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争情报学术生态系统的特征分析与热点透视

2016-02-15 09:00:52张晓桦
现代情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情报研究情报竞争

张晓桦

(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南洛阳471022)

我国竞争情报学术生态系统的特征分析与热点透视

张晓桦

(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南洛阳471022)

为了总结经验,启发创新,将竞争情报研究引向深入。以CSSCI收录的论文为来源,综合利用多种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我国竞争情报学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主题。结果表明:研究态势在时间、作者合作网络、核心机构和载文期刊等4个维度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结构特征与分布格局;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分布在竞争情报系统、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技术竞争情报、反竞争情报、产业竞争情报、人际网络以及图书馆与竞争情报服务等7大领域。

竞争情报;学术生态系统;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图书馆;知识图谱

从国际权威的综合性引文索引数据库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的检索结果可知,国外竞争情报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而检索中国知网(CNKI)发现,国内竞争情报研究起步时间比国外大约晚了15年。起步虽晚,但后发优势强劲,以1994年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分界点,此后国内竞争情报研究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十余年辉煌历程,更是汇聚了坚实的科研力量,产生了丰硕的学术成果。竞争情报是实践性特色鲜明的专业领域,立足于竞争环境和战略需求的研究始终是学术界追求的核心价值目标。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普及,竞争情报的创新研究面临着现实的挑战,如何抓住潜在的发展机遇已成为科研人员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之下,对国内竞争情报研究态势进行分析与评价则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是由南京大学研发创建的文献索引库,主要是参照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期刊的评选标准,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原则,从我国2700余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杂志中精选出核心期刊作为来源期刊,每两个年度更新评价结果,兼具文献的检索、提取、分析、评价与管理等功能,已经成为重要的学术评价与分析工具。同时,CSSCI提供的题录数据中涵盖了引文信息,这是国内其他学术资源池所不具备的比较优势。因此,本研究选用CSSCI作为文献检索库。经过前期的多次尝试和对比发现,采用以下检索策略能够采集到最大范围的题录数据,即篇名=“竞争情报”或关键词=“竞争情报”,时间选择“1998-2014年”,剔除“专题导语”、“序言”、“会议通知”以及未标注作者信息的文献题录,清洗后共获得1 443条有效题录,以固定格式分批保存以备后用。检索日期为2015年5月19日。

在特征分析过程中,将运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3.2)[1]提取论文的题录数据,包括论文的年份、作者、机构、期刊、关键词等,并将这些分类信息的统计结果导入Excel以便于后续研究时调用。另外,还使用UCINET及其内嵌的Netdraw工具处理过程性数据。在热点透视过程中,可视化分析工具选用的是荷兰Leiden大学Van eck和Waltman开发的VOSviewer知识图谱绘制软件[2]。它是一款用以构建和展示文献计量知识图谱的开放获取(OA)应用程序,与其他的可视化分析工具相比,VOSviewer更加注重图形化展示,在标签视图和聚类视图中,项目在整体性共现网络中的重要性与其所表现的节点大小成正比关系;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对较大规模数据(≥10 000条记录)的图谱绘制能力,它采用一种特殊算法来确定标签的显示效果,从而避免了标签相互重叠的弊端。

2 特征分析

2.1 时间分布态势提取年份信息并导入Excel中进行统计分析可知,我国竞争情报研究脉络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1998-2010年属于发展上升阶段(S1),而2011年至今则处于回落徘徊阶段(S2)。在S1期内,每年的论文量均有不同幅度的递增

未出现任何缓冲期。经过12年的渐进式发展,期末论文量约为期初的10倍,其中,有5个年度的论文量均在100篇以上,并于2010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以上数据这表明:1998年之后的10余年快速发展时期,国内竞争情报领域积累了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研究态势的一个显著的数量特征是峰值与拐点相伴而生,即在S2期内,量值在到达高位后未经缓冲期而直接发生较大滑落,跌幅约为39.36%。2012年的论文量略有回升,但距离历史高点的差值较大,随后两年均呈现继续下滑趋势。截至检索日期,CSSCI收录2014年度的论文量可能不全,但从已收录期刊论文的卷(期)号来看,2014年度的论文量实现逆转的可能性较小。可见,国内竞争情报研究已经处于转型发展时期,面临着诸多严峻的现实性挑战,同时也蕴含着东山再起的潜在机遇,从这一点看,系统地梳理和分析最新的研究态势正当其时。

