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6-02-17 15:35:09涂华锦邱远
职业教育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院校

涂华锦 邱远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0)

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涂华锦邱远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0)

对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以及难以产教融合的成因进行了论述,并对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基于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平台,探索高职教育与工业园区协同创新发展的产教融合模式进行了总结、分析。

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工业园区;协同创新

当前,地方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对地方高校的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依赖程度大为增强。如何推进高职院校与工业园区有效对接,实现提升高职教育办学水平和促进园区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经验,探讨地方高职院校创新产教融合模式的思路。

一、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

近年来,许多地方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强化,产学脱节情况有所改善。但由于没有建立一个健全、长效的合作机制,导致校企双方对责、权、利认识不足,大多只是一时的热情或停留在较浅层次的合作(如学生实习),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也缺乏持续发展力。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差异较大,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更是处于较低层次的校企合作阶段,主要表现在合作不稳定、合作模式单一、合作内容不深入、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评价体系缺位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目的往往在于学校可以提供廉价劳动力(如学生顶岗实习),而不是真正的合作育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难以全面、深入、持久地进行。

二、地方高职院校产教难以融合的成因

(一)政府导向性政策不完善

1.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欠缺

造成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鼓励政策的缺失。虽然近年来政府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性文件陆续出台,但是这些政策性文件在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方面还不够系统和完善,也缺乏操作性,尤其缺乏相应的经济鼓励政策。《职业教育法》第三十七条,《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十条、第十六条和第二十一条分别对企业接纳职业教育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以及承担职业教育经费作了原则性规定,但没有对企业可获得的相应经济激励(如税收减免、政府奖励)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学校以人才培养为基本定位,校企双方追求的目标不尽一致,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还缺乏平衡各方利益的有效机制。要想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地方政府必须出台系统的、完善的、可操作性的鼓励政策,尤其要给予企业足够的经济鼓励政策。

2.校企合作混合所有制的政策不明晰

目前,学校与行业、企业大多只能建立较浅层次的合作,只要涉及产权和经济问题便无章可循,合作很难深入。双方利益分配和资产分割问题是目前校企合作难以全面、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的一个关键问题。201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为解决当前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涉及的产权和经济问题提供了方向和可能,但还不够明晰,也还缺乏可操作性配套政策。

3.高技能人才的招聘与待遇政策不完善

地方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问题,教师队伍的总体结构、能力和水平远不能满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需要。由于办学经费不足、教师待遇相对较低、地方人才政策不完善等问题,地方高职院校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往往是留不住、招不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问题单靠学校本身无法解决,更需要地方政府加大办学投入,制定力度大、优惠多的人才支持政策,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

(二)师资队伍技术开发和咨询的能力不高

大多地方高职院校科研水平及技术创新能力有限,师资队伍普遍存在总量及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不足的问题,未能有效解决企业一线难题,学校与企业无法建立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合作关系。由于原有基础薄弱、办学经费不足、高职称高技能教师补充困难等因素,地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尚未能达到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背景下现代高职教育对教师的“三能”要求,即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训,还能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和咨询。教师队伍技术开发和咨询能力的欠缺已然成为制约地方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主要瓶颈之一。

三、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一)新的职教体制机制建设

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与实践工作,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对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整合优化现有体制机制,有利于打破制约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制度性壁垒;有利于广泛汇聚政府、行业、企业等各类资源;有利于激发高职院校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产教对接的积极性,校企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实现教学链和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搭建产教融合平台

作为广东省河源市唯一一所高校和高职院校,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以主动服务工业园区为突破口,在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和完善工学结合长效机制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

学校成立了由河源市高新区管委会、龙川县工业园管委会、河源市科技局、河源市企业家协会、河源市旅游协会、广东雅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河源市华达集团有限公司等涵盖“政、企、行、校”的一百二十多家单位构成的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构建了以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基础的三级校企合作办学组织机构。校级理事会设常务理事会和办公室(秘书处),并在各二级学院设置了校企合作办公室,专门配置了办公室主任,理事会的运行组织得到了完善。

2.构建理事会长效运行机制

理事会在市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下开展工作。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形成了定期的交流和沟通机制,理事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常务理事会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有效加强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的沟通和联系,为校企合作办学奠定了共识和基础。

学校出台了《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章程》,明确了理事会的性质、宗旨、机构设置、工作任务以及成员单位的权利和义务。配套出台了《校企合作实施办法》及《校企合作工作奖励办法(试行)》,构建了基于理事会章程的制度体系。

