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禁区,让“天坛神外”薪火相传——访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副主任、神经外科九病区主任刘丕楠教授

2016-02-17 10:42文图中国医药导报王霞
中国医药导报 2016年17期
关键词:神经外科内镜神经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记者 王霞

挑战禁区,让“天坛神外”薪火相传——访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副主任、神经外科九病区主任刘丕楠教授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记者王霞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副主任、神经外科九病区主任刘丕楠,如今虽已近知天命之年,却恰值外科医生的黄金时期。

刘丕楠主任长期从事神经外科肿瘤的微创治疗临床工作,成功实施了5000余例神经外科手术,率先在国内开展神经内镜手术技术治疗神经外科疾病,现已完成内镜下手术近2000例。肿瘤全切率、死亡率和神经功能保护等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擅长各种疑难颅底肿瘤以及颅内外沟通性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尤其擅长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在髓母细胞瘤的治疗上强调个体化治疗观念,手术治愈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他领衔成立了国内第一个诊治神经纤维瘤的医疗和科研团队,并与国外多家医疗、科研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国内神经纤维瘤病的临床和科研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兢兢业业,名医风范

每个周四的下午,都是刘丕楠主任的特需门诊时间。每逢这一天,天坛医院神外五楼特需门诊候诊区,都会挤满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及家属。周四上午是刘丕楠主任做手术时间。从早上八点开始,他常常要在手术台前站八九个小时。手术完毕后,就要接着到特需门诊去坐诊。刘丕楠每次结束手术,从电梯里走出时,就会像一位明星般迅速被人群包围,各种问题纷至沓来。连续做八九个小时的手术,对身体和精神都是极大的消耗,但看到特需门诊候诊区患者和家属期盼的目光,刘丕楠都会迅速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

刘丕楠与病人的交流方法自成体系。从看片子到询问病情,他果断而迅速,令人信服。碰到困难的病症,他往往略为思索,便直接跟病人说明情况,话语里透着不容置疑的自信。他对自己的专业所及不遑多让,而与此无关的问题,他亦能巧妙婉转地回答患者,不让他们感觉到冰冷及生硬。遇到需要住院做手术的病人,他都会将流程不厌其烦地讲给病人。

由于神外病区床位有限,通常要做手术的患者都须等上十天半月的,甚至一两个月、三五个月。诸如这些事项,刘丕楠均会耐心与病人说清楚。关于等床位这些他爱莫能助的事情,也都透明以示。

20余年的从业经历,使刘丕楠非常懂得怎样与病人沟通。这份真实,这份坦然,让带着各种情绪的病人在渐渐安宁中看到自己的真实情况,对未来的治疗产生信心。

虽然是因长时间不间断的工作而难掩疲倦,但刘丕楠在整个坐诊过程中,都会努力使自己处于较好的状态。对此他说:“医生就应当保持好状态、好气色、好心情,给自己信心也给病人信心,挂在脸上的负面情绪,会给病人造成影响。”

迎难而上,挑战禁区

刘丕楠是一个追求完美、喜欢挑战自我的人。上世纪90年代,他较早地在我国将鼻内镜引入到神经外科领域,经鼻蝶内镜手术因微创、创伤小等优点备受患者及家属的推崇。神经外科大夫手术技术难以掌握,刘丕楠教授及其团队勇于进取,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点,不仅使常见的垂体瘤、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可以安全熟练地经内镜完成,既往被视为内镜手术禁忌的侵袭性脊索瘤、侵袭海绵窦的垂体瘤也可以应用内镜完成,一次性颅底重建成功率达到90%以上,二次重建成功率达到100%。每年经内镜手术400余例,使众多患者在较小的创伤下达到了满意的疗效。

众所周知,颅底肿瘤因位置深在,一直被认为是神经外科手术中的难点,沟通性肿瘤更是难点中的难点。沟通性肿瘤不仅仅侵袭颅底,还常常累及鼻旁窦、视神经、眼眶等临近结构,这要求主刀医生不仅熟悉颅底的解剖结构,对于病变周边的结构更要驾轻就熟,对于相关的耳鼻喉科、眼科等相关知识也要牢牢掌握。在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切除肿瘤,仅仅是手术的一部分。颅底重建最终关系着手术的成败,如果术后重建失败,患者仍然可能因为脑脊液漏导致手术失败,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沟通性肿瘤常常被认为是手术的禁区,但刘丕楠教授及其团队迎难而上,先后攻克了颅鼻、颅眶、颅-颞下窝等部位沟通性肿瘤的治疗,并在国内率先制定了沟通性肿瘤的诊疗规范。

