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林
(华北电力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河北 保定 071003)
贵州“四层次+六片区”的“双核”城市体系发展对策分析
孟祥林
(华北电力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河北 保定 071003)
“分层+分片”;“一城+三星”;双核城市体系;“四层次+六片区”
贵州城镇体系以贵阳为中心,需要不断整合周边中小城市,最终形成“一城+三星”的城镇体系,其中“一城”为以贵阳为核心的“双层城市体系”,内层以贵阳为中心,由“清镇+修文+龙里+花溪”整合而成,外层以内层为核心,由“息烽+开阳+福泉+贵定+麻江+龙里+都匀+长顺+安顺+普定+织金+黔西”整合而成。在该双层城市体系中,“清镇+修文+龙里+花溪”(“清花团”即C1)与“龙里+贵定+福泉+麻江+都匀”(“龙都团”即C2)分别成为两个小城市团。“龙都团”在“广域贵州”城市体系向东拓展的过程中,将更多的县级中心地整合在一起并且扮演着重要角色。“广域贵州”城市体系除了前文论及的“双层城市体系”以及“清花团”、“龙都团”外,还要形成另外两个小城市团,其一是以遵义为核心通过整合“桐梓+绥阳+遵义县+仁怀+湄潭”等县级中心地而成的“遵义团”(如图1中的C4),其二是“镇远+施秉+黄平+凯里+台江”整合而成的“镇台团”即图1中的C3。这样“遵义团”、“龙都团”、“镇台团”就成为以贵阳为核心的“广域贵州”城市体系中的“三星”。从图1中可以看出,“三星”分布在由C1、C2、C3、C4围成的扇形区域内,“双层城市体系”+“扇形区域”成为“广域贵州”城市体系的核心区域。在图1中该核心区域的主要部分由“黔西—金沙—遵义—湄潭—凤冈—思南—石阡—镇远—台江—凯里—麻江—贵定—龙里—贵阳—清镇—织金”形成的环线围成(“大环线”)。从图1中可以看出,大环线内的交通通达性不是很高,只是在C2区域内形成了“龙里—贵定—麻江—都匀”闭环,在C3区域形成了“镇远—施秉—黄平—凯里—台江”闭环,从而构成了“广域贵州”东侧的两个“子城市团”。为了在扇形区域S内构建通达性更高的交通网络,需要分别完成l1、l2、l3三条城市链,即“湄潭—余庆”链、“遵义—瓮安”链、“黔西—息烽—开阳—瓮安—余庆—石阡”链。这样在“双层城市体系”+“扇形区域”内就形成了“五纵+三横”的交通网络,“五纵”由西向东分别是“毕节—黔西—织金—清镇—花溪”、“遵义—息烽—修文—贵阳”、“l2线—瓮安—福泉—都匀”、“l1线—余庆—黄平—凯里”、“思南—石阡—镇远”。“三横”由北向南分别是“毕节—金沙—遵义—湄潭—凤冈”、l3线、“织金—清镇—贵阳—龙里—贵定—麻江—凯里—台江”。目前在“广域贵州”城市体系发展进程中,首先需要强化发展两条主轴即“桐梓—遵义—息烽—修文—贵阳—花溪”一线,以及“花溪—龙里—贵定—麻江—凯里—台江”一线,将C1、C2、C3、C4等4个小城市团整合在一起。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扇形区域内的“遵义—贵阳—台江—思南”围成的四边形区域内,只有强化瓮安和余庆的发展力度,才能够在四边形腹地内建立起节点城市,让瓮安、余庆在南北方向上更好地连接C4与C2、湄潭与C3,在东西方向上将息烽与石阡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得四边形区域实现以南带北、以西带东,促进整个区域内城镇化水平得到提升。
图1 “一城+三星”的“广域贵州”城市体系示意图
1.核心层:“息烽+开阳+修文”小城市团
图2 “四层次+双核”城市体系示意图
2.连接层:“贵阳—遵义”城镇发展轴
3.扩展层:区域Z“双月牙”城镇带
4.外围区:“区域M+区域N”城镇扩展带
诚如前述,贵州“双核”城市体系即以贵阳和遵义为双核心的城市体系。贵阳和遵义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整合在一起,然后分别以各自为中心向北、向南扩展,同时依托既有交通网络在东西方向上扩展为城镇带,这样在贵州腹地最终就能够形成“大”字形的城市体系。“大”字形城市体系的“╯”和“╰”在贵阳处相交,是整个城市体系的主核心。在图3中,“贵阳—遵义”“双核”城市体系最终将仁怀、金沙、息烽、黔西、修文、清镇、平坝、贵阳、贵定、开阳、瓮安、麻江、都匀、黄平、余庆、湄潭、绥阳等都整合在了一起(“核心城市团”),在贵州腹地能够产生较好的整合作用,并对周边更大区域产生辐射。在该区域内贵阳和遵义分别成为贵州腹地城市体系的“南核心”和“北核心”。“南核心”继续向南施加城市影响力,逐渐将织金、普定、安顺、紫云、长顺、平塘、丹寨等整合在一起。
1.“大”字形城市体系中“—”的构建
