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新金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实践性思考
丁新金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我们感到普遍存有一种不良现象,人们比较关注学生的阅读感悟,总是在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逐字逐句的分析过程上做文章,而且多在进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上做文章,很少去关注学生的写作,尤其未曾能够加强学生的读写结合,这是不利于学生形成整体之语文素养的。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力求在读写结合上下功夫,对此,笔者做出如下几个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应当说入选于初中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作家对自然、社会、人生独特认识的体现,也应当说作家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的情感体验,是因为作家对自身所涉猎的自然、社会和人生有比较有益的启示。从这个意义上讲,平时的阅读教学,我们不仅仅就是让学生去知道作家对自然、社会、人生所产生怎样的情感体验,更需要引领学生去挖掘作家是如何获取这诸多的情感体验的。譬如在我们教材中,作家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是相当明确的,或喜爱,或憎恶;或崇敬、向往,或同情。那么,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除去让学生神游于教材文本的字里行间,让学生获取真实的感悟外,还必须让学生能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作家对此产生情感体验的源泉。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作品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不菲之价值,更为主要的体现出作者辅助两朝的赤忱之心。因此,教学时我们既需要学生去探究语言文字,更需要学生去透过诸葛亮衷心辅佐两朝所折射出来的爱国品质。让学生能够在充分意义上的阅读感悟中,去发现爱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在学生阅读中,让学生将目光去由古至今,搜寻历史长河中的爱国形象,尤其让学生将目光投射到当今的社会,学生可以看到,在我们的社会处于高度和平安稳的时期,其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一些可歌可泣的具有雄壮之美的英雄人物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弘扬者,作为我们应当用自己的笔触去热情地讴歌他们。
从我们平时学生阅读感悟的现状看,不少学生不能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感悟,因为学生总是不能从平凡中去感悟伟大。这样的阅读感悟,也直接导致学生的写作总不能够去因小见大,初中学生写人之题材的贫乏多半由此而形成。譬如,学生父母,养育孩子付出了太多少的汗水和心血,但学生不以为然;学生的直接教育者,平时的教学可以说是付出很多的艰辛,但为什么学生一离开自己的老师就是那样的不予尊敬?其实质也是阅读教学的过失。平时的阅读教学,我们总是在名人、伟人身上去做文章,总是对那些惊天动地的人物大加渲染,很少让学生也从平凡中感悟到形象的感人。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学生读写的结合,为了达到学生读写的理想结合,需要让学生去读出作品中感人的形象。学生能够读出作品中感人的形象,必须让学生能够初步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尤其应当从作品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乃至特殊的环境上去考虑。譬如《最后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初步阅读教材文本时,对韩麦尔先生大都不予恭维,总以为韩麦尔先生就是一个十足的伪君子,在国难当头时,为什么不带领自己的学生冲出去,最起码也应当走上街头进行游行示威。学生这样的感悟正确吗?对韩麦尔先生公平吗?为了学生正确感悟韩麦尔先生,我们可以教育学生知人论世,学生才还韩麦尔先生以公道,也对学生能够书写比较平凡的人起到一定的矫正作用。
入选于初中语文教材的篇目,其语言都蕴涵着深刻的意义。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在平时的阅读感悟中却偏偏忽略了作品语言内涵的深刻感悟。这也不能完全怪罪于学生,这些现象的产生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或者就是我们的老师所脱不了干系的。如平时的阅读感悟,对于作品语言的内涵,我们还仍然在以教师的分析去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也似乎过分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在过多地利用集体讨论的形式去代替着学生的个人阅读。所以,从一定的角度去说,阅读教学的课堂则很难产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局面,也很难产生学生自主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读出作品语言内涵的局面。学生读不出作品之语言的内涵,那在习作中也很少对自己所运用的语言进行推敲。对此,我们应当在不替代学生的体验和思考的前提下,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引领和点拨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需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能够读出作品语言的内涵,让学生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相关内容的深刻内涵成了经常训练学生的路径。如让学生利用相关的比较去感悟作品语言所表达的内蕴,不仅仅就起到感悟的效果,而且也让学生在自身的写作中尝试着运用,并努力发现自己所运用的语言起到了怎样的蕴涵深刻含义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