科室一位医生回忆说:“记得8年前的一次门诊,一位老年女性患者被家属用轮椅推入。患者情绪极其低落,因为病变累及颅底、颞下窝、岩骨等多个重要结构,而且病变恶性可能性大。患者已在北京、上海等多家知名医院就诊,均建议观察,保守治疗。因为即使可以切除病变,颅底重建也极其困难,而且由于病变体积巨大,无法解决肿瘤切除后的死腔问题,目前国内尚无成功病案的报道。作为国内手术治疗沟通性肿瘤第一人,如果刘主任拒绝了患者,患者基本上就得放弃治疗。如果要做这例手术,他们的团队是无法完成的。最终,刘主任决定接受挑战。他制定了多学科、多医院协作共同完成手术的方案。当天早上8点,刘主任团队按部就班开始手术。由于准备充分、计划周密,所有的风险被一一克服。手术进行了整整12个小时后,已是晚上8点,肿瘤被完整切除,颅底重建成功完成,大家这才意识到已经12小时滴水未进。短暂的休息后,切除肿瘤并重建后的整形工作继续开展,刘主任再次同协作团队出现在手术台上。当手术完全结束时,已是第二天凌晨4点。手术结束后,刘主任双脚麻木得瘫坐在椅子上,很久才慢慢恢复……”

学科建设,硕果累累

刘丕楠主任表示,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团队的支持;良医的铸就,离不开科研的探索。他所领导的团队成员由神经外科、分子生物学及认知神经科学界的中青年学者共同组成,是一支学术水平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研究人员队伍。这个团队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国家神经系统临床研究中心”为依托,定位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研究型神经科学中心,以建立一系列的重大研究与培训平台与获得里程碑式的学术成果为目标。临床团队成员主要致力于神经外科临床工作和相关基础研究,在颅内外沟通肿瘤的手术治疗和颅底重建、内镜下经鼻手术治疗颅底病变,神经重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认知神经科学团队成员一直专注于脑科学研究,尤其在脑肿瘤及其他神经外科疾病相关高级认知功能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针对复杂脑区功能解析及重塑过程研究方案,组织实施高级脑认知国际合作项目,掌握国际先进的脑科学研究方法,并积累了系统的科研实践经验。他们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依据脑科学,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系列研究。

刘丕楠主任组织开展的神经外科精准手术及神经重建相关研究,一直站在该领域研究前沿,引领着以神经内镜和听觉脑干植入为代表的精准治疗和重建技术的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的发展方向;着力实现精准脑手术与脑功能保护相结合的临床研究一体化的项目平台,为诊疗新方案的临床实践指导提供便利,实现神经行为学、磁共振技术,以及生理测量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实现为临床评估、监测、康复提供前瞻性指导,形成世界一流的脑精细结构保护及修复研究基地,通过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研究团队建设。

刘丕楠主任多年致力于中枢神经系统及耳鼻喉交叉学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一线工作,近年来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神经功能重建及脑研究科研团队,为国内此领域首席专家之一。他探索建立了国内首家中枢性听力障碍(双侧听神经瘤)听觉脑干植入神经功能重建基地,主持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持计划“新型植入式听觉神经修复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在国内首次实现听觉脑干植入装置的研发、生产、动物实验及人体植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更安全有效、高性能、低成本的新型植入式听觉神经修复技术和设备,将从根本上改变国外产品高价垄断及国内技术匮乏的局面,让更多的耳聋患者得到康复。仅依目前我们国内的需求计算,新型植入式听觉神经修复设备制造本身和相应的技术支持,即可以带来数亿产值,并提供数万人就业的庞大产业;同时,以植入式听性重建技术为基础,可以形成一个中枢神经系统电子植入技术和感官认知重建的“产学研”基地,有助于带动相关领域内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此外,听性脑干植入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可植入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赝复体,其研发和临床应用是一个国家神经科学和神经微电子技术水平的标志,更是社会对残疾人救助水平的标志。他先后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脑研究专项等项目,探索脑肿瘤与脑科学的交叉融合,以累及视觉、听觉通路的颅脑肿瘤为研究模型,对感官信息变化对脑皮层功能区和认知功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将为中枢水平的视、听觉通路的重建提供重要依据。