在图3中,“大”字形城市体系的“—”就是在东西方向上通过“核心城市团”的近似长条形的阴影区域,即“威宁—六盘水—安顺—平坝—贵阳—贵定—麻江—凯里—台江—三穗—铜仁—思南—凤冈—湄潭—遵义—金沙—大方—毕节—赫章”围成的区域(“矩形区域”)。“—”线将贵州的最东边与最西边连接在了一起,在“核心城市团”的东西两侧呈对称分布。在“核心城市团”的东侧以铜仁、思南和三穗为顶点形成“铜思三”三角形,将石阡、镇远、岑巩、江口等整合在一起。在“核心城市团”的西侧以毕节、安顺、威宁为顶点形成“毕安威”三角形,将赫章、六盘水、普定、纳雍、大方、织金等整合在一起。所以在“—”字形的城镇带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强化发展“核心城市团”的“○”区域,然后再向东西两侧扩展发展两个“△”区域,“—”字形城镇带实际上是“△+○+△”结构。从图3中可以看出,“—”字形城市链的发展瓶颈为城镇带内的交通通达程度不高。为此除了需要构建前文论及的三条线即“遵义—瓮安”线、“湄潭—余庆”线、“黔西—修文—息烽—开阳—瓮安—余庆”线外,还要构建“余庆—施秉—镇远—三穗”线。这样在“矩形区域”内就构建起了横贯东西的交通“主干线”,修文、息烽、开阳等位于“大”字形的“╯”与“主干线”交汇处,在城市化进程中会享有更多的区位优势,也将发展成为“贵阳—遵义”间的城市隆起,在连接贵阳与遵义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图3 贵州“大”字形城市体系示意图
2.“大”字形城市体系中“╯”“╰”的构建
“大”字形城市体系由“—”和“人”构成,前文论及,“—”和“人”在“息烽+开阳+修文”处交汇。“人”字形的“╯”即“桐梓—遵义—息烽—贵阳—长顺—紫云—贞丰—兴仁”一线(“桐兴线”),将贵州的北部与西南部连接在一起,“桐兴线”的主体部分是“核心城市团”,向北、向南分别将“北月牙”、“南月牙”整合在一起,“北月牙”是以遵义为核心的城市团的一部分,“北月牙”内的桐梓、绥阳、凤冈、湄潭与“核心城市团”内的仁怀、遵义、金沙等整合在一起,这是“核心城市团”向北的延展部分,随着“北月牙”不断得以强化,习水、正安等贵州北部区域的县级中心地也被整合进来,贵州北部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得到了提升。“南月牙”内涉及的县级中心地包括安顺、长顺以及附近的紫云、平坝等县级中心地。该区域将“核心城市团”的影响力向贵州南部延展,对平塘、罗甸、关岭、晴隆、普安等施加影响,带动贵州西南区域城镇化水平提升。“人”字形的“╰”即“贵阳—贵定—都匀—丹寨—榕江”一线,将“核心城市团”的影响力引向贵州东南部区域。根据如上设计,在“双核”城市体系中,贵州的北部、东部、东南部、西南部、西部等区域都通过“大”字形城市体系框架整合在一起,在“核心城市团”的外围区域内通过两个“三角形”和两个“半月形”子城市团,与“核心城市团”高效整合在一起,贵州城市化进程将得到提升。
图4 城市体系“分片+分层”发展示意图
1.城市体系建构过程中的“分层”发展过程
2.城市体系建构过程中的“分片”发展过程
有关贵州城市体系的发展对策,前文已经进行了初步论述,实际上已经对该城市体系的分层发展进行了初步设计。无论是“四层次+双核”的发展设计,还是“大”字形的发展构建,都在发展层次上进行了详细论证。贵州城市体系在建构过程中,其有利条件在于贵阳几乎位于行政区域的中心位置,于是比较容易按照图4中的发展模式,将贵阳构建成为大区域内的核心城市A。其不利因素在于,行政区划内能够发挥“子中心”城市功能的中等城市数量少,且没有以贵阳为中心形成“子中心”城市环。这就需要在实施“分层”发展对策的同时,探索“分片”发展的适当举措,以便能够用“分片”发展更好地促进“分层”发展。
1.强化CA并将CB整合在一起
2.“双核”城市体系扩展为“CA+CB+CC”
CC是贵州城市体系中以“双核”为核心向外围扩展的第三层,“CA+CB”整合在一起后就成为第二层。该层内的贵阳和遵义要充分发挥“核心”作用,依托“工”字形的交通网络,在CC区域的南侧,以贵阳为中心依托“┴”字形的交通网络分别向南、向东、向西发展,将织金、普定、平坝、安顺、镇宁、关岭、惠水、长顺、紫云、都匀、丹寨、麻江、凯里、台江、黄平、镇远等逐渐整合在一起。在CC区域的北侧,以遵义为中心,依托“┬”字形的交通网络分别向北、向东、向西发展,将大方、金沙、仁怀、绥阳、湄潭、凤冈、思南、石阡、施秉等整合在一起。根据前文,由于该层次中的交通网络通达程度不够高,为了将这些县级中心地充分整合在一起,除了要继续加强“工”字形的交通网络外,还要加强“遵义—瓮安”交通线,以便将“遵义—瓮安—福泉—麻江”连为一线。同时要强化“湄潭—施秉”或“湄潭—余庆”交通线,以便将“湄潭—施秉—黄平—凯里”连为一线。在此基础上区域CC内的交通通达程度得以提升,区域内的县级中心地间的整合程度增加。
