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开宇
赏析《想北平》欲说还休的深沉之恋——兼谈“原味语文”的真谛
吴开宇
当下,各种语文流派纷杂热闹,仅以笔者所在区域而言,就有“文化语文”“情意语文”“诗意语文”“智慧语文”等,有些已经开枝散叶,自成气候,打出了自己的招牌。然而,笔者一直有种疑惑,语文教学万变不离其宗,任何一种所谓的流派,都与语文学科的特质“情”与“境”,“文”与“法”脱不了干系,因此,流派的名头五花八门,其实其本质的追求依然大同小异。基于此,笔者尝试索性回归原点,研究“原味语文”,这里的“原味”有三层含义:
其一,真实,课堂是原生态的呈现,应当彰显学生朴素而粗糙的生命力;其二:感悟,课堂是原思维的升华,应当彰显学生灵性而多变的创造力;其三,多元,课堂是原色调的底板,应当彰显学生丰富而多彩的个性力。如此,在课堂上,有多种声音自由发声,最后汇聚成思想的清流。
因而,文本的挖掘,依然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很大的潜力空间,甚至留有遗憾的空白。找寻合适的突破口,来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以《想北平》为例,展现“原味语文”之“原味”。
赏析《想北平》,除了鉴赏老舍清雅自如的文字功底,更要能够敏锐地洞悉老舍复杂的内心情感。剖解其名篇,也应当不走寻常路。笔者另辟蹊径,在文本阅读中设置了三个回合的涵泳品析,试图层层递进,直击文本,来触摸作者老舍的深沉情感。
一是探究本文《想北平》为什么题目如此“直白”。一个“想”字,千思百想,心里时时刻刻的惦念;又一个“想”字,悄然揭示了作者此刻身不在北平,而心在北平,正是因为不在眼前,所以越发惦念;还是这一个“想”字,这中情感是私人的,个体的,更是独有的,不可替代的,因而带有老舍本人强烈的主观情感,浸润着一种独特的情感色彩,老舍心灵深处翻涌不息的是他记忆里魂牵梦绕的“我的北平”。如此,以一个“想”字的揣摩与挖掘,奠定了课堂上浓郁的情感基调。
二是探究什么是“说不出的爱”。什么样的爱才说不出?说不出的是什么?这样一个看似绕口令的问题,其实是对文本的双重追击,用这两个问题尝试梳理老舍内心复杂而醇厚的情感。
在课文1到3段中,老舍多次或低吟或慨叹自己对北平的爱,“说不出来”这种境界很耐人寻味。首先,是因为北平蕴涵的内容太丰富,太博大,不知从何说起,“说不出来”,是老舍唯恐自己说不完,生怕把北平给说“小”了;其次,老舍爱北平就像爱自己的母亲,那已然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然的情感宣泄,“说不出来”,那是因为根本不必说,它就在那里,深植内心;再次,老舍深爱北平,他就想把最多的赞词、最好的赞词、最高的赞词都呈献给他心中的北平,然而他自觉词穷,觉得世界上任何一个词都无法道尽其对北平的挚爱,“说不出来”,那是因为怕自己说不好,怕不小心辱没了心中的北平。正是这样一种爱,居然连这样一位公认的文学大师都“露怯”了。如果再分析细致些,学生就自然可以联想到,有一种深情,是由千言万语转化为沉默不语;领略到类似于“我的心中纵是一片汪洋,流出来的也只是一滴眼泪”的深沉,领略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思的绵延不绝。
三是比较衡量,放在感情的天平上称一称“情”的分量。
俗话说,感情要经过比较才分得出轻重,也有人说,“爱”常常是一种主观性的情感,正所谓“彼之砒霜,吾之蜜糖”。更何况,是北平那样一座底蕴极深,历史极悠,名胜极盛,风物极多,特点极鲜明的著名都城。因而在这个环节笔者设置了一串问题链:跟谁比?——比什么?——比下来的结果怎么样?——你认同这种结果吗?于是,答案就呼之欲出了。老舍将北平与其他四座世界性的历史古城来比较,是找了同一级别的重量级参照物,起点本来就高,然而几番比较,比来比去,老舍的答案都是唯一的,“北平”,“我的北平”。巴黎太闹,罗马太荒,哪比得上“我的北平”动中有静,闹中取静,布局匀调,刚刚好,恰恰好。“我的北平”,花多、草多、果多、菜多,那带着霜儿的玉李,甘甜多汁,纯乎自然,刚从枝上摘下。比起包着纸的美国橘子带着一种高高在上的疏离与隔膜,北平郊外带着田野芬芳的菜蔬与瓜果的气息,早已经倾倒了老舍,也倾倒了读者。
文中老舍带着满溢的欢喜,说“北平怡人宜居”,怡什么人?宜何人居?——平民大众!就在这样的点拨与引导中,学生自然而然触摸到了老舍对北平的深沉之恋,体会到了这种俗世家常的珍贵情感。
摒弃浮夸喧哗与过度解读,还语文课堂一个“干净”。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