2.2 作者合作网络

提取作者信息并导入Excel中进行统计,共获得1 392,位作者,其中仅发表1篇论文的作者有994位,约占总数的71.41%,发文量超过10篇的作者仅有32位,其中,发文量高居榜首的作者是陈峰(55篇,下同)。根据普赖斯定律确定核心作者的方法[3],核心作者发文量最少应为N篇(Nmax=55),满足条件的作者有77位,亦即边缘作者所占的比例约为94.47%,这仅是从数量上排序得出的结果,忽略了作者合作关系的网络结构及其内部子群的力量对比特征。利用UCINET软件将作者共现矩阵转换成.Net格式后导入VOSviewer软件,调节参数并优化空间布局,截取核心作者共现网络如图1所示。

从聚类的节点信息和Excel的统计结果可知,77位核心作者的合作网络划分为32个簇(也称为子群),其中有20位作者成为独立的子群。以中间中心度高低为展示标准,弱化了部分独立从事科研能力较强的作者在网络中的重要性,比如周九常(25)等。具体的分布特征表现如下:第一大簇(C1)是以南开大学王知津(44)教授为中心的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包括陈婧(20)、严贝妮(15)、陈维军(14)、张收棉(11)等,根据师生关系与合作情况,将韩正彪和周鹏(7)也纳入到C1簇中,该团队在企业竞争情报作战室、竞争模拟、战争游戏法、企业管理创新等领域发表了系列论文。第二大簇(C2)是以上海商学院吴晓伟(48)教授为中心的科研小组,核心成员包括徐福缘(17)、李丹(14)、楼文高(10)等,该小组在产业竞争情报、人际竞争情报、竞争情报教育等方向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第三大簇(C3)是以包昌火(21)研究员和李艳(18)教授为中心的合作团队,两位学者的独著论文较多,因此弱化了节点在整体网络中的重要性,他们关注的重点是竞争情报系统、技术竞争情报、人际情报网络和竞争情报学科发展等,并积极倡导中国的情报学研究应该回归到本来面目。第四大簇(C4)是以云南科技情报研究院彭靖里(44)副总工为核心的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包括杨斯迈(15)、邓艺(12)等,他们在竞争情报系统、竞争情报方法、技术竞争情报以及竞争情报应用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学术贡献,有力地开拓了科技情报研究的边界。第五大簇(C5)是以中信所陈峰、赵筱媛(27)和郑彦宁(26)等研究员为中心的科研团队,他们在竞争情报服务、产业竞争情报以及相关领域取得了颇高的学术业绩。第六大簇(C6)是以武汉大学张玉峰(37)教授为核心的科研小组,成员还包括吴金红(13)、王翠波(12)和何超(9),学术专长是竞争情报智能采集与分析。黄晓斌(19)、刘玉照(18)、邵波(16)、盛小平和邱均平(12)、郑荣(11)、曾忠禄(10)等学者也有较为突出的学术表现。

2.3 核心机构分布

提取机构信息并导入Excel中进行统计,共获得283个机构。其中,仅产出1篇论文的机构有139个,约占总数的49.12%。参照2.2部分确定核心作者的方法,核心机构的最低产出量应为M=0.749123),共有33个机构入选。针对部分机构名称较长的现象,采用简称或惯用称谓,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信所”,“云南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云信所”,“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州航院”等。