3.外层城镇环“六片区”发展对策
图5 贵州“四层次+六片区”城市体系示意图
[1]孟祥林. 黔中城市群:“1+8+5”模式的城市体系发展研究[J]. 西部经济论坛, 2015(4): 6-11.
[2]孟祥林. “一核+五星”模式下的关中城市群发展对策分析[J]. 西安建筑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5): 38-45.
[3]孟祥林.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保定”协同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2015 (3): 25-30.
[4] (德)尔特·克里斯塔勒. 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 96.
责任编辑 刘晓华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about "Dual-Core" Urban System Development of Guizhou "Four-Level and Six-Area"
MENG Xiang-lin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3, Hebei, China)
Urbanization in Guizhou can be implemen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level and area". During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Guiyang should play the role of core city, and integrate it with other peripheral cities to form small groups which can be named as C2, C3, C4, constituting a development pattern of "one city and three stars". Based on the efficient interaction between Guiyang and Zunyi, the urbanization in Guizhou can develop "Guiyang-Zunyi" urban belt and form the "dual-core" urban system structure, from which another urban system "Jinsha-Dafang-Zhijin-Guiding-Majiang-Weng'an-Meitan", that is, "four-level and dual-core" is constitu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urban system continue to expand the covered areas and a new urban system with a shape of "big" is formed. Therefore, the small "four-level" becomes big "four-level", that is, "four-level and six-areas", in which four-level refers to CA, CB, CC, CD, and six-area is divided into six sub-areas: CD1, CD2, CD3, CD4, CD5, CD6according to the distinction of different areas in developing conditions.
"level and area"; "one city and three-star"; "dual-core" urban system; "four-level and six-area"
2016-05-29
孟祥林(1969-),男,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区域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
F291
A
1673-6133(2016)05-005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