3.基于理事会的产学研结合

运行组织的完善和制度保障,有效打通了“校、院、专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良性循环通道,以往容易出现的“肠梗阻”现象几乎消失,基本实现了企业与学校顶层设计的对接,企业与二级学院在具体合作项目上的对接,企业与专业在操作实施层面的对接,搭建了“政、企、行、校”四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平台,建立了较为健全、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依托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学校加强与河源市五县一区工业园管委会及大中型企业的合作,以专业群主动对接地方支柱产业,服务地方发展。学校先后与龙川县工业园管委会、和平县工业园管委会合作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基地”,双方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校企合作伙伴关系,发挥各自优势,在学生实习实训、顶岗就业、专业建设、员工培训、科技攻关、教师下企业锻炼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合作。工业园管委会根据校企双方合作需求,积极牵线搭桥,努力撮合企业和学校达成合作,为校企合作深度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学校、工业园管委会和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到了三方共赢的局面。

(二)强化高职院校服务导向的社会责任培养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要加强自身“内功”修炼,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使学校能够站在技术发展的前沿,同时积极、主动为企业开展应用性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的项目合作。通过技术服务合作,学校及时获知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及时将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引入教学,也可有效加强校企信息互通,增强校企互信及深化合作,从而促进产教融合。

1.实施科技特派员机制,主动服务社会

学校立足河源产业发展需要,实施科技特派员机制,是学校主动服务社会的举措之一。出台《河职院科技特派员工作管理程序》,明确科技特派员的选派条件、服务对象、工作任务与绩效考核,并将科技特派员专项工作经费列入学校每年年度预算。

科技特派员是具有扎实的相关技术领域专业知识、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工作责任心的教师,被派驻到工业园区、专业村镇、行业协会等,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调研和联络工作。

2.传递校企需求信息,形成“产教融合”的纽带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根据学校专业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根据企业(单位、园区)技术需求和发展战略,努力促成企业(单位)与学校的有效对接,提出机制建设内容需求、合理建议与方案,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

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联合培养人才。通过推动校企共建联合研发平台、实训基地、订单培养等形式,共建教师研发中心、学生生产实习基地、工厂人才培养基地,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为学校提供学生实训场所。充分利用各种校企合作平台,促进学校、企业、工商联、行业协会、工业园区等多方联合,促成建立“整建制”实习基地和行业、企业员工培训基地,推进跨学校跨专业的“整建制”学生实习和就业和校企合作进行行业、企业员工短期培训。

建设校企(单位)合作创新平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帮助企业建设或共建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检测服务中心、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等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推荐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合作申报各类各级科技项目,争取国家财政资金支持。

根据行业(工商联、行业协会)和区域(工业园区)企业的需求,负责协调校内资源,组建跨学院跨专业科技服务教师团队,通过联络和纽带作用,促成校企合作技术攻关项目,解决企业(行业)技术难题。

3.调研、分析、策划,为政府和学校决策提供依据

特派员深入行业、企业一线,了解企业(单位)生产经营状况,考察企业(单位)技术和人才需求,收集企业产品信息与技术资料,分析、研究企业所在行业发展状况,为学校制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提供一手资料。根据技术和行业发展趋势,特派员要在充分摸清企业(单位)技术需求基础上,收集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信息以及国内外市场动态信息,了解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态势和资源布局,分析和研究有待攻克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难题,协助企业制定技术发展战略,推荐我校有关专业教师与企业一起协同攻关。调查研究地方行业发展状况,为地方政府出谋划策。

(三)建立高职院校行动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行动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做中学、做中教,通过任务明确、组织形式合理、与理论结合紧密的工作(训练)项目,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训导。相对于传统教学,该模式的教学内容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教学内容不再是传统的学科知识,而是按照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来设计。产教融合可以将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方面的直接经验,如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和新方法等,融入高职教育,从而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使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对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可见,产教融合有利于强化高职院校行动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机电类专业的“校企双链、嵌入培养”现代学徒制

学校机电类专业群主动适应模具行业结构优化及新技术、新工艺升级战略要求,与企业实施紧密合作,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形成“校企双链、嵌入培养”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的行业规范、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相对接,企业的真实岗位、工作任务与教学项目相匹配(校企双链);由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组成教学团队,以真实产品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将教学环节嵌入生产流程,校企双方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嵌入培养)。