刘丕楠主任进一步规范了复杂颅底肿瘤及颅底缺损相关疾病的治疗,建立了推广神经内镜技术及颅底重建技术应用的规范化培训平台。作为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人才培训计划学科带头人,在颅内外沟通肿瘤的手术治疗和颅底重建技术、内镜下经鼻手术治疗颅底病变,以及神经外科同耳鼻咽喉科交界性疾病的外科治疗等方面,形成了专业特色。在以神经内镜为代表的微创神经外科手术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完成医疗工作内涵与外延的双重延伸。以疾病分子生物学特征为依据,向上游通过筛选和鉴定肿瘤的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构建防病体系;向下游通过认知评估、功能重建,打造护病体系。同时,通过疾病诊疗规范的制定、神经功能重建技术的开展、神经内镜技术及颅底重建技术的推广等方式,促进先进的治疗理念及技术的普及推广,主持开展了国内首例药物治疗神经纤维瘤病药物临床试验及相关基础研究工作,突破该类神经系统罕见复杂疾病的诊疗困境,为颅内复杂肿瘤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天坛神外”,薪火相传

“天坛神外薪火相传,从王忠诚院士到我们这一代,半个多世纪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刘丕楠表示,“天坛神外”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离不开前辈的努力开创,也更需要后人的接力传承。

谈到王忠诚院士时,刘丕楠不掩敬佩:“王院士曾参加过抗美援朝。那时候,中国尚未有自己的神经外科,很多病根本看不了。没有这些优秀伟大的专家学者铺路摸索,如今的中国神外不会有此辉煌的发展。”

他感慨地接着介绍说,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浪潮让新一批神外专家有了用武之地。例如曾担任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副院长的赵继宗院士,1990年被派往美国休斯顿医疗中心进修神经外科,次年转到美国Henry Ford医院神经外科进修脑血管病的手术治疗以及显微神经外科。前辈们将最精尖的技艺带回祖国,也让中国的神外事业达到了较高水平。“相比国际医疗水平,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又必须弥补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不断学习完善,方能更上一层楼。”刘丕楠表示,打开国门后,既要遵循国际准则,又要在技术上、医生风范上有自己的特色,诸如行医方式、民族性、文化沉淀等方面,发挥体验病源优势及面对病人的真切体会。

他说:“要推动国内神外医学领域的发展水平,需要配给足够的医护人员,大力增强科研力量。这些方面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不是智力或者努力不够,而是结构和体制的掣肘。一味地羡慕其他发达国家的医疗条件及学术成果没有任何意义。美国三巨头医院,其医护人员多达几千人。我们与国外医疗机构相比,在编制及科研经费方面都相差甚远,捉襟见肘,遑论其他?”对他而言,他们科室如今能够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口碑,依靠的就是自身不断的摸索和经验积累以及对未来优秀人才的不断培养。

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刘丕楠不忘提拔后辈,共辟新程。在人才培养上,他建议选优质学科,明确医生的位置,发展高水平的治疗模式,并且要有好的价值观引导其成为有用的人才。他说:“我自己带学生有两个门槛,一是手术技术,二是行医理念。技术过关是必须的,要求理念是为病人着想。那些对病情了解通透,能设计较为完善的治疗方案,在术后恢复阶段又能有一个很好把控的学生,我最喜欢。你不会的、拿不准的,我可以教你,但你若是一开始理念就错了,之后就很难再改正。”

对于中国神经外科未来的发展走向,刘丕楠也有自己的思考。鉴于神经科学评定“不确定性”更强,对大脑的认知仍不完全,他认为恶性肿瘤除却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外,可以将中医中药的理念加入到西医治疗中,挖掘其稳定固本之源,逐渐避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治疗方式。

专家简介

刘丕楠,主任医师,现为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副主任、神经外科九病区主任、耳鼻咽喉科主任,神经外科博士生导师。1967年出生,1990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1996年师从我国著名耳鼻喉头颈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民教授,获耳鼻咽喉科硕士学位;1999年师从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教授,获神经外科博士学位。发表各类论文论著50余篇,其中SCI 2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2部。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项。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获优秀论文奖2次。其中,神经内镜治疗颅底病变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持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其中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北京市自然基金2项,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1项,北京市脑研究计划1项,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资助基金1项,北京市优秀人才基金1项,北京市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基金1项。

猜你喜欢
神经外科内镜神经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眼内镜的噱头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神经”病友
CBL联合PBL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早期胃癌的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
张波:行走在神经外科前沿
神经外科昏迷患者两种置胃管方法比较
神经外科院内感染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