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人生的精神突围
——《后赤壁赋》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2016-02-15 17:52叶秋娜
中学语文 2016年30期
关键词:赤壁赋道士突围

叶秋娜

实现人生的精神突围
——《后赤壁赋》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叶秋娜

一、教材分析

《后赤壁赋》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如何更好地鉴赏这篇课文,便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诵读法和讨论法,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又由于文章结尾借夜逢孤鹤表达的主旨比较隐晦,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的作品。文章中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所以,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目标

(一)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前几个单元文言文的学习,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并且在第一课时,已经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通过质疑、交流的手段达到文言文积累和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这节课的任务是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并尝试文言文阅读的研究性学习。

(二)目标确定

1.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2.了解苏轼的思想,理解苏轼的精神突围,学习他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深入分析文章中蕴含的哲理,理解文章结尾的寓意和苏轼的精神突围。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黄州赤壁图片”),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里提到,黄州成就了苏轼。苏轼在黄州艰苦的生活中不断地反省、自我剖析,让他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升华,让他真正地成熟了。《前后赤壁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前赤壁赋》是我们之前已经学过的,我们现在学的是他的《后赤壁赋》,而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整篇文章的文意及文言文知识点,那我们今天就试着探讨苏轼在《后赤壁赋》里的精神境界,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和精神突围。

(二)理解课文作者感情,师生研讨

师:大家通过朗读,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感知。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的感情变化。一开始是怎么样的心情?

生:乐。

师:在文章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生: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师:接着呢?

生:由乐转悲。

师: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

生:余亦悄然而悲。

师:是的,看来和《前赤壁赋》一样,也有乐也有悲啊。那为何而乐,又为何而悲呢?包括哪些因素呢?

生:1.景美;2.客佳;3.酒肴;4.贤妻。

师:那些句子具体描写景物?

生: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师:这些景物构成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生:构成了一种月白风清,静谧、朦胧、诗情画意的氛围。

师:概括得很好。那苏轼的这些朋友又是怎样的朋友呢?

生: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苏轼写道:行歌相答。因为比较合得来的朋友,才会在一起如此开心。

师:说得好。那他们是不是一开始就有酒的呢?

生:不是,是苏轼的妻子准备的。

师:在苏子正需要酒的时候,她就悄悄准备好了,你们说这样的妻子怎么样?

生:贤惠。

师:对,很贤惠啊。人生得一贤妻,夫复何求啊!苏轼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那此时此刻的苏轼是不是过得真的这么开心?

生:不是的。苏轼正在经历他人生的重大不幸,他是因为乌台诗案差点丢了性命,然后被贬谪到黄州,而且还要面对那么多的困境。

师:那同学们想一下,苏轼面对艰难的困境,却依然还有这样一种情怀:平常的一点小事都可以让他欢乐开怀。从这一点看,苏轼有着什么难能可贵的心态呢?

生:豁达、开朗、自适。

师:看来苏轼是一个典型的乐天派,这里表现了他的一个人生态度。那么又因为什么而转乐为悲了呢?

生:1.江山不可复识;2.二客不能从;3.景险、幽。

生:前后才隔了三个月,这里的景物就变得让苏轼快认不出来了,有一种时光流逝的伤感。而两个客人又没有和苏轼一起登山,于是产生了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而看到的景物多是断壁、巉岩等一些险峻奇异的景物,令苏轼触目惊心、触景伤情,于是肃然而恐、愀然而悲。

师:说得很好。曾经是少年成名的他,因为说了几句话就给贬谪到这里,并且朝廷既不提供住处,也不发工资。于是他要解决二十多口人的生计问题,而之前那么多前呼后应的朋友,现在别说接济,连一封安慰的信都没有,各种遭遇都令他特别郁闷。

《前赤壁赋》的感情是“乐——悲——乐”,那《后赤壁赋》是不是也是乐——悲——乐呢?这就要研读第三段。我们上节课说过,这部分主要写了两件事情:夜逢孤鹤和梦见道士。夜逢孤鹤,作者在《为杨道士书帖》中,描绘过这个情景,看来是确有此事的。那作者写“鹤”记“梦”是要表达出什么呢?是真有此梦还是假梦呢?

