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手术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血小板相关指标的影响

2016-02-16 10:00曾衍晴
微创医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胃肠道开腹出血量

曾衍晴

(江西省萍乡赣西医院外一科,萍乡市 337019)

腹腔镜手术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血小板相关指标的影响

曾衍晴

(江西省萍乡赣西医院外一科,萍乡市 337019)

目的 观察腹腔镜手术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血小板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10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采用抽签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行腹腔镜手术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 ,同时观察两组术前、后血小板相关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78.62±11.01)min、手术切口(31.26±7.12)mm、出血量(24.10±5.68)mL、住院时间(5.16±3.12)d,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PT、APTT均较术前降低,D-D、FIB、PLT均较术前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PT(10.79±0.31)s、APTT(28.86±0.61)s,均较对照组降低,D-D(为999.0±551.99)μg/L、FIB为(3.98±0.19)g/L、PLT为(198.09±27.01)×109/L,均较对照组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等显著优势,但术后患者的D-D、FIB水平进一步升高,PT时间显著缩短,易引起术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胃肠道间质瘤;腹腔镜手术;血小板

胃肠道间质瘤属于临床常见恶性肿瘤,早期因肿瘤较小无明显临床症状。随着肿瘤增大症状逐渐显现,胃肠道出血、吞咽困难、腹痛、消化道出血是其常见临床症状,严重者会发生肿瘤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手术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最有效的方式,传统手术中多采用开腹手术进行治疗,由于该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手术创伤较大,已逐渐被微创手术中的腹腔镜手术所取代[2]。为进一步探究腹腔镜手术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疗效,选取我院胃肠科收治的10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11月我院胃肠科收治的10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4例,男26例,女28例,年龄42~71岁,平均(54.38±3.12)岁;病变部位:胃体23例,胃底21例,胃窦10例。观察组54例,男27例,女27例,年龄43~72岁,平均(55.28±2.12)岁,病变部位:胃体24例,胃底20例,胃窦1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灶部位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开腹手术治疗,患者麻醉成功后,依据术中探查结果行针对性手术治疗,包括近端、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或者全胃切除术,术中避免间质瘤破裂,防止肿瘤转移,术中动作要轻柔,整个手术尽量行完整假包膜肿瘤全切除。

1.2.2 观察组 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全麻成功后,建立四孔气腹,将操作器械置入其中,术中控制气腹压力在13~15 mmHg。依据肿瘤位置选择合适切口作为操作孔,腹腔镜探查腹腔内情况,肿瘤位于胃体、胃底、胃窦前壁者,采用胃壁楔形切除术;位于胃体、胃底、胃窦后壁者行胃楔形切除术;肿瘤向胃壁、胃后壁、腔内生长的,采用胃肿瘤外翻切除术进行治疗;胃窦前壁较大的间质瘤进行腹腔镜下远端胃切除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②观察术前及术后两组患者血小板相关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围术期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出血量、住院时间治疗指标均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x±s)

2.2 术前、术后凝血指标比较 术后两组PT、APTT均较术前显著降低,D-D、FIB、PLT均较术前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PT、APTT均较对照组降低,D-D、FIB、PLT均较对照组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比较 (x±s)

凝血指标nD⁃D(μg/L)术前术后PLT(×109/L)术前术后观察组54403.01±166.99999.0±551.99∗140.98±28.01198.09±27.01∗对照组54397.0±159.21521.91±456.22139.01±28.01149.80±30.01t值0.1914.8500.3508.707P值0.7050.0090.3750.000

2.3 随访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梗阻、瘘、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临床预后良好,患者满意。

3 讨 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源于消化道间叶组织具有潜在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肿瘤,在生物学上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有较大恶性倾向变异。由于胃肠间质瘤患者对化疗及放疗不敏感,手术切除已成为临床上胃肠道间质瘤最常用的治疗方案[3,4]。传统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术式是采用开腹手术治疗,由于该术式存在较多弊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腹腔镜技术也不断发展和进步,该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排气早等优点,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已经得到初步的认可[5,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治疗指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说明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在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与盛卫忠等[7]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术后两组PT、APTT均较术前降低,D-D、FIB、PLT均较术前升高,术后观察组PT、APTT均较对照组降低,FIB、PLT、D-D均较对照组升高。腹腔镜手术时的气腹及高脚低体位均会造成静脉血流的阻塞,使内皮细胞损伤,凝血及纤溶系统被激活,妨碍抑制因子与凝血因子的结合,而静脉血液的不畅通同时可导致血管内膜的微小撕裂,使位于内膜下胶原纤维的暴露,从而参与凝血过程[8]。与开腹手术组比较,腹腔镜手术组术后患者的D-D、FIB水平进一步升高,PT时间缩短更显著,说明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时存在术后血栓性疾病的风险,因此围术期采取合理预防措施极其重要。

综上所述,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较开腹手术具有显著优势,同时也存在术后并发血栓性疾病的风险,术前有必要采取合理预防措施。

[1] 曹 晖,汪 明.胃肠道间质瘤的规范化治疗[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1,10(6):405-408.

[2] 王凤亮.胃镜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32例[J].临床外科杂志,2013,21(9):689-690.

[3] 黄伟健.胃肠道间质瘤33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2,28(7):806-807.

[4] 陈 浩,李婷婷,黄 烨,等.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分析[J].河北医药,2012,34(22):3407-3408.

[5] 张 鹏,常伟龙,帅晓明,等.胃肠道间质瘤的腹腔镜手术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3,28(11):861-864.

[6] 连彦军,曹 赣,徐 宁,等.胃镜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20例体会[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18):5507-5508.

[7] 盛卫忠,刘 寒,吴海福,等.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2,19(6):637-639.

[8] 徐 继,吴 浩,叶再元,等.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及对外周血凝血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15,17(5):660-663.

曾衍晴(1973~),男,本科,主治医生,研究方向:普外科。

R 735

B

1673-6575(2016)05-0722-03

10.11864/j.issn.1673.2016.05.21

2016-06-30

2016-08-27)

猜你喜欢
胃肠道开腹出血量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量的估测方法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柘木提取物对胃肠道肿瘤的抑制作用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镜与开腹术治疗胆囊息肉的对比分析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
腹腔镜与开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效果比较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
36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