从统计结果可知,我国竞争情报研究机构呈现以下特征:①从产出量的集中趋势来看,具有情报学博士生培养资质的老牌高校和国字号单位已成为研究力量分布的重点基地,同时,具有情报学硕士生培养资质的机构也有较好的学术表现,各个机构产出量的层次区分度较高。其中,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是仅有的两所产出量各超过100篇的高校,属于第一方阵。武汉大学、中信所、北京大学分居第三至五名,属于第二方阵(产出量介于[50,99]区间内),产出量介于[20,49]区间内的8家科研机构和高校属于第三方阵,其余的核心机构则属于第四方阵。②从核心机构的属性来看,高校共有28所,其中,重点高校(“985工程”和“211工程”)所占的比例约为53.13%,其余均为学界知名的图书情报科研机构。除云信所外,产出量位居前9名的6所高校、中国科学院和中信所(与北大联培)均为情报学博士生培养单位,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优良的实施环境,为国内竞争情报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③从地域分布来看,虽然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隶属于中央部委,但在服务地方科技情报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北京(178)、天津(149)、江苏(135)、上海(119)、湖北(118)等省(市)是核心机构密集分布的科教重镇,广东(57)、云南(41)、吉林(39)等省也为国内竞争情报研究注入了坚实的支撑力量,拓展了研究力量的空间分布格局。

图1 国内竞争情报CSSCI源刊论文作者共现聚类视图

2.4 载文期刊分布

提取期刊信息并导入Excel中进行统计,得到56个期刊,其中仅刊发1篇CSSCI源刊论文的期刊有21本,占总数的37.5%。从统计结果可知,我国竞争情报CSSCI源刊论文期刊呈现高度集中的分布特征,具体表现如下:①从数量层次上看,《情报杂志》等载文量排名前4的期刊属于第一层级,载文量约占总数的70.27%,《情报学报》独居第二层级,也有较高的论文产出,《情报资料工作》等载文量在[10,99]之间的11本期刊则属于第三层级。以上16本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杂志在知识传播和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国内竞争情报研究的不断进步做出了较大的学术贡献,是值得重点关注的核心期刊。②从出版周期来看,在18本重要期刊中,3本半月刊的载文量约占总数的18.64%,7本月刊的载文量约占总数的64.03%,8本双月刊的载文量约占总数的12.96%。因此,在载文量的贡献力度上,形成了“月刊>半月刊>双月刊”的递减态势。随着期刊转型发展的不断深入,上述态势将会呈现更加明显的“马太效应”。③从期刊特色考察,载文量≥100篇的5本学术杂志均属于“情报研究”特色鲜明的专业期刊,其中,《图书情报工作》兼具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综合特色,但由于出版周期较短,因此在数量上获得了专业定位的比较优势。结合期刊论文的主题特点分析可知,专业化和特色化的发展导向使得竞争情报研究逐渐“回归”到本来的学术领地,同时,交叉视角与跨学科的研究范式也深化了竞争情报研究的期刊分布态势。

3 热点透视

提取关键词信息并导入Excel中进行统计,共获得2 143个关键词。其中,仅出现1次的关键词有1 605个,约占总数的74.90%。参照1.2部分确定核心作者的方法,核心关键词的最低频次应为K=0.749128),符合条件的关键词共有69个。“竞争情报”(1024)是检索词,不应作为确定Kmax值的目标词。利用UCINET软件将生成的69×69共词矩阵转换成.Net格式后导入VOSviewer软件,调节参数并优化空间布局,截取核心关键词聚类标签视图如图2所示。根据词义特征和聚类属性,研究热点可以归为7大主题:

3.1 竞争情报系统

竞争情报系统(CIS,128)是除了检索词之外,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是竞争情报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所涉及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CIS的构建与运行、分析与设计、测度与评价、流程与应用等方面。研究的切入点也各有特色,不仅包括合作博弈、复杂系统、信息生态、语义挖掘与服务、文本挖掘、事件抽取、案例推理、供应链等理论方法,还包括物流企业、商业银行、企业集群等主体要素。随着数据量的TB级增长,需求主体从大数据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将其转化可利用的情报资源已经成为常态化的工作模式,以云计算、大数据为标志的新兴理念及技术为CIS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云计算环境下,CIS已经从三段式子系统构架转变为面向服务的层次式构架,具有功能和性能的可伸缩、系统的层次化以及服务方式的多样化等优势特征[4]。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既有的企业竞争格局,也对企业CIS的构建产生了较大影响,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制高点的重要途径[5]。这是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前沿方向之一。

