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芳
(哈尔滨商业大学外语学院, 哈尔滨 150028)
以查良铮版译文《致秋天》为例,浅谈生态学翻译视角的学术价值
刘芳
(哈尔滨商业大学外语学院, 哈尔滨 150028)
约翰·济慈《致秋天》的唯美,定格了绚丽不逝的1819年英国乡野秋境,留下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眷恋。查良铮版译文《致秋天》“心景”的完美呈现,证实了翻译生态学译者“翻译选择适应”理论的正确性及升华作用。在翻译转换过程中,译者是翻译的“中心”链条,要创造性地忠实传递原作者的思想情怀,并赋予其作品新的生命力。
翻译生态学;翻译转换;忠实传递
胡庚申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强调翻译学要符合社会进步,符合自然生态特征。其理论核心是强调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是整个流程的中心,译者翻译作品的过程本质是如生态学总结的那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翻译过程是译者选择适应的过程,唯有适应,译作才可“存活”,方能使读者体会到原作者的伟大和作品的美。我们通过查良铮版译文约翰·济慈的《致秋天》的赏析,了解译者对翻译生态学理论的成功运用。
约翰·济慈(1795—1821)虽仅有短暂的人生,但他的诗学造诣与成就卓然不凡,作品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对英国乃至世界文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人们惊叹其卓越的才华,无不惋惜他人生匆匆。他的诗歌唯美清丽,情感挚真,图画感强烈,为世间留下了众多永恒的美好。其中,最为优秀的作品当属《致秋天》。他定格了绚丽的1819年英国乡野秋境,留下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无限眷恋之情。
不同的语言有各自不同的生成机制。英语和汉语有着迥然不同的语言特征及跨语种差异。那么,如何能让中国读者体会到“济氏之秋”的绝妙呢?这是翻译活动关键之所在,决定着跨文化信息传递是否得以有效实现。翻译视角的不同选择,直接关系到译作的优劣成败。《致秋天》汉译版本众多,其中,查良铮的译文较受推崇。他恰是以翻译生态学为视角“以诗译诗”而获得成功的。而此版本也正是能够集中体现生态翻译学“译者中心论”的典型生态学范例的有力例证。
3.1创造性地忠实传递约翰·济慈《致秋天》诗者的思想情怀
众所周知,诗歌是固化映射的诗者心景,而诗人则是精神咏者,心景画师。了解济慈生平的人都知道:济慈钟爱“甘于寂寞的花”,让世人直观并主观地觉得他对世界的态度是疏离、默默地凝视。
译者在对《致秋天》的翻译全过程中,尊重了济慈的浪漫主义情怀,并紧紧地忠实于诗者的心境。从“薄雾”的清晨,到“暖阳”的午后,再到“黄昏”的山坡,他把济慈作为诗人的思想灵魂、经历感悟同自然的现实紧密联系,把世人与广阔自然所具有的勃勃生机、更迭轮转、神韵和超然内涵凝结为美句。呈“葡萄垂瀑,藤蔓绵长”,现“河谷中潮水舒缓浩荡”的描绘,凝固示人,变短暂为永恒。“风景”映“心景”,自然和情感得以融渲。闲行于秋境中的济慈,用优美的文字向读者传述秋天的美好,这些意象被查良铮跃然呈于纸上:葡萄、苹果、麦穗、鲜花、蜜蜂、燕子还有云朵……动植物在他笔下活灵活现,充满蓬勃的灵动。诗人一路缓行,双脚踏地生歌,感受着残梗散碎的田野小径的美好悠然。查良铮不仅成功地表达了诗人对秋之果、色、人、声的描写所充满的生态情怀意识,强调自然美和身在其中的自然之乐,无形中引导着人们追随诗人所倡导的保护自然生态平衡之美学主张。
3.2遵循翻译生态学“译者中心”理论,赋予诗作新时代的生命力
作为杰出的诗人和卓越的翻译家,查良铮在对《致秋天》的翻译创作过程中,动态地选择了济慈的生态学视角,并与时俱进,适应了翻译和自然生态间的关联、同构及相似性特质。翻译生态学强调译者在重新呈现原作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其文学语言修养、用词偏好、思维方式及阅历和创作经验等,势必会使原著以风格迥异的姿态示人。正如秋花的成熟离不开阳光的普照方得果实,因此,查良铮“让”硕果“结交”了 暖阳,以此寓意着当前的人们也同样是如此地渴望友情的温暖与关怀,相互友善;译者又通过“筹划,对世界的装点与祝福”,传递与距今两个世纪之久的济慈一致的生态大爱情怀,即人类对世界与自然热爱的经年不改的诉求……都是他较好地适应了所处时代的客观生态环境,实现并达到了对原作的跨世纪生态翻译理解平衡,传递原著核心思想信息,赋予诗作新的生命力的例证。同时,他对济慈原作韵脚抑扬的处理恰到好处,并未全然照搬原文十一行诗以及ABAB韵脚的格局,生硬地“顿挫”,而是巧妙匠心地“以诗译诗”,译作符合当今读者阅读习惯与偏好。
济慈通过对秋色的歌颂赞美,抒发了他热爱自然与生活的真情。“真”是最富感染力与穿透性的。幸运的是,查良铮对原作生态学“选择适应”的恰如其分的诠释,让《致秋天》在全新时代仍具生命力,让读者体会到19世纪秋日绚景及诗者情怀,秋果得见、秋色得赏、秋声得闻,真正实现了“心景”的复制与转移。这是翻译作品的成功所在,也是《致秋天》最美妙的颂歌。
[1]程虹.承载着人类精神的土地——亨利·贝斯顿的《芳草与大地》[J].北京:读书,2013(11):94-101.
[2]王佐良,李赋宁.英语文学名著选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50-56.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翻译生态体系[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170.
[4]陈金莲.2001年以来国内生态翻译学研究综述[J].昆明: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0.
[5]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北京:外语研究,2010(4):63.
(编辑文新梅)
A Study on the Academic Value of Translation Ecology Perspective with Zha Liangzheng’s Translation VersionToAutumn
LIU Fa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Harbin 150028, China)
John. Keats’ great poemToAutumndescribes natural beautiful sceneries, which keeps people stopping forever in the British gorgeous autumn landscape environment in countryside in 1819. It also left his deep love for nature and life. Zha Liangzheng’s translation version for the poem is perfect, which confirms that the “Law of Jungle Theory” of the Translation Ecology translators is correct and is of sublimation function.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ransformation, translators are “the center” of translation, and they need to be creatively faithful to original authors and give works new vitality.
Translation Ecology; translation transformation; faithful transfer
2016-06-08
该文为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年度项目:"基于生态学的翻译研究"(编号:15YYE02)阶段性研究成果。
刘芳(1974-),女。哈尔滨人。 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跨文化交际研究。
G45
A
1672-0601(2016)08-0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