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悦
(连云港市少年宫)
游离儿童的结群异象分析
◆孙 悦
(连云港市少年宫)
影响儿童同伴关系的因素很多,“游离儿童”是小学生结伴学习中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给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这种结群异象极需要教师的适度介入疏导,从而让这些“游离儿童”能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自然群体中。采用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分析出“游离儿童”现象的现状及形成原因,并探索出一些疏导策略。
游离儿童 结群异象 调查思考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集体,儿童的健康成长当然也离不开良好的班集体。近年来,受“分数至上”“名次得宠”等对教育的片面功利需求评价的影响,许多学校几乎无法做到不“嫌差”,对游离于班集体的儿童采取一种不管不问的态度。
班级管理中,教师的言行对儿童有着很大的模仿作用,教师对游离于班集体的儿童的态度,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他们的态度。孩子们不喜欢与不受老师喜欢的学生交往,故意排斥这些儿童,使他们自身心里产生自卑、甚至逆反心理。游离于班集体的儿童错位成长现象普遍存在,并长期困扰着我们。我们需要对其深入的思考,用“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真诚、耐心地去关怀、赏识每个儿童,剔除“病态”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抛弃陈旧的教育策略,给予这些儿童一种特殊的关爱,让其能够在班集体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一)儿童自身身心健康因素
近几十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一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也波及到校园,波及到儿童。加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家庭宠爱等种种原因,造成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其中存在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已占了不少比例。这表明,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且有逐年严重的趋势。
(二)家庭教育环境因素
儿童的个性发育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的第一微观生态环境,在不同类型家庭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其个性会有很大的差异。社会学习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习得社会行为。在家庭中,父母是儿童的第一模仿对象。父母的冷漠行为必然将使孩子的冷漠行为得到强化,而且他们也通过模仿哥哥姐姐的行为卷入这种强化循环中。
(三)学校教育环境因素
学校内部领导和教师、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的交往都是学生学习交往的范例。为此,教师群体的矛盾冲突现象,教师对学生的不公正行为,教师对学生过激的教育方式,都会给学生认识上留下错觉,导致与同伴交往中出现不正常的心态和行为。
(四)社会教育环境因素
现在的儿童已生活在大众传媒的包围之中,不适宜儿童的影视、期刊、电子游戏等,迷恋着相当数量的儿童,造成儿童丑恶不分,是非不明,思想复杂,心理矛盾,缺乏思想。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主张培养“完满的人”。孩子学习不好,是次品;孩子身体不好,是废品;孩子品德不好,是危险品。可见躯体、心智和德行对儿童的未来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在对孩子的培养中,要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资源,营造和谐的外界环境和心理内环境,最终促使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提高教师素养,形成和谐互助的交往氛围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使我们清楚,教师的言谈举止也如同父母一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德和行为。同时,“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让我们坚信:如果教师对学生充满期待,满怀关爱,学生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进步。因此,良好校园环境的创建需要一支具有较高素质及氛围和谐的教师队伍,教师们以身示范向儿童推荐一种尊重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艺术。
1.关注教师身心健康,感悟职业幸福感
学校管理者应体察教师的身体状况,而且有责任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竭尽全力解决教师超负荷劳动的问题,同时提高教师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使教师群体形成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精神,从而提高教师的心理满意度,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
2.建立合理评价机制,打通“充电”路径
对教师的评价应客观、公正,同时,对教师的评价也应更全面,将教师日常行为,如用语等也列入考核范围之内,严格规范教师的教育言语行为。注重教师的长期培训。
(二)建立健康的交往氛围,滋养儿童的心根
1.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形成人人皆是德育榜样
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认清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应该明白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并非是专门一学科一教师的工作,而是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的目标。每个教育者在每时每刻都对学生有道德教育的责任和权利,可以利用身边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2.打造爱心班集体,形成班级友好交往氛围
人是一种群体的社会性动物,具有很强的归属感。一个充满爱心的班集体,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友好交往,形成互相关心、尊重和信任的气氛。当学生感到被集体接受和肯定时,更容易接受集体的价值观和规范。
(三)充分利用家庭教育,双管齐下合力引领
班主任应该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传授一些育儿经验,也可以让家长互相交流自己的育儿经验,老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太多渠道的交流中提升自己的育儿能力,丰富自己的育儿经验,从而提高家长教育自己孩子的能力。
1.提高家长育儿意识,引领情绪宣泄教育
当前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长辈对子女的过分溺爱,让儿童失去了交往的基本技能。因此,教师要通过家访等提高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技巧,使父母了解孩子的心情状态。
2.帮助家长认识大众媒体,接受正确的舆论引导
教师要让家长明白对于孩子能接触到的媒体应有选择,而且警惕性要高,但在控制儿童接触媒体的问题上也要民主,对喜欢整天看电视或上网的儿童,要和他们讲清楚电视和网络的利与弊,同他们一起制定规则。并且也要教孩子学会抵御诱惑的和辨别信息的能力。这样成人和儿童达成一致意见,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四)培养儿童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和谐进行同伴交往
1.鼓励儿童参与集体活动,提供同伴交往机会
对于小学儿童而言,我们尽量创造环境让孩子们进行“合作学习”,鼓励他们在知识的学习和其他学习活动中多交流和讨论,互相配合达成目标。这样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和谐的同伴关系和相互尊重的集体气氛,合作学习给品格发展带来的好处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技能的提高。
2.帮助孩子化解交往危机,学会同伴交往技巧
教师要和家长密切配合,了解日常生活中孩子的同伴小团体生活情况,并通过儿童和其周围的同伴及时了解和发现儿童交往过程中的矛盾、冲突现象。对于儿童的交往冲突,我们要理性分析,同时教孩子化解冲突的方法。
3.做好关键人物的辅导作用,引领班级交往方向
每个群体行为的产生都会一个核心人物起主导作用,班主任在矫正群体行为的同时,对班级中核心人物进行个别心理辅导至关重要。群体中核心人物心理障碍问题扫除了,其余自然而然地就慢慢解决了,这就是所谓的“擒贼先擒王”。
“游离儿童”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心理产生机制,它也许开始是一个人的行为,但随着对周围人的影响,慢慢地变成了一个群体的行为。班主任要关注儿童的同伴交往关系,培养儿童良好的同伴交往品质,辅力那些“游离儿童”从“游离”走向“自然”,使他们能够很好地融入到班集体中,学会与同伴交往,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与同伴分享,从而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1]李燕燕,徐轶丽.同伴指导研究综述.社会心理科学,2003.
[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个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