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有家
(甘肃省宁县焦村学区)
校园网络文化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丁有家
(甘肃省宁县焦村学区)
目前,校园网络文化已经大行其道,在带来多彩多资的信息之时,也对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功能的弱化和美化的退化这两个方面。在网络文化渗透校园的背景下,中学语文如何承担起人文传承和母语教育的责任,回归中学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校园网络文化 中学语文 改革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电子产品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形形色色的网络文化已经广泛渗透到中学校园,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不可否认,网络文化的出现给中学生提供了认知社会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近距离观察社会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中学生由于自身阅历和分析力的限制,对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缺少足够的判断力和免疫力而随波逐流,而这一现象在文化知识相对较低的学生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此一来,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摆在了中学语文教师面前:本应在校园文化构建中起着文化传承、道德熏陶、品格浸润之功的语文课程,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中,以其中学语文的教化和美化功能引导中学生在网络文化迷阵中找到正确出路,这不仅是对教师教德的考量,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考量。
(一)语文教化功能的弱化
一直以来,语文都承担着道德熏陶、美学教育、人格塑造的功能,是文化传承和教育功能自然结合的典范。无论是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还是《紫藤萝瀑布》的清雅、《童趣》的灵动,无不是通过传统语文教育而使学生得到收获的。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多元价值在网络文化的助力下所形成的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冲击,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诸多的挑战。网络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使其在传播的同时,也会给一些披着文化外衣的伪文化、浮躁文化甚至是邪恶文化以登堂入室的机会。尤其是那些打着“改革”“创新”“探索”华丽旗号的非主流思想,以其似是而非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搅乱着未经世事的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令有些中学生在泥沙俱下的网络文化裹挟下陷入思想混乱的泥淖而不知,却对正规的语文教育中那些弘扬主旋律的教学内容不以为然,甚至是哂笑、嘲弄。但问题在于,倘若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被搁置在角落,作为对当代网络文化懵懵懂懂的中学生,尤其是那些自身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而对网络文化却又十分热衷的中学生来说,又如何能学习到网络文化的精髓?
(二)语文美化功能的退化
语文的美,在于它结构的完整、语句的流畅、修饰的恰到好处、文字的细腻优雅以及汉语言历经几千年文化沉淀,所形成的厚重、隽永的意韵万千。而网络文化作为快餐式的社会文化,当那些贯穿于网络文化语言在校园流行时,势必与传统的语文语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反差。
首先,网络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表述社会文化的语言具有通俗和生活化的特征,这样才能保证所要表达的内容直接、所倾诉的情感直白。
其次,微信、微博等网络文化属于典型的即时性文字,常常只用短、浅的百十来字,来作具体的事态描述或者是情绪起伏的表述,具有概括、简短、表面并且跳跃性思维的特征。
第三,网络语言作为新新人类的专宠,生动、形象、贴近生活,这是它的长处。但是,网络语言在流行过程中,却也存在着任意改变文字规则,随意缩写、简化、谐音表达,显得浮华、随意和粗痞的现象。例如,“酱紫”(这样子)、“灰常”(非常)、你造吗(你知道吗)、你这淫(你这人)等语句,已经成为网络语句常态化,这样的语句,被青年人,特别是中学生视为网络交流中营造诙谐、轻快、幽默的语句氛围的时髦用语而受到追捧。
第四,网络文化往往以吸引人的关注为出发点,因此不仅造成语不惊人死不休式的标题党横行,并且为了便于快捷传播的方便,许多网络文章都是匆匆间随性写成随即发出,因无暇仔细推敲而常常造成语言组织混乱,思维跳跃、层次不清且无逻辑可言。
长期大量地接触上述这些网络文化,会造成学生的阅读呈表面化、碎片化和急功近利式的浅薄化,并且一旦习惯养成,遇到语文课教师讲授严谨、规正、周密的语词结构时,他们就会因感到不耐烦而缺乏认真掌握的态度;讲授优美、深邃、含蓄的经典范文时,也会因感到太深奥,而缺乏深入探究的精神。在这种学习风气的主导下,长此以往,会造成中学语文教学陷入两难境地:如果坚守语文教育的宗旨而继续规范化教学,寻找与学生兴趣有效衔接的作用点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如果放弃对传统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执着,就又会导致语文教学失去人文教育这一教育根本。而这两方面的难题,也正是当下不少中学语文教师多方思索,寻找答案的问题之一。
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无论是按照目前应试教育的要求,还是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文化基础,中学语文教学都应该旗帜鲜明地继续承担语文教学应有的教化功能和语文课程所特有的美化功能,但是,要立足实际,在网络文化席卷校园文化的背景下,从理念和方法入手进行中学语文教学的全面改革,具体来说,大至从以下二个方面入手:
(一)主动地介入到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之中
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对于中学语文来说,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对校园网络文化的敬而远之,而是要因势利导,运用语文所具有的丰富文化表述功能、多样化题材特点,以及文化传承与教化功能自然结合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主动参与到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之中。例如,创建语文教学平台,选择范围以既定教材为主,组建包括电子教案、多媒体题库、课程点评等在内的教学资源集成,以网络授课的方式,对教材内容分门别类地创设教学情境,将人、事、景、物通过图片、视频、声效、影像等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所创办的语文网络教学文化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甄别良莠,传承文化,以健康向上的语文文化抵制不良网络文化对学生的侵蚀。
(二)坚持回归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本质
强调中学教育与社会接轨、突出学生特色,这一指导方针是正确的,但如果所有的事情都一概而论,就容易走向误区。语文的首要功能是“树人”,它所传播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要求把坚持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本质,紧紧扣住汉语言所具有含而不露的独特文化特征融入授课全过程。语文集阅读、写作、思考为一体的美化功能、集社会性、工具性、引导性为一身的教化功能,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所在,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的教学主旨。但是,在坚持教育主旨的同时,中学语文教学又必须适应的时代的发展,积极构建与不同时期学生不同特征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改革与学生不相适宜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赋予中学语文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例如,教学中要大胆的革除旧弊,实施新法,像目前正在实施中的翻转课堂就是一种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等方面已经产生了积极的效果,需要进一步的总结提高。
总而言之,在网络文化大面积渗透校园文化的大背景下,中学语文必须要秉承人文传承和母语教育的责任,因势利导地赋予校园网络积极向上的文化建设。
[1]李艳柳.网络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探讨[J].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2012,(01).
[2]唐金顶.大众文化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J].快乐阅读,2012,(19).
[3]蔡佳乐.网络环境下中学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J].语文学刊,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