3.2 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

知识管理(76)是除了竞争情报系统和企业(110)之外,出现频次排名第三的关键词,这充分说明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板块:一是两者关系研究,主要包括两者的共性与差异性、交叉互融关系以及这种良性关系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等。研究的路径从早期的关系辨析到中期的互动整合,再到近期的功能融合与系统集成,在内涵上表现出递进式的升华过程,关系研究的纽带是知识作为战略资源的客观性;二是知识管理在竞争情报中的应用研究(中后期),探讨最多的议题是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构建,包括数据挖掘、知识流、组织结构、共享平台、系统规范化、功能模型等切入点。从发展趋势来看,本主题未来的要点应当是深入挖掘与开发利用隐性知识资源的竞争情报价值,以此作为企业决策的情报支持。

3.3 技术竞争情报

与技术竞争情报(CTI,49)聚合在同一簇内的关键词包括专利分析(20)、技术创新(18)、技术预见(9)等,研究内容可以分为3个板块:一是CTI在不同技术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二是CTI研究方法及策略;三是交叉主题。研究的视角包括专利、开放创新、组织学习、技术转移以及知识产权等。CTI是贯穿于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过程的关键要素,也是企业价值链中的重要环节,实施有效的CTI战略能够帮助企业挖掘外部情报资源、开发情报价值,保持和提升企业持续性的技术竞争优势[6]。创新驱动CTI理论与实践研究已成为开放环境下的新业态,CTI源、CTI需求与服务等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深入,丰富和完善CTI研究的方法论体系,重视专利分析的应用价值。

3.4 反竞争情报

反竞争情报(49)研究涉及到模型、框架、系统、方法、体系建设、风险分析与预警以及能力评价等具体内容,研究的视角包括战略联盟、知识产权、知识流动与知识转移、技术创新、信息安全与情报安全等,研究的方法包括控制论、博弈论、链接分析、成本收益分析、突变级数法、专家督导、专利分析等。反竞争情报是企业或其他组织有针对性地保护自身核心信息的管理活动,“反”字包含针对、防御、还击等3层意思,并且是一个不断反复和循进的过程[7]。网络环境的变化给反竞争情报工作带来了现实的挑战,也蕴含着潜在的机遇。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反竞争情报研究中的应用与实施,反映出国内情报学者较高的技术敏感度和理论自觉,但技术化和定量化研究仍显不足,轻视了反竞争情报系统建设的实践价值,亟待从资源整合、系统优化、方法拓展等方面提高研究的创新性。

3.5 产业竞争情报

产业竞争情报(30)是近五年来兴起的研究热点,国内较早从事相关研究并持续至今的学者包括陈峰、赵筱媛、郑彦宁、张立超等,主题涉及应对反倾销指控、竞争对手识别与分析、分析框架(方法)、需求调查与分析等,研究的视角包括特定产业(如制造产业、风能产业等)、产业链、价值链、生产理论、专利分析等。产业竞争情报是介于微观的企业竞争情报与宏观的国家竞争情报之间的中观情报研究范畴,包括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建设、效果评估、风险预警以及实践活动等,在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产业发展战略方面具有重要的决策支持意义[8]。作为竞争情报的分支领域,产业竞争情报研究的发展方向将从理论范式走向服务模式,并始终围绕产业竞争能力与优势展开。

3.6 人际网络

与人际网络(15)相联系的关键词包括人际竞争情报(14)、人际情报网络(13)、社会网络(13)、社会网络分析(12)等。研究内容涉及诸多方面,早期的议题主要是人际网络理论在竞争情报中的应用研究,以及人际情报网络构建的方法、流程、案例研究,中后期议题包括人际情报的搜集、传播、模型构建、系统设计、开发与实现。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为: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理论对竞争情报的嵌入力度不够深,研究方法偏重于定性描述,定量分析方法也有待补充和完善,缺乏动态分析与预测[9]。人际情报网络研究的创新应当以结构和内容两种模式为突破口,实施面向动态网络环境的竞争情报战略方案,实现理论研究与实际需求的对接,完善人际情报网络研究的理论、工具以及方法体系。

