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古代官印的艺术特色与美学价值

2016-02-16 07:03周亮李慧
书法赏评 2016年6期
关键词:印面官印印文

■周亮 李慧

黑龙江古代官印的艺术特色与美学价值

■周亮 李慧

中国古代官印是封建政权的象征、统治阶级行使权力的凭信物和对人民进行压迫的工具。官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封建王朝政体由朝廷中央和地方构成,官印也包括皇帝的玉玺、各级朝官官印、地方行政官印、各级机构官员之印、军事机构军官官印、低级机构之印、诸侯割据政权印、少数民族政权印和农民起义政权之印等。官印产生于春秋时期,春秋及战国的官印虽只具雏形,但已奠定了中国官印制度的基础;秦、汉至南北朝是官印的发展、演变时期;隋唐五代官印随着封建统治机构的逐步完善而趋于定制;宋代官印则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印的成熟阶段;金、元承继宋、辽之制,又各具一定民族特色;明、清官印是古代官印发展的最高阶段,形制变得更加实用、庄重。

我国金石学家曾对古代印章进行过大量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特别注重研究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官印,但多以其形制,尤其是文字的识别,字体的演变等方面研究为主,并编著印谱。清末瞿中溶的 《集古官印考证》 (1873年)、罗振玉 《隋唐以来官印集存》 (1916年)、罗福颐 《贞松堂唐宋以来官印集存》(1936年)等重要著作开创了中国古代官印的研究领域。 《集古官印考证》主要是对各个官印的考释,印文的演变等;后两部著作则为印谱,未提及考证和论述。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 《黑龙江古代官印集》(1981年)则从官印的考释、印制、官制及有关历史背景的综合探讨,并附有印文、印背、印侧拓片等,对黑龙江出土的古代官印的官制、印制的研究做了系统的总结概括。论文类的著述有中国美术学院 (韩)金钟淳的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印章的特征和艺术性》、西北大学高慧的硕士学位论文 《宋代官印研究》、内蒙古大学崔爽的硕士学位论文 《元代官印的初步研究》等,或以断代史研究为主线研究其艺术特征,或在文中某一章节体现某一朝代官印的特点。对于黑龙江古代官印的艺术特色和美学价值的研究,则相对比较薄弱。

一、黑龙江古代官印的分类

黑龙江地处我国东北边陲,聚居着包括汉、满、朝鲜、蒙古、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十几个民族的地区。史料记载,至迟从唐代起,我国政府就在黑龙江流域设置了完整的政权机构,并委任官吏、颁发官印,历经辽、金、元、明、清历代政权不断发展巩固,迄今发现出土古代官印80余方。按朝代可分为:唐代官印、辽代官印、金代官印、元代官印、明代官印、清代官印,可谓上自唐朝、下至明清。其中以金代官印最多,多达五十九方,比较著名的有 “胡里改路之印” “蒲峪路印” “恤品河窝母艾谋克印”。按入印文字分为:小篆入印 (唐代官印);九叠篆入印 (辽、金、元、明代官印);八思巴文入印 (元代官印);拉丁文、满文、蒙文、满文悬针篆入印 (清代官印)。

二、黑龙江古代官印的艺术特色与美学价值

在《黑龙江古代官印集》唐代官印印式中,印文的线条与边栏的线条粗细差异很不明显 (这是唐代官印与先秦古玺在形式上的本质区别), “天门军之印”是代表印例,它突出了印文与边栏的整体性。特别是在舒展灵动的官印风格中,更要强调印文线条要有一定的力度与密度,并且与边栏线条粗细相仿。这样的印文线条才能提领和调动起印面上较大、较多的空白,从而不使印面苍白。宋代以后官印,多曲叠印文线条以加大其密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印文线条缺少力度,且和边栏线条相比较显得纤弱。 “天门军之印”与 “武夷县之印”等唐代官印篆字风格完全一致。

唐代渤海官印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隋唐印章以小篆入印,虽然有的略嫌稚拙,却具有盛唐时期的博大清新、华丽、丰满的时代特点,这与当时的书风、文风却有几分相似。由于印面加大,为了布满印面,唐官印也偶而采用折叠之法,迈向程式化的道路。线条细劲而柔顺,笔画蟠转而流畅,别有一种清新之美。

北宋官印承袭唐代制度,但在印制方面已有不同,其特点大略有:印面渐大,大多在5厘米见方左右,或有不成正方者,或略长或成长方,或线条状形式并不等一。印文书体渐与唐印不同,为使印面面满,故将文字笔画增加了曲折叠数,即常谓 “九叠篆”或称九叠文。所谓九叠篆,并非全用九叠, “九”意味着多的意思。虽然这样称呼,但从实物看,有少至五、六叠的,也有超出九叠的。有称印、记、朱记之别,见 《宋史·舆服志》记载,这个区别实际还是官职的区别。九叠篆主要用于中高级官员的印章,对于九叠篆我们也应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究其根本,它追求的也是一种美。 “东南路第十二副将之印”印文为九叠篆。宋代官印的文字,处于一个渐变过程中,不仅字体多样,而且在篆文中,既带有汉魏平正之遗风,又因印形放大,使印文显得屈曲变化。虽不成熟,却有一种揉合篆、隶、楷、行各种书体意味,从中也可见到宋、元押印与楷书印的某些特点。如 “州南税场记”等,平衡匀称,但真正平直的线也不多,似直而略曲,侯正又斜,线有长有短,转角有方有圆,平实中见空灵,静中有动,拙中有巧,别有一番意趣。

