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文斌
最近,一个社会热词方兴未艾:海绵城。这个热词与社会经济相伴,更与环境和民生密切相关。
海绵城,像海绵一样的城市,兼容并包,兼收并蓄,降雨时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干旱缺水时又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这是一个会呼吸的城市,会自然净化的城市。
城市正在飞速发展,“供给侧”端的城市体会给生活工作其中的市民一个什么样的城市生态,直接影响城市的未来。这些年提倡的“宜居”城市,应首先是一个海绵城市。
时隔37年,中国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约2800个县城如何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建设新型生态城市,将成为县城管理者和建设者面前一道绕不开的命题。
城市投资转向绿色与协调
城市,将走向何方?“十三五”期间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协调、绿色、共享三大理念可谓其完美注脚:协调,指城市建设必须与自然、与环境协调一致;绿色,城市发展应指向生态未来;共享,意味着城市的未来须注重与民生的共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2014年的658个,城镇化率达到54.77%,城市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当前的城市建设,正由特大城市向城乡中小城市的铺陈式发展,经过前几年大城市与特大城市的飞速发展之后,正进入第三、第四线城市的发展时期,这些城市,更多的是县域城市。
因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对县域城市建设的指向作用意义大。县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密切相关,“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些浅显的字眼意味深长,绿色与协调,人本文化,是县城建设必须面对的未来。
城市投资转向绿色,是不是意味着经济发展就不重要了?
美国的环保历程印证:绿色,是经济的另一个推动力。美国环保署统计,自从颁布了里程碑式的环境法案,美国经济增长了一倍,促使科技不断创新,创造了数千个工作机会,产生了数十亿美元的经济生产力。另据测算,美国在清洁法案上每花1美元就会获得4—8美元的经济回报。事实证明,保护环境不一定要牺牲经济。相反,良好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必需条件。
中央提出,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而海绵城市的指向,正是一种绿色惠民,指向绿色的城市生活方式。
海绵城市的建设正在中国迅速推进,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吸收并释放雨水,“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其实,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早已开始,最早是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就已提出。2014年12月31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2015年4月2日,纳入试点的16个城市的名单公布,四川遂宁市名列其中,西部还有重庆、贵安新区、西咸新区。每个试点城市给予4亿—6亿元的财政资金。
由生态共享催生又一经济引擎
新的发展理念召示,绿色生态也是一种GDP,一种内生动力更强的GDP,一种与民生福祉关联更为紧密的GDP。
让天更蓝,让水更清,让城市更美,大健康成为当前更为急迫的价值取向。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资源能源所副所长王家卓在2015中国水务高峰论坛上表示,按照国家海绵城市的规划,未来5年,全国658个城市的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都要实现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照此测算,一年就需要4000多亿元的投资。
每年4000多亿元投资,意味将修建更多的城市绿地,与自然更为贴近的湖泊;意味着城市更加绿色化、生态化;意味着经济有了一个新引擎,而这个引擎,与民本密切相关。
2013年,全国200个城市,仅很少的政府官员知道海绵城市,而今年,很多地方政府都对其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这种现象让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副院长王忠静感到振奋:中国官员,已更加注重城市的绿色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是中央未来的生态指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
纳入海绵城市全国试点的四川省遂宁市,绿色发展早已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秀美的涪江赋予遂宁人绿色因子,“十一五”开局以来,全新的绿色发展理念在遂宁生根。遂宁,这个西部地区典型的资源匮乏城市,是如何紧扣绿色做大区域经济的?《当代县域经济》记者采访发现,正是生态、低碳的绿色发展之路,让遂宁经济腾飞之路越走越敞阔。
遂宁是典型的丘区城市,绿色发展注入城市灵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是其总体目标。因地制宜,特色发展是四川分类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遂宁紧扣四川战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逐步构建起了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现代服务业为特征的绿色产业体系。
遂宁市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开创性地实施连片成带的“农业大园区”计划,在全市5个县(区)规划建设总面积505.7平方公里、单个10万亩左右的五大现代农业园区,着力发展优质粮食产业、优质油料产业、特色水果产业、绿色蔬菜产业、中药材产业、食用菌产业等绿色农业产业。目前,全市有机食品产品16个,基地面积近万亩;绿色食品产品65个、基地面积80余万亩,居全省第一;无公害农产品144个,基地认定规模22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8.6%,建成国家级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基地、全国最大的白芷基地、四川最大的连翘基地,还是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全国最大的绿色生猪生产基地。
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也催生了工业经济的振兴,近年来,遂宁市以电子信息、锂电新能源、镁锂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到2013年底,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截至2015年8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121.04亿元,同比增长19.3%。
绿色生态之路让遂宁市饱尝甜头,海绵城市的建设,成为遂宁市的又一张名片,成为其城市经济发展的又一个触发点。 遂宁市委副书记、市长赵世勇说,要按照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在3年内启动建筑小区、市政道路、公园湿地、排水设施、生态修复、供水保障和能力建设等7大类346个项目的建设,2016年,计划在遂宁老城区、新城区的新区共建设25平方公里的区域,资金总投资58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2亿元。“力争5—10年时间,让遂宁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海绵体。”
两山、两水、两寺、两岛、两镇……
世界荷花博览园、东西山森林公园、市树公园、72公里环湖翡翠项链、9大湿地公园、17处郊野公园……
遂宁的绿色之路有条不紊,生态发展坚实挺进,城市“海绵”愈发坚实,每年启动20个绿色重点小城镇建设,更广大的县域范围内,一批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特色鲜明的新型绿色城镇正在涌现。
遂宁的绿色实践证明:绿色,是另一种生产力,是另一种更协调的社会发展路径。
县城,需要在创新中提挡升级
城市,需要不断地提挡升级。
城市的“供给侧”,需要不断地为城市里的居民提供一个更为绿色、生态、健康、协调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在人口迁徙越来越自由的大背景下,那些生态“供给”能力较弱的、不宜居的城市,将逐步被居民嫌弃。城市的“海绵体”建设,是改善自然生态的路径之一。而县城的建设,也将更多地面对“海绵体”。
2015年12月27日至28日,四川省委召开经济工作暨城市工作会议,要求“突出城市品位,体现资源禀赋,彰显地域特色,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宜居性”“加快四大城市群协同发展”“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抓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一条具有四川特点的城市发展之路正在形成。
川西的凉山州,正以州府西昌市城市海绵体建设的成功经验为镜,引领全州县城的绿色生态化建设。西昌市正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以“西昌新区”“邛海两万亩生态湿地”为带动,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生态宜居城镇。
在挖掘彝文化、藏文化、摩梭文化和南方丝绸之路川滇文化的基础上,会理、德昌、礼州、中所等县镇正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会东、宁南、德昌、冕宁、盐源等县城也将培育成10万—20万人口的小城市。
除遂宁已被列为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外,四川的海绵城市建设正积极推进。2015年,四川省级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迅速推进,成都、自贡、绵阳、南充4市成为省级试点城市,全年需新建10公里以上地下综合管廊。此外,四川还在10个县城开展省级海绵城市项目示范,在全省32个设市城市,加快地下管线普查、综合规划编制和信息系统建设。
涪江之畔,遂宁与全国其他15座试点城市一道,正坚定地迈向“海绵体”。遂宁引领,四川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和川东北等“四大城市群”一起发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而更多的县城,它们的另一个未来,除了智慧城、生态城,还是海绵城。
海绵城,让雨水呼吸,让城市呼吸,更让人类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