3.7 图书馆与竞争情报服务

本主题涉及的关键词包括信息服务(17)、情报服务(14)、图书馆(13)、竞争情报工作(12)、竞争情报服务(11)等。早在21世纪初,国内学者就认为竞争情报服务是图书馆服务的新热点和新课题,也是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并就图书馆参与竞争情报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其中,主体构成不仅包括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以及商业图书馆等多类型图书馆,企业、政府、科研团队也在主体范围之内。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影响因素、平台设计、服务模式、实施策略和绩效评估等方面展开。解读相关论文可知,图书馆参与竞争情报服务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但在竞争情报专业人才培养、市场需求的调研分析、资源配置等方面略显不足,仍需下足功夫。

图2 国内竞争情报CSSCI源刊论文关键词聚类标签视图

4 结 语

通过对CSSCI源刊论文的信息计量及可视化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经过10余年的发展,国内竞争情报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力量(核心机构及其所属作者群体)、知识传播与转移平台(高影响力载文期刊)以及热点主题(次级研究领域和方向)。以人物为轴线,陈峰、吴晓伟、彭靖里、王知津、张玉峰、赵筱媛、郑彦宁、周九常、包昌火、陈婧等发文量≥20篇的10位高产作者及其所在团队是国内竞争情报研究的中坚力量,为推动竞争情报事业的本土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形成了传承有序的学术脉络。在此过程中,定位清晰的图情类专业期刊也为学术成果的开放共享与开发利用付出了努力,树立了竞争情报研究的品牌特色,积淀出竞争情报系统、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技术竞争情报、反竞争情报、产业竞争情报、人际网络以及图书馆与竞争情报服务等核心领域。回顾过去的研究态势,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竞争情报研究将更加注重定量化和技术性方法的应用,是从业者提升情报开发利用技能的实践基点,加强技术性研究的投入力度是共同的学术追求,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环境下具有针对性、具体化的案例分析和战略实施,将是创新研究的突破口。

[1]刘启元,叶鹰.文献题录信息挖掘技术方法及其软件SATI的实现——以中外图书情报学为例[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2,(1):50-58.

[2]Nees Jan van Eck,Ludo Waltman.Software Survey:VOSviewer,A Computer Program for Bibliometric Mapping[J].Scientometrics,2010,84(2):523-538.

[3]钟文娟.基于普赖斯定律与综合指数法的核心作者测评——以《图书馆建设》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2):57-60.

[4]石进.基于云计算的竞争情报系统研究[J].情报杂志,2013,32(7):28-32.

[5]基于大数据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模型构建[J].情报杂志,2013,32(3):37-43.

[6]张灿影,冯志纲,丁宁.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技术竞争情报战略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10):49-52.

[7]李映洲,欧阳霞.试论企业反竞争情报活动[J].图书与情报,2007,(2):62-66.

[8]张立超,房俊民,高士雷.产业竞争情报的内涵、意义及范畴界定[J].情报杂志,2010,29(6):152-156.

[9]吴晓伟,龙青云,刘海学.人际竞争情报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思路[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4(8):1-6.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Highlights Analysis of Domestic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Academic Ecosystem Research

Zhang Xiaohua
(Library,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Luoyang 471022,China)

In order to sum up experience,inspire innovation,and make further studies of domestic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this paper,taking Bibliographic data in CSSCI index database as a sample,selecting SATI and VOSviewer as analysis tools,analyzed the situation of domestic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research.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earch situation had diverse structural features in four dimensions of time,core authors&agencies,published journals;the hot topics concentrated in the following areas: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ystem,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competitive technical intelligence,counter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industrial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interpersonal networks,library and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ervic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academic ecosystem;core competitiveness;knowledge management;library;mapping knowledge domain

10.3969/j.issn.1008-0821.2016.01.026

G250.25

A

1008-0821(2016)01-0148-05

2015-10-15

张晓桦(1966-),女,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发表论文数篇。

猜你喜欢
情报研究情报竞争
情报
现代装饰(2022年5期)2022-10-13 08:49:18
情报
现代装饰(2022年4期)2022-08-31 01:42:30
情报
现代装饰(2022年3期)2022-07-05 05:59:04
体育信息情报研究发展趋势探析
面向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图书情报研究(卷首语)
感谢竞争
交接情报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小说月刊(2015年9期)2015-04-23 08:48:17
基于微博的竞争情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