从总体上看,这段时期刻制优秀的官印并不多见,而流弊较多。同为朱文印,它的艺术不如先秦、秦汉时代的朱文小玺,也不如汉代偶然出现的朱文印。究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因职官的名称复杂而造成官印的字数过多,字数多,致使印面复杂化,于是失去艺术效果;其二,因印面变大,致使有些文字不得不采用屈曲重叠的形式,去填满那些不恰当的空白,结果越屈曲越造成文字的复杂难辨,越使复杂了的印面更加复杂,越需人们费尽心机去揣摩,就越容易丧失审美的价值。叠篆印章之所以不能获得人们的赏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金代地域辽阔,封官加爵自然是常事。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金代官印留存下来比较多,景爱编辑的 《金代官印集》中收录了五百余枚,况且这个数字也并不能代表传世金代印章的全部。 《黑龙江古代官印集》中金代官印部分也著述颇多,分别从金代的东北部疆域、猛安谋克印及其制度的演变、武官和军事机构印、中央与地方行政官印、 “诜王之印”及金代追封制、金代官印的特征等方面进行著述。这些都足以说明金代官印的传世遗物远比辽代要丰富得多。其特点主要是:官印变大,印边加宽,印文渐向九叠篆发展。除了印面较宋印稍大、采用 “五行”或 “千字文”编号入印外,其风格与宋印并无二致,甚至比汉制更汉制。宋代的官印就未曾用“五行”或 “千字文”编号以示区分,从总体上看,金代官印的制造水平明显比宋代官印略胜一筹。金代官印的边框则是从与印文笔画同粗细,渐变为略粗、半倍、一倍至三倍。尤其是铃印在官文上,边若不稍重在些,印文太细,则显得散漫。至于印文,由于线条太细,加之有的字笔画简繁不一,悬殊太大,为整体效果,不得不将一些笔画稀少之字,使笔画延伸,屈曲盘绕,充满印面,以使与笔画较繁之字,取得统一协调。

元代官印印边较过去逐渐加宽,有三至六倍不等;大小也不同,较小者有五厘米,较大者有十厘米。印面增大的同时,印章艺术性也有所降低。元朝官印都统一由铸印局铸造,据 《元典章·礼部·印章》一记载,其质地、形式均有一定的制度,印章大小与官阶成正比,所使用的材料,根据官职高低,用金、银、铜等。出土元官印实物与典籍记载比较接近。元官印的印文使用的篆书,是典型的九叠篆,边框明显加宽。元代早期为九叠篆入印,八思巴文出现后则以其入印。

明代官印印文不取九叠篆的圆转形态,而是棱角分明,以方折取势,有一种比较明显的方刚气氛。官印的方形与长方形的尊卑观念不明显。明代官印,大而满,生硬呆板,趋于僵化。

清官印的最大特点,是印文用满、汉两种文字相对照。汉文用篆书,书体有玉著篆、柳叶篆、悬针篆、垂露篆、九叠篆等,形式多样。满文有楷、篆两种。在乾隆以前,满文用楷书,至乾隆十三年 (公元1784年),开始用满文篆书入印,到了同治初年,因国内战争频繁,官印多有遗失,于是又在满汉文篆书中间加一行满文楷书。

三、小结

长久以来,印学界有 “印宗秦汉”说,并已深入人心良久。对唐、宋、金、元时期的印章艺术认识有些偏颇,对此时期的官印更是如此。而随着文人印章艺术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人们对印章审美要求的逐渐增多,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对这些时期的官印也大胆地尝试,兼学兼通。清乾嘉时期的篆刻家董洵提出“古印固当师法,至宋、元、明印亦宜兼通,若谓汉以后无印法,岂三百篇后遂无诗乎?”这种非唯 “秦汉印”可师法的观点即使是在当下也是要魄力和胆量的,何况在两百多年前,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唐、宋、元印虽与秦、汉印有差距,但其也有佳者,也可师法。

[1]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黑龙江省古代官印集 [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2]李慧.黑龙江篆刻创作风格特点研究 [J].艺术教育2016年第3期

[3]黄惇.中国历代印风系列清代浙派印风 (上) [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本文是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黑龙江篆刻创作中的民族特色问题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3E009)

作者单位:周 亮 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
李 慧 大庆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印面官印印文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传统陶印制作技艺及其应用研究
热烫印技术在汽车内外饰件中的设计要求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基于印文印迹特征判别印章类型技术的研究
浅谈司法鉴定中手工制作硬质印章因盖印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差异
西夏官印史
关于光敏印章印文鉴定问题的分析
印章印文检验探索
广西发现土官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