生:我觉得是真的有这个梦。鹤和这个道士都是梦里的。作者应该是很向往道家的生活,所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现实中没法实现的,就在梦里实现。

生:我觉得是假梦。作者虽有道家的思想,但此时是想着借这样的描述来表达自己追求道家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境界。

生:我觉得作者是想表达此时此刻内心的烦恼。生活的困顿和前途的迷茫,使他特别的难受,他不知道怎么来解脱内心的愁绪,最后只好用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来表达。

师:不错,有自己的想法。还能留意到苏轼的道家思想。首先我们要注意鹤的意象是什么。鹤是高贵、幽雅、仙风道骨、超凡脱俗的形象。鹤和道家诠释的境界有关系,所以苏轼应该在文章里有道家的思想成分。我们还可以借助《前赤壁赋》。苏轼在《前赤壁赋》哪些地方也有写到比较虚幻的内容?和《后赤壁赋》相比较,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生:苏轼在《前赤壁赋》写道: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师:那他有没有写明是什么鸟呢?

生:《前赤壁赋》里没有提到,但是这一篇写到了鹤,我怎么觉得苏轼在《前赤壁赋》里变成的就是一只鹤呢?

师:呵呵,貌似可以这样联想。大家再找找《后赤壁赋》里又是怎么描写遇见的道士的?

生:“梦一道士,羽衣蹁跹”,意思是道士穿着羽衣,翩翩起舞。噢,原来道士是鹤变的。

师:是的。这里感觉鹤又是道士一样。我们把《前后赤壁赋》联系起来看,这三者好像可以理解为是一体的。“我”也就是鹤,“我”也就是道士。我们在这里不禁会想起道家里哪个人也是有这样的状态?

生:我知道!庄周梦蝶。就像庄周梦蝶一样,好像是我变成了蝴蝶又好像是蝴蝶变成了我。庄周梦蝶给我们表达的就是道家的物我两忘的境界。在这里,苏轼说他是鹤,鹤又好像是道士,那他又是道士,我觉得他构建的境界,和庄子道家里的物我一体的境界很像!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太好了。苏轼就是在道家思想里,让自己逐渐回归到无的境界,一切都归于无了,那他就没有那么多痛苦,那么多烦恼了。于是他就释然了,解脱了,从而实现了精神的突围。这就是余秋雨所说的《苏东坡突围》。大家现在明白了,苏轼的突围方式就是在道里找到自己的心灵慰藉和平静。

五、课堂小结

每个人的突围方式都不一样。当我们无路可走了,我们可以到道的思想里寻求自己内心的慰藉,去实现自己的精神突围。其实苏轼一方面是个真正的儒生,他也有济世的思想;一方面内心里又有道的思想。在这《后赤壁赋》里,苏轼完成了他的精神突围。他在赤壁的游览中,用道家的思想让自己找到了心灵的平静和慰藉,完成了他一次精神上的蜕变。所以赤壁成就了苏轼。

六、拓展延伸

我们刚刚说,每个文人在面对困境的时候,采用的突围方式都不一样。那我们延伸开去,看看其他文人在面对困境时,有哪些精神突围的方式呢?由此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生:例如屈原,当他理想等不到实现,楚国被灭,毅然投身汨罗江,这是用死来实现自己的精神突围,用死来警醒世人。

生:又比如文天祥,他也是用死来标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实现精神的突围。

生:例如司马迁,当他陷入困境时,他不是选择死,而是选择生,用生来实现他的《史记》创作,我认为这也是一种精神突围。

生:我要讲的是史铁生。他也是在面对困境的时候,最后选择了勇敢的生活下去,然后用写作的方式来实现他的精神突围。

生:我要说的是陶渊明,当他面对困境的时候,他是选择桃源生活,隐居于田园之间,采菊东篱下,过着不与世人相往来的生活,我觉得这也是他的精神突围的方式。

师:非常好。我们同学们能拓展开去,联想到很多其他的文人。其实中国许多灿烂的文学和文化,都是在苦难和困境中造就的。所以说,悲愤出诗人。这些文人的精神突围,造就了文学的灿烂。

师:那么对我们自己来说,当我们面对困境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突围呢?

七、布置作业

大家把自己面对困境时如何突围的想法写成一篇500字的小文章。

★作者单位:广东汕尾市海丰县彭湃中学。

猜你喜欢
赤壁赋道士突围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赤壁赋
A New Way of Dao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苏东坡突围
王婆酿酒
堵车“突围”记
《道士下山》
苏东坡《前赤壁赋》
“稀有气体”刘成城的少年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