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玮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课程改革探索
◆唐 玮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是高等院校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主干课。作者针对《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课程的特点,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开展多模式教学、改进课程考核方式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达到逐步对课程改革进行探索,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工程材料 成型技术 教学方法
《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是高等院校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主干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从机械工程材料的应用和成型加工角度出发,阐明工程材料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及常用工程材料的应用,掌握铸造、锻压、焊接、快速成型等成型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生产方式,使学生基本具备根据机械零件的使用要求,对其进行合理的选材并制定加工工艺路线的技能。该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今后的设计制造等生产技术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课程具有理论体系复杂,概念抽象,内容广泛,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要配合相应的实验和生产实践,以此达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强化学生感性认识,增进对相关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力的目的。目前我校相关课程建设尚在起步阶段,课程结构和教学资源急需优化和改进。为此,我们对《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课程进行了改革,希望探索出适合于该课程特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讲解,课堂教学模式为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体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课程教育紧随科技发展的步伐,可适当介绍当今材料发展的新发现和新动态,将科技发展最前沿的成果展示给学生,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应结合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教学中结合日常生活实践中可接触的材料和成型工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可增加讨论环节,由老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下查阅资料,课堂自由讨论,将单一的讲授型教学向问题式教学模式转变。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由教师制定实验计划,学生根据制定好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自主思考的过程,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与当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相矛盾。因此教师可在实验课程环节安排若干综合实验,由教师提出实验基本要求和实验目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设计实验方法和路线,教师审核实验的可行性,并协助优化实验设计,以此锻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其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课程的理论体系复杂,概念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传统板书难以全面的展示材料的形貌、结构和工程应用情况,课堂教学中通过视频、动画、图片和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可以将抽象难懂的概念和知识点直观生动的展示给学生,将知识点形象化具体化,减小教学难度,加深学生的理解力并强化记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相关图片、动画和实物增加教学效果,注重课件的生动性,给予学生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教师可制作相关的flash和3D动画,实验曲线和各类生产录像,通过多模式教学模式,增强教学质量和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课程的考核方式以闭卷考核为主,学生考前突击复习,通过死记硬背大量的概念和习题以达到通过课程考核的目的。这样的考核方式违背了课程学习的初衷,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相关的理论和概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了避免这种考前突击的应试考核模式,教师可在课程学习中,针对每章节的学习重点,给学生布置若干讨论课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课下调研和讨论,提交相关课题的调研材料,成绩计入课程考核最后成绩。课程考核的最终成绩可由实习成绩、实验成绩、课堂研讨及调研报告几部分组成,这种方式优化了课程考核,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避免了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的应试考试现象。
作者通过分析《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开展多模式教学方式、改进课程考核方式三方面,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目前我校《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课程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的教学改革方法只是初步的,探索性的,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还应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
[1]赵晓栋.《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基础》教学方法初探.科技时代,2009,(2):216.
[2]雷声,吴跃波.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28(3):61-63.
[3]李戬,雷富军,郭彦宏,王金辉,薛彩红.高校工程材料系列课程多元化教学改革与实践.青海大学学报,2013,31(2):81-84.
中国矿业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改革资助计划项目20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