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景华
(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于景华
(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条件下,小学语文教育也应该和教育改革相关要求相适应,对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这样才可以达到有效教学目标,让语文教师可以有效教,同时学生能够有效学习。小学语文改革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即在小学课堂上实现有效教学,不仅可以提升教师教学质量,而且对学生全面发展非常有利。对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教学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思考和建议,仅供参考。
小学语文课堂 有效教学 措施
教育改革主要内容有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为了和教育改革相关要求相符,就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传统教学中将教师当做教学主体,而学生被动听课的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呈现出来多种弊端,所以,想要对小学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就一定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对小学语文这门课来说,实现课堂有效教学,就是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是语文教师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以及水平所采取的一种关键手段。
1.教师没有充分认识课程标准。因为语文这门学科同时具有人文性以及语言工具性,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通常都会忽视其中的一方面,导致语文教学不可以全面发展。语文学科是别的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师在把握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偏差,往往忽视其所具有的综合性特点。具体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加强和课堂上学生的互动,可是实际上,很多教师对其理解出现了偏差,有的甚至流于形式,不能合理设计课堂提问,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沉寂,从而影响到有效课堂的实现。
2.教师没有准确理解具体教学内容。很多语文课文一般表达的是作者的感情,如果教师没有准确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就会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所以只有语文教师准确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以及写作意图,才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3.教师没有全面了解学生。每个学生个性都不同,特别是小学生,如果教师没有准确掌握学生状况,就会对教学效果造成影响,特别是小学生,小学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个基础阶段,应该培养学生学习基础。同时教学也没有足够关注班上所有同学,部分教师依然将自己当做教学主体,这样就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4.教师没有重视评价工作。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小学生,所以教师应该尽量鼓励班上的学生,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对其进行及时引导,并且改正错误,增加学生自信心,将学生学习热情充分激发出来。可是实际上,很多教师都忽视了评价的重要性,做出随意的评价或者没有给予学生指导意见,从而对有效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改变以前那种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当做教学主体,增加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合理设置问题等手段增加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建立活跃教学课堂,这样就会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让所有学生都愿意思考以及主动回答问题,避免课堂冷场,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2.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使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同时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这种多媒体教学,将其作为辅助工具,千万不能完全依靠多媒体教学,同时也应该结合教师自己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变得更加形象有趣,从而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导课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重视教学评价。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不但可以鼓励以及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自信心,以温和的态度教导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应该不断丰富所使用的评价语言,不可以采用单一语言对全部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评价,同时也不可以严厉批评表现差的学生,应该对其进行温和的教导。
4.增强师生互动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阅读,教师应该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全面了解学生阅读习惯,同时依据阅读课文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中设置合理的问题,以此来增加师生互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此外,还应该建立学习小组,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时候,可以组织小组进行讨论,合理分配成绩好以及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让组内成员一起探讨问题,这样优秀学生就能够带动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同时分组探讨也可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想要实现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就应该针对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教学质量造成影响的各种因素,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同时重视教学评价,增加师生互动以及同学合作,这样才可以实现有效教学。
[1]李英杰.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探寻——评《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J].语文建设,2010,(12):55-56.
[2]张冬娟.探寻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之路[J].新一代,2010,(11):138.
[3]孙让梨.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陕西教育,2012,(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