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文斌
新年伊始,长江经济带建设思路发生重大调整。
1月5日,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绿色发展理念,在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上得到根本体现,思路已发生明显变化,从过去强调“黄金水道”“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到强调“生态保护”。
而四川,作为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环境保护早已开始。在四川省十届六次全会上,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要求,“着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加快生态脆弱地区治理步伐,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净土、绿水青山。”今年四川省“两会”上,“持续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也摆在了省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
2016年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全面推进之年,四川的生态机遇已经来临。
长江经济带的重大战略转变
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同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长江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按照2014年的文件,长江经济带的首要战略定位,是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该文件发布后,沿江省份陆续发布了关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实施意见,布局了一大批项目。
今年初,风向陡转:长江要搞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耐人寻味。
这是“供给侧改革”的必然。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改革转向“供给侧”,战略已发生重大转变。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成为当前主抓的五大任务。在淘汰低端落后产能,努力化解积压库存的情况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已不适宜,而已显疲态且脆弱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反而成为亟须补上的短板。
2015年12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长江经济带上的生态保护提到重要位置。可以预见,随着中央战略决策的转变,长江经济带的“黄金水道”,未来将成为中华民族最具活力的“生态走廊”。
这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结果。绿色,协调,共享,这里是长江沿岸11省市人民共同的家园,人口和产值均超过全国40%;这里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产业规模最大、城市体系最为完整的流域。
然而,这里的生态环境也已不堪重负:有40余万家化工企业,还分布着五大钢铁基地、七大炼油厂,以及上海、南京、仪征等石油化工基地;人口密集,规模以上的排污口有6000多个,众多工业、生活废水往往直接排入长江;已形成近600公里的岸边污染带,其中包括300余种有毒污染物;生态脆弱,过度开发已使流域内石漠化、水土流失严重,河湖湿地退化……
一组数据和现象更是触目惊心:
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8个省(区、市)455个县5575个乡,2011年底,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已达1200.2万公顷,占区域国土面积的11.2%;
林草退化和地表石漠化,导致流域水土流失严重,长江中下游主要支流如湘江、赣江冬天无水可用,干流的水也在日益减少;
千湖之省湖北,新中国成立时的1066个面积超过0.5平方千米的湖泊,目前仅存309个,总面积缩小三分之二;
长江全流域水质符合Ⅰ、Ⅱ类标准的为45%,符合Ⅲ类标准的为31%,属于Ⅳ、Ⅴ类标准的已污染的为24%,多种重金属如汞、铬、镉等超标日益严重,河水、湖水蓝藻、绿藻类现象日盛……
母亲河,已不能承受超负荷发展之重,此次中央战略的调整,可谓治症良方,影响深远。
第三次四川生态机遇来临
四川,一直担负着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重任。
过去25年,四川一直在用行动守护、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结合四川的省情,最大的生态建设就是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长江上游是整个长江生态安全的关键,四川占上游流域的半壁江山。守住一江清水,不仅关乎高原水塔生态系统的稳定,也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四川省林业厅厅长尧斯丹说。
四川在长江流域中的生态位置,多次赋予其生态机遇。
第一次机遇,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之后,全国性的天保工程(即: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四川176个县、2个自然保护区、28户重点森工企业纳入实施范围。工程实施至今,成效显著,四川处处青山绿水,生态得到极大改善。仅2015年,全省对18252.5万亩国有林、8296.93万亩集体所有公益林实行了常年有效的管护,对10174.23万亩公益林实施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完成公益林建设7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7万亩,封山育林60万亩。
第二次机遇,1999年,为保护生态环境,减缓水土流失,四川、陕西、甘肃3省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试点,揭开我国退耕还林的序幕。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政策性最强、投资量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仅中央投入的工程资金就超过4300多亿元。
这项工程依然在持续。2014年12月10日,四川宣布启动2014年至2020年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仅仅2014年、2015年两年,退耕还林任务就达115万亩。
这一次,四川的第三次生态机遇来临。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实施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
这次重大转向意味着,作为国家战略的长江经济带建设,未来将以生态保护为核心,加强区域内的协调与联系,共同铸造生态血脉,让长江变得更美。
新的机遇下,更要砥砺作为。到2020年,四川的生态建设会加快推进,林地保有量达3.54亿亩、森林覆盖率达37%的目标将会实现,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
释放生态红利建全国康养目的地
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带来极大的生态效益。按照2014年现价评估,仅退耕还林工程,13个省级区域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总价值量就达10071.50亿元;每年涵养水源总物质量达307.31亿立方米,相当于三峡工程水库蓄水175米时设计库容393亿立方米的78.19%;每年固土总物质量为4.47亿吨,相当于2011年我国11大河流的土壤侵蚀总量7.37亿吨的60.65%。
四川也分享了很大的生态红利,生态管理成全国典范。
2015年,四川林业生态旅游接待游客2.48亿人次,实现生态旅游直接收入658.57亿元,带动社会收入1860亿元。
四川的环境更加优美,截至2015年11月底,四川已创建宣汉、苍溪、沐川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旺苍大峡谷、章怀山、博美山、纳龙河等4个省级森林公园。崇州鸡冠山省级森林公园晋升国家级,获得中国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专家评审通过。
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四川生态旅游的极大发展,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红叶生态旅游节、大熊猫生态旅游节等三大系列生态旅游节已成为四川旅游品牌,2015年,共举办3个主会场43个分会场46场节事活动。
生态红利的释放也推动着四川康养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养老与健康服务已确定为四川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之一,2015年前三季度,全省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分别达70%和40%,699家规模以上健康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3亿元,同比增长12.7%。
2015年12月1日,《四川省养老与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发布,规划提出,四川将立足优美的生态环境,构建“一区两片三带”养老与健康服务业发展格局。
“一区”是以成都为核心,由德阳、绵阳、遂宁、乐山、眉山、雅安和资阳等组成创新发展核心区;“两片”则是依托泸州、南充的优质医疗资源构建由泸州、内江、自贡、宜宾组成的川南融合发展示范片,和由南充、广元、广安、达州、巴中组成的川东北融合发展示范片;“三带”是依托独特自然资源、民族特色文化构建以安宁河谷为主体的攀西阳光康养服务业发展带、以大巴山脉为主体的秦巴生态森林康养服务业发展带、以藏羌地区为主体的川西民族特色康养服务业发展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四川正抓住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建设机遇,全面实施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强若尔盖草原湿地、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秦巴生物多样性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推动长江、金沙江、嘉陵江等8大流域水土保持带建设,全力构建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