作,有力地推进了春耕生产;三是与农牧民需求相结合。推广农作物育苗、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施肥应用等技术,通过集中授课、现场指导,解决了农牧民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四是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根据旅游、建筑行业劳动用工的需求,大力开展导游、餐饮、家政服务、民俗文化、农牧民建筑施工技能等项目培训,促进了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全区农牧系统年平均培训农牧民15万人,通过各种培训,使6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和致富本领。
4.拓宽渠道,加大投入。一是积极开辟各种筹资渠道,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和农牧民培训,进一步加大政府的资金支持力度,建立了农牧民培训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二是抓住“对口支援西藏、实施农牧科技援藏项目”的契机,加强与援藏省(市)沟通、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援藏资金向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倾斜,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格局,确保了农牧民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5.把培养和培训工作有机结合。一是加大农牧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力度。2005年以来,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选派26名骨干到农业部及其事业单位挂职学习,选派170多名专业干部到各级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和国外学习研修,选派100余名基层干部到对口支援省市挂职锻炼;二是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2009年以来,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建设,完成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2000人;三是大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工作。2009年在曲水县才纳乡建立了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每年举办两期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班,现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300人(其中大学生村官30人)。
1.提高了认识。通过知识更新的培训,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对一些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和定位,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西藏农牧业发展与全国差距的现实,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一些符合当地实际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措施,增强了推进跨越式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转变了观念。通过农牧民技能培训项目的实施,不仅帮助农牧民拓宽了就业渠道,更重要的是使农牧民思想观念得到较大转变,农牧民对于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现实生活的愿望变得更加强烈。以前农牧民群众由于缺乏劳动技能,劳动的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进而养成了游手好闲,有困难就忙着找政府的坏习惯。通过农牧民技能培训项目的实施,使受训农牧民都学到了一技之长,地里的庄稼产量提高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外出务工做起了技术活,收入也比培训前增加了许多。如今林区的农牧民,通过利用林下资源采集,实现了发家致富;牧区的牧民,通过畜产品初加工,获得了增收;农区的农民,通过种植经济作物,得到了较高的收益。目前,依靠科技,发展生产,致富增收的观念已植根于广大农牧民心中。
3.增强了技能。通过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专业技能等培训,提高了农牧民生产技术水平,培养了一批拥有一技之长的致富能手、农村经纪人、“土专家”。如今他们活跃在改变城乡面貌的建设工地,穿行在带领农牧民致富的田间地头,成为带领一方农牧民致富的主力军,他们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还成为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的领头雁,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4.提高了效益。拉萨堆龙德庆县岗德林花卉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蔬菜大棚栽培种植技术培训,延伸了产业链,使蔬菜、花卉种植年增加值达80万元以上,蔬菜、花卉产后加工增值提高了20%以上,同时还带动了农户450户,每个农户每栋蔬菜大棚纯收益在1万元以上。山南地区乃东县、日喀则地区江孜县通过引进大蒜种植技术培训,使每亩大蒜平均产量在1500千克以上,亩产值达4000~5000元,比种植粮食产值高出8~10倍。
5.实现了增收。通过农牧民技能培训,促进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如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一名普通农牧民的月打工收入大约为600元,而经过技能培训实现转移就业后,月打工收入平均在1200元以上。转移培训从事汽车驾驶、美容美发、家庭旅社、餐饮、保健行业等收入,平均超过了3000元,收入增长了5倍以上。事实证明,技能培训直接有效地促进了农牧民收入大幅度的增加。
虽然西藏农牧业和农村实用人才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小”。即农牧业科技人才规模小,人才总量不能适应西藏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二是“低”。即农牧业科技人才的总体水平低,与加快现代农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差距。
三是“缺”。即基层农牧业科技人才严重短缺,特别是乡镇没有农技推广机构,更谈不上科技人员了。
四是“散”。本来西藏的科技人才数量少,再加上技术推广、科研、教学相互分离,没有建立起内部联合机制,有限的科技人才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形不成合力。
五是“差”。即农牧业科技人才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较差,特别是县级科技人员。
六是“少”。由于西藏的特殊性,使得西藏的农牧业科技人员能够借鉴或直接采用先进技术的很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基础性研究,限制了科技人才的成长速度。
1.加大三个力度。一是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二是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内地优秀人才到西藏工作;三是加大人才援藏工作力度。特别是博士服务团和技术援藏,要扩大规模,增加数量。
2.创新三个机制。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学校培养与工作实践培养、一般培养与专门培养、区内培养与区外培养等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渠道,优化培养方式,建立长效机制;二是创新人才管理机制。要采取有力措施,整合现有的科技人才资源,建立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形成合力;三是创新人才发挥作用的机制。针对西藏的产业特点,建立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平台,形成系统的队伍,让科技人才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技术专长,同时带动科技人员的成长。
3.实现三个跨越。一是思想认识的跨越。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把培养和造就人才队伍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二是人才培养制度的跨越。西藏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是人才。在目前的状况下,应当根据西藏的特点,制定一系列跨越式发展的人才制度,加快人才的培养步伐。三是人才脱颖而出的跨越。要坚持推进改革创新,激发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速度,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重点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健全人才工作机制,从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形成更加科学、更具活力的一整套机制,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为人才发展增添蓬勃活力和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