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红梅,李卫国,路小伟,何 丹
(重庆市铜梁区中医院,重庆 钢梁 402560)
探讨改良隔姜灸用于风寒侵袭型冻结肩的疗效分析
蒋红梅,李卫国,路小伟,何 丹
(重庆市铜梁区中医院,重庆 钢梁 402560)
目的探讨改良隔姜灸对风寒侵袭型冻结肩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给予传统隔姜灸进行治疗,治疗组给予改良改隔姜灸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33%)显著大于(P<0.5)对照组(76.67%);治疗后治疗组的VAS评分为(2.08±0.67),显著小于(P<0.05)对照组的(4.03±1.04);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表示中治疗方法在不良反应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隔姜灸对风寒侵袭型冻结肩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风寒侵袭型冻结肩;隔姜灸;改良隔姜灸;临床疗效
肩周炎又叫冻结肩是以肩关节疼痛、肩关节活动逐渐受限的慢性病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症[1]。风寒侵袭型冻结肩的特征是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肩关节活动受限,有时夜间加重;舌苔淡白,脉弦滑或弦紧,由于风寒侵袭型冻结肩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影响较大[2-3]。目前西医对此无确切、有效的方法,中医是治疗风寒侵袭型冻结肩的主要方法,常采用中药汤剂、中成药、推拿等方法。隔姜灸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医学中最古老的疗法之一,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等功效[4]。近年来,大量学者将隔姜灸用于治疗风寒侵袭型冻结肩,不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同时由于隔姜灸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单以及见效迅速等特点,被广泛用于治疗风寒侵袭型冻结肩[5]。但是传统隔姜灸不仅不能直接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情况,也易引发皮肤灼伤,增加患者的痛苦。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对隔姜灸进行改良,并将其用于治疗风寒侵袭型冻结肩,现将其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风寒侵袭型冻结肩患者为研究对象,60例患者临床诊断标准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标准》中对风寒侵袭型冻结肩的规定;且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1)年龄在18-65岁,且能准确描述主观感受;2)患者经痛疼程度评价(痛疼视觉模拟评分,VAS)在中度以上;3)无皮肤炎症,且对生姜不过敏;4)不患有影响肩功能恢复的神经性疾病;5)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自愿书,且能配合后期随访。60例患者根据其入院时间对其进行编号,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在26-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5±0.6)岁;病程在30d-3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44±0.5)年;治疗组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25-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9±0.7)岁;病程在27d-2年,平均病程为(1.53±0.4)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边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隔姜灸法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改良隔姜灸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改良隔姜灸法,患者取卧位或坐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皮肤,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冬季要保暖。操作者站于患者近侧,取直径约1.5-2cm,厚约0.2-0.5cm的鲜姜片,中间用三棱针均匀穿孔5个,每个针孔约3mm大小,以能透光为宜,选择:肩前、肩髎、阿是穴(痛点)、三间、束骨放置姜片,依次按顺序将艾条(直径为1.5cm)的一端点燃,前30秒在距皮肤0.5cm处施灸,待穴位皮肤热感明显后再移至距皮肤2~3cm处,以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灸毕,将温热的姜片用透明敷贴固定在穴区1小时,每日一次,每次10~15min,7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灸后皮肤会微红,灸后不用膏药敷贴,可在施灸穴位上涂少量复方芦荟乳剂。2)传统隔姜灸法,取卧位或坐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皮肤,取0.2-0.5cm新鲜姜片,并在其中间穿刺数孔,并于患者肩前、肩髎、阿是穴、三间、束骨各用艾柱灸15min,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测定各组患者临床疗效、VAS痛疼评分以及不良反应。临床疗效主要分为痊愈、显效、有效以及无效,痊愈是指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显效是指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有效是指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是指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VAS痛疼评分,0分表示无痛,3分以下表示具有轻微痛疼,4-6分表示痛疼影响睡眠,但是尚能忍受,7-10分表示痛疼剧烈,难以忍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表格收集整理数据,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并进行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1可知,对照组患者痊愈、显效以及有效人数分别为12、5和5,总有效率为76.67;治疗的痊愈例数为19例,显效5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93.3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33%)显著大于(P<0.5)对照组(76.67%)。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
由表2可知,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痛疼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治疗组的VAS评分为(2.08±0.67),显著小于(P<0.05)对照组的(4.03±1.04),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
经治疗后统计得知,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表示其中治疗方法在不良反应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肩周炎又叫冻结肩是以肩关节疼痛、肩关节活动逐渐受限的慢性病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症。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年和老年,女性多于男性,该病发病率高,患者痛苦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6]。中医将该病分为风寒侵袭型、寒湿凝滞型、淤血阻络型、气血亏虚型四个证型,其中风寒侵袭型、寒湿凝滞型冻结肩最为多见,其表现为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7]。隔姜灸具有温阳、祛风、散寒、止痛作用,用来治疗该型冻结肩,传统隔姜灸使用艾柱灸,作用于局部的温度不稳定、容易烫伤且持续时间较短,疗效有时不满意。
研究发现[8],中老年人普遍存在三阳经阳气的不足,中老年人肝肾亏虚、阳气血不足无以化生足够的阳气充养三阳经致使三阳经阳气亏虚,三阳经循行于肩周,三阳经阳虚则易受寒,寒凝肩部筋脉,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因此可以认为冻结肩的发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三阳脉衰。改良隔姜灸治疗冻结肩,其作用机理是通过艾、生姜等药物在施灸时所产生的温热、芳香等多重效果,通过刺激穴位和皮部,温通阳明、太阳经等经络,起到温通经络,祛风散寒,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艾灸的效果还可促进气血的运行,提高机体抗病驱邪的能力,抵御风寒之邪的侵袭[9]。
本次研究发现,经改良隔姜灸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P<0.05)大于传统隔姜灸组,其VAS疼痛评分显著(P<0.05)低于传统隔姜灸组,且无不良反应,与程宁[10]等研究一致。
综上所述,改良隔姜灸对风寒侵袭型冻结肩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1] 郝锋,胡玲,吴子建等.隔姜灸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量效关系的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3):677-680.
[2] 宋爱群,张阳普.补肾调督针法配合隔姜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7):663-664.
[3] 胡玲,郝峰,钟峰等.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1,04(6):401-405.
[4] 杨涵棋,刘旭光,杨馨等.不同灸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家兔肿胀关节及滑膜液中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3,38(2):134-139.
[5] Bigoni BJ, Chung CB. MR imaging of the rotator cuff interval[J]. The Radiolog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06,44:525-536.
[6] 何晓华,胡雨华.灸神阙、大椎穴加针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12):1227-1228.
[7] Niewald M, Fleckenstein J, Nauraann S, et al. Long-term results of radiotherapy for periarthritis of the shoulder : a retrospective evaluation[J]. Radiat Oncol, 2007, (2) :34-36.
[8] 孙琰,王雷.隔姜灸治疗膝关节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3):64-65.
[9] 郝锋,胡玲,罗磊等.隔姜灸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4):313-316.
[10] 程宁,陈艳,余晓云等.改良隔姜灸治疗风寒湿型冻结肩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医临床研究,2015,(3):117-119.
R323.4+2
B
ISSN.2095-6681.2016.03.01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