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梅,韩伏彬(.衡水学院法政系,河北 衡水 053000;.衡水学院教务处,河北 衡水 053000)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思路
董建梅1,韩伏彬2
(1.衡水学院法政系,河北衡水053000;2.衡水学院教务处,河北衡水053000)
〔摘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高校具有引领作用,应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等基本职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的整个过程,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集思广益,深入研究深化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体现引领时代精神的正能量;在文化传承中不断创新,在文化创新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从而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
自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以来,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并纷纷采取行动,制定实施意见,出台落实政策,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自觉将这一价值体系的建设融入各种活动和工作中,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行各业认真谋划,不断总结经验,坚持不懈,形成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从本质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文化传播与创新的场所,是实现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目标的育人组织。毫不夸张地说,高校在当前通过培养人、传承文化来服务社会和影响社会比以往任何时代无论在教育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要大得多,深刻得多。高校因其特殊的性质和地位,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理应发挥其自身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优势,成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表率和辐射源。
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也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我国的教育目的不仅规定了人才培养的性质和方向,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劳动者,而且也规定了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即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等全面发展的人。其中,德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1〕。也就是说,让各级各类人才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怀,坚定的政治立场,科学辩证的思想认识,高尚的道德情操。
人无信不立,以德治国自古以来就被许多君王尊奉为治国方略。德育工作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表述先后有“德育第一”“德育首位”“德育为先”等。不管怎么表述,都说明了德育在学校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突出地位。尤其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文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德育为先”,其根本含义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在国民教育的整个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生态观,使他们坚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目前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 55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2〕,已成为国民教育的“航母”,对提升社会大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发挥着广泛而有效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贯彻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切实开展好“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活动等,既要通过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好专题教育,也要通过专业课程进行融入和渗透教育,全面有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把好人才培养质量的源头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和精髓,是高度概括的科学严密的理论体系,也是体现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的实践总结。作为理论体系,其生命力在于不断发展、不断丰富和不断完善,其内涵需要人们不断地去认识和深化;作为实践成果,需要各行各业制定实施方案,在生产生活中去践行和检验。
当今世界,国际局势变幻多端,新的政治格局和经济秩序正在调整和形成之中。适应国际发展需要,国内正在掀起一场全方位、综合性变革,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背景下,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2015年3月15日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力争到2025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之际,必然会带来思想观念的大碰撞、社会结构的大调整、切身利益的大调整、各种文化的大交融,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行各业,使之成为指导人们自觉行动的思想指南,从而成为提升我国软实力的内在驱动力量,是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社会课题。
众所周知,高校是各类高级专门人才集聚的重要场所,也是思想活跃及科学文化得以传承与创新的地方,正像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就职演说中所讲:“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3〕当前高校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充当了主力军的角色,无论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数量上,还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量上,都占居半数以上的比例。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人员占全国总数比例达90%以上,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超过6万人〔4〕。仅每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有超过2/3的项目是由高校系统承担的〔5〕。因此,作为高校,应发挥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撑优势,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开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系统的研究。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的思想理论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如何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如何提高社会大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如何构建和培育核心价值体系的长效机制等,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这些问题有待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集思广益,深入研究,为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提供理论支持。
众所周知,1810年以威廉·冯·洪堡为代表的教育改革家将科学研究引入大学,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作为一个重要里程碑而载入史册。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到了19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以电动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用人市场强烈要求大学从“象牙塔”中解放出来,培养经世致用人才。一批崇尚实用主义思想和大学“服务”功能的实用性、应用性高等学校应运而生〔6〕。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其1904年提出的旨在帮助地方州政府开展技术推广和函授教育的“威斯康星计划”成为大学立足地方服务社会的典范。其实,大学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如果一个现代人来到正在形成中的中世纪大学,他可能完全没有身处“象牙塔”的感觉,因为那时的大学从形式到内容都与今日的大学有较大差别。与之相反的是,当时的教育机构基本上都是为本地服务的〔7〕。
当前,我国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在不断拓展,已经从过去以科技服务为主逐渐转变为包括教育、民生等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综合性服务。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2010年)标志着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内涵的正式形成。《教育规划纲要》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8〕,既包括科学技术的服务,如产学研用结合,校办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科学普及工作;也包括文化引领服务,如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先进文化的发展等;还包括人才智库服务,如参与决策咨询,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志愿服务等。这是我国高教重大政策中正式以高校职能的方式,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进行单列表述,说明高校社会服务的职能正在成为新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重大转变。高校是正确思想和先进文化产生的摇篮和代表,这些思想和文化将以隐性的方式通过大学精神和优秀校友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引领社会进步思潮发展。或者说,大学就像教育研发室,由此产生的最佳创新能量将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扩散到社会主流中去。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大学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三大基本职能,这是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角度提出的命题。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提出的“高等教育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从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角度深刻表明了大学的第四种职能——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与文化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文化是教育之根,教育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9〕。推进先进文化的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从而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10〕。
我国文化发展和建设的思想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高度概括,又博大精深。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它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高度反映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文化传递与交流的梦工厂和辐射源,应具有高度的文化担当和文化自信意识,自觉承担起“文化自觉的倡导者、文化多样性的推动者、文化创新的实践者、文化引领的先行者”的重要角色〔11〕。高校自身的办学理念、育人理念、学校精神和校训等文化建设要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大批具有共产主义信念、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知荣明辱的各行各业高级专门人才;高校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宣传教育工作,可通过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社会志愿活动、“三下乡”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途径教育感染社会大众,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高校应努力做好文化传播、交流和创新工作。无论是学校的网络媒体宣传,还是纸质书报期刊出版,抑或是国内外教育交流活动,均应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展现中国文化的智慧文明、博大精深和兼容并包;高校要加强党团组织建设,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在大学生党员教育活动中,发挥共青团先锋模范作用,利用各种社团力量,创作优秀文化作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引领作用和大众教育作用。
综上所论,高校的四大基本职能体现了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的内在要求。高校应坚持教育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工作方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以人为本,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教育、研究和交流等路径实施的落脚点放在依靠广大师生的自觉践行中,因为广大师生才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辐射源的真正行动者。
(赵艳玲、陈如智、任彤彤也为课题组成员,并参与了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30.
〔2〕教育部:2014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7.5%〔EB/OL〕. (2015-07-30).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7-30/ 7436963.shtml.
〔3〕蔡元培文集〔M〕.北京:线装书局,2009:43.
〔4〕齐卫平.哲学社会科学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7(7/8):4-7.
〔5〕徐之顺,杨斌.论高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学海,2008(5):17-21.
〔6〕徐辉,李薇.大学功能的世纪演变〔J〕.高等教育研究,2013(3):5-8.
〔7〕石广盛.欧洲中世纪大学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5-10-06).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9〕刘献君.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育人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14-17.
〔10〕严春燕,庄勤早.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222-224.
〔11〕纪宝成.发挥好大学文化交融与创新的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11(24):10-12.
责任编辑周荣
〔作者简介〕董建梅(1974-),女,河北大名人,衡水学院法政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韩伏彬(1975-),男,河北磁县人,衡水学院教务处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基本理论。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5YJA840022),衡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15079)。
〔收稿日期〕2015-12-26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6)01-00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