典型案例是学校与金霸建材(河源)有限公司的合作。校企双方于2012年11月签订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制定了由浅入深的校企合作计划,即一期“顶岗实习”模式、二期金霸班“订单”模式及三期金霸学院“现代学徒制”模式。校企合作建立“厂中校”——金霸建材公司生产车间挂牌“产学研基地”,由金霸建材公司负责管理,并承担学徒指导、顶岗实训全面管理责任,学校派驻专职领队教师,教师同时兼职企业管理人员。学生利用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通过教室与岗位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螺旋式学习实训实岗育人机制,让学生经过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知识和技能,在毕业后更好更快地进入并胜任相应的职业岗位。校企合作建立“校中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金霸建材公司将其产品研发、试制、实验中心设在学校,学校提供场地,企业负责设备投入和运行管理,师生参与产品研发、试制、实验的全过程。目前,校企双方正在筹建金霸学院,进一步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现代学徒机制。

2.餐旅类专业的“内外交替、全岗培训”工读结合育人模式

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学校餐旅类专业群逐步形成了“内外交替、全岗培训”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培养高素质餐旅服务与管理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与河源餐旅企业深度合作,针对现代服务类专业突出职业岗位实务操作能力培养的要求,以校外实习基地提供的全岗位真实环境训练为平台(全岗培养),通过校内模拟实训室、虚拟实训室、生产性实训基地提供的服务与管理岗位虚拟仿真训练与校外岗位训练的交替进行(内外交替),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典型案例是依托东源县万绿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共建了集学生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旅行社计调人员岗位培训与课程项目教学于一体的“校中厂”——万绿湖旅行社大学城营业部。根据《万绿湖旅行社大学城营业部合作协议》,设立了“校中厂”管理机构,安排一名专业教师配合企业人员具体负责日常运营。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学生实习实训、员工培训及技能鉴定方案,共同开发《旅游服务礼仪与形体训练》教材,并制定“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和“学生实习实训考核办法”。

3.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三层递进、两线贯穿”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群逐步形成了“三层递进、两线贯穿”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培养电子产品设计、生产管理、产品销售及技术支持等工作岗位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依托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平台,校企充分联动,将电子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按照能力递进规律分层,根据能力层次关系将人才培养过程分为专业基本能力培养层、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层、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层三个递进层次(三层递进),同时实施创新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训导,将其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两线贯穿)。

典型案例是学校与龙川县工业园多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龙川县工业园是以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的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其电子信息产业资源优势为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群提供一个很好的实习实训基地及产学研平台。如学校先后与园区龙头企业景旺电子科技(龙川)有限公司合作订单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300多人,企业累计在校企合作项目中投入300多万元;学校先后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200多人次,承接科技开发项目“机床设备监控系统网络版累时器”等。

(四)强化高职院校问题导向的创新思维养成

在高职教育中,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往往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即根据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目标定位,设计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工作任务或教学项目并分配给学生完成。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强调理论实践一体化和工学结合,要求教师既具备理论知识,也具备生产实践经验。产教融合,则可把生产和教学合为一体,充分发挥企业和高校、企业技师和专业教师的“双主体”作用,提高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中问题设计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典型案例是学校与企业共建电子创新工作室,依托电子创新工作室实施创新能力培养,在提升教师技术研发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校内软硬件和合作企业资源,发挥电子协会、卓越工程师等科技创新小组积极作用,构建并逐步完善电子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学生选拔与培训体系。从大学第一学期到第五学期开设了“学期项目”综合实践课程;同时又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展各类课外创新小组科技活动、技能竞赛、项目开发等项目,成功开发了“学生宿舍热水水箱监控系统”、“网络同步电子时钟”等多个科研项目。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把创新能力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1]曾宪明.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激励机制缺失的原因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22):45-48.

[2]洪颖.国外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0(5):46-47.

[3]刘安华,陈德清,邱远.基于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架构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东教育,2013(6):14-16.

[4]赵向军,吕同斌,胡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3):71-72.

[5]刘长灵,林七七.高职模具专业“校企双链、嵌入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20):5.

[6]唐燕妮,戴卫军.基于“新电子”产业背景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2013(4):125-126.

(责任编辑:张维佳)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of local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Take Heyuan Polytechnic as An Example

TU Hua-jin,QIU Yuan
(Heyuan Polytechnic School,Heyuan Guangdong 517000,China)

The situation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of the loc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elaborated in this paper and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ndustrial park based on th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uncil in Heyuan Polytechnic School are analyze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industrial park;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G718

A

1672-5727(2016)11-0028-05

涂华锦(1983—),男,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材料科学、高职教育。

2015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校企协同育人视野下学生话语空间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DJG2015217);2015年广东省协同创新与平台环境建设项目“粤北山区河源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5A070713003)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院校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38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56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 06:05:30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校企合作五反思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