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军 余 超 王 欢 徐其明 杨柏林
(武警江西总队医院神经外科,南昌市 330001)
微创穿刺引流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彭 军 余 超 王 欢 徐其明 杨柏林
(武警江西总队医院神经外科,南昌市 330001)
目的 探讨微创穿刺引流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0例分为微创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微创组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常规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微创组术后血肿完全消失时间为(7.5 0.3)d,常规组干预后血肿完全消失时间为(22.3 1.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功能恢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微创、见效快、恢复迅速的优势,不良发生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微创;穿刺引流术;基底节区脑出血
基底节区脑出血常见的两个部位就是丘脑和壳核,主要表现为对侧偏瘫、偏身感觉缺失、偏盲等[1]。基底节区脑出血量较大时,会严重损伤神经功能,导致患者出现感知觉意识障碍。高血压出血患者中约70%~80%属于基底节区脑出血,常发生于50~65岁的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2]。本文将6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微创穿刺引流术的临床疗效。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均经过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从发病到就诊时间约为5 h。入院前具有高血压病史,CT定位确定血肿于基底节区,血肿未入脑室;发病至就诊时间<5 h,所有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纳入本研究。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分为微创组和常规组各30例。其中,微创组男21例,女9例,年龄(45.8±5.7)岁;常规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4.7±5.8)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采用常规保守治疗:治疗前控制空腹血糖值在9 mmol/L以下,收缩压160 mmHg以下,舒张压110 mmHg以下。于发病后的1 d、3 d、1周、2周、3周、4周分别行头颅CT检查,观察患者颅内血肿的吸收情况。入院1周后开始进行保守治疗,同时使用止血剂、神经营养药物、脱水剂等控制病情。
1.2.2 微创组 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入院7 h内行微创穿刺引流术。首先使用颅脑CT观察血肿位置,选取去血肿最大层面的中心点作为靶点,该靶点必须距离头皮最近,在颅脑CT的引导下标记血肿块位置,采用CT定位法确定穿刺点、穿刺方向以及穿刺针的长度,使用专门的电钻驱动YL-1型穿刺针透过颅脑进入血肿中心靶点,拔出针芯后,完全封闭针帽,接上侧管,取弱负压,缓慢抽取颅脑血肿块中的液体,此时一边抽吸液体,一边要转动针体,直到没有血凝块抽出为止。然后向血肿腔注入生理盐水5 mL+尿激酶2~12万U,经过4 h的夹管后开放引流,每日重复一次,每次进行颅脑CT复查,观察血肿引流情况,直到血肿引流达到90%以上即可拔出穿刺引流针。
1.3 疗效判定 详细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神经功能评分,将其分为四个等级。基本痊愈:神经功能恢复完全,能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未见不良反应发生;显著进步:神经功能大部分恢复,可以自行完成日常生活,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进步:中度残疾,感知觉意识清晰,但是无法自行完成日常生活行为;恶化:神经功能死亡,没有生活能力,呈现植物人生存状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血肿清除情况 微创组患者均为一次性穿刺成功,手术穿刺过程中无二次出血而改行开颅手术者。30例患者均未发生颅内感染、气颅、脑脊液漏等并发生,在手术过程中未出现死亡病例。微创组首次抽血量为6~11 mL,平均为(7.1±2.6)mL,尿激酶用量为2~12万U,平均(8.5±2.2)万U;穿刺针留置时间为3~6 d,平均(3.7±1.5)d,引流术后2~5 d血肿残存3~7 mL,平均(3.1±7.2)mL。微创组患者术后血肿完全消失时间为(7.5±0.3)d,而常规组经保守治疗及针灸理疗后,血肿完全消失时间为(22.3±1.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日常生活功能评分和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微创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0.341,P<0.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n(%)]
微创组患者日常生活功能恢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580,P=0.004)。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功能恢复情况 [n(%)]
基底节区脑出血是高血压脑卒中出血的常见部位,而高血压脑出血占据脑卒中总数的20.0%~30.0%,属于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3]。脑卒中引发脑出血具有起病急、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且极容易复发,临床护理困难[4]。高血压脑出血后30 min内会凝聚成血肿块,有些患者由于自身血压较高或经过降压处理后,改变了血压波动情况,出血后形成血肿块会延长至病后的3~5 h。
有研究发现,脑出血后血肿块分解后的产物会对周围脑组织产生极为严重的破坏作用,这种破坏作用会在发病后的6~7 h内产生,而8 h至2 d内破坏作用加剧,发病后的3 d血肿块周围的脑组织已经呈现海绵状变性,并出现脑组织细胞坏死、出血等继发性损害,而病情发展到这一阶段后患者的脑功能要恢复至正常水平极为困难,并很大程度上会遗留后遗症[5]。因此在高血压脑出血后的6~7 h内早期清除血肿块,能够大大缓解血肿块分解产物对周围脑组织的破坏作用。对于该类疾病的治疗,手术清除血块是最直接、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能有效解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和毒害作用,能够中断血肿块对周围脑组织释放有害物质,避免产生继发性损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的远期治疗效果[7]。微创穿刺引流术是目前临床医学颅脑外科领域一项新型技术,主要通过YL-4穿刺针建立穿刺引流通道,在正压的作用下对颅脑内液态或半液态的血肿块进行冲刷、置换以及引流,然后运用生化酶使得固态血肿块分解、液化,进而实现快速分解和融碎固态血肿块的目的,方便血肿块能够从针腔中引流出来,进而排出脑外[8]。微创穿刺引流术能够有效清除血肿块,无需进行开颅手术,通过降低颅内压力,恢复神经元功能,能够迅速有效地清除大部分血肿块,大大减轻血肿块对周围脑组织产生的损伤和毒害作用。
目前微创穿刺引流术用于清除颅内血肿块已经有20余年的临床应用经验,证明是治疗脑出血最快捷、有效的方法之一,与传统的保守药物治疗加中医针灸理疗相比,具有见效快、微创、恢复快、操作简单、预后效果良好的优势。本次观察选取的都是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由于此处汇集大量的运动感觉神经,采用该方式治疗能够收获良好的临床疗效。可见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微创、无痛、见效快、恢复迅速的优势,不良发生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1] 赵孟晋.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S1):41-42.
[2] 卓少伟,黄柳军,郭少雷,等.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55例临床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5,20(1):34-35,43.
[3] 王云峰,张世军.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6):37-38.
[4] 王 亮.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轻型基底节区脑出血(附41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37(5):309-311.
[5] 夏铭飞.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0):74-75.
[6] 余 波,崔建忠,史 楠,等.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6):2754-2757.
[7] 田红英.高血压脑出血穿刺引流术最佳治疗时间窗的临床研究[J].微创医学, 2013, 8(3):323-324.
[8] 黄清莲.高血压脑出血床边微创穿刺引流术的护理体会[J].微创医学,2012,7(4):452-453.
彭军(1970~),男,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颅脑创伤。
R 743.34
B
1673-6575(2016)03-0419-02
10.11864/j.issn.1673.2016.03.37
2016-02-26
2016-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