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启军
大学生职业沟通训练中的自信心培养探析
缪启军
摘要:职业沟通训练与大学生自信心培养关系密切,自信心是良好沟通能力的基本前提,是沟通能力训练的重要内容,沟通能力提升也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职业沟通训练与自信心融合培养的实施可从整体设计、内容选取、教学组织、氛围营造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职业沟通训练;沟通能力;自信心;大学生
爱默生说过:“自信是取得成功的第一秘诀”。作为人格品质的重要内容,自信心对于健康生活及职业发展意义重大,虽然自信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但一个缺乏自信的人生是灰色的人生。自信是当代大学生顺利适应社会、把握机遇、获得职业生涯成功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自信心必然能够促进大学生更好的认知社会、把握机遇并获得成功。步入21世纪,世界职业教育正由于专业、岗位教育向职业生涯教育转变,职业核心能力教育提升到首要位置,沟通能力在学生职业生涯中的重要地位正日益显现,许多高校顺应时代发展加强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如果能够将自信心培养融入沟通能力训练中,将会更好的提升学生沟通水平,为学生职业生涯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于自信心的内涵,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刘敏岚(2002)认为,自信心是指个体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精力的一种主观倾向。[1]马晓春(2003)认为,自信心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一种意识。[2]安玲、刘文(2010)认为,自信看作是一个多维整合的系统,包含自我认知与评价、情感体验等成分,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3]综上,虽然不同学者对自信心的定义侧重点不同,但多数认为,自信是对自我的一种心理暗示与肯定,且这种暗示与肯定是建立在一定信息和实力基础上,能够促进人们更好的实现未来目标。
犹如企业视觉识别系统一样,自信心同样存在理念、形象、行为三个部分。自信心,首先表现为一种理念,人个良好自信心的大学生应该从内心对自己、对学校、对社会等有较高的认可度,相信自己的现有能力和未来潜力;其次,自信心自然的表现为一种外在形象,大学生是否自信,通常会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来,如强壮自信或缺乏自信的说话没有底气、过于自信的说话往往太过而不切实际,一个过于强装自信的人,其实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自信心不仅表现于外在形象,更能够从行动中体现出来,一个充满自信的人能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找方法,一个缺乏自信的人遇到一点麻烦就会主要为自己找理由。因此,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己过去、现在、未来的确信程度,是自信理念、自信形象、自信行为三者的有机统一。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学生自信心强弱受内在与外在多种因素影响,自信心与个人生活环境和教育有着重要的关系。[4]中小学生阶段是自信心形成的主动阶段,这一阶段求知欲增强、对社会和未来充满好奇,人格品质逐渐形成但尚未稳定;进入大学后,生活空间得到扩充、社会接触面加大,人格品质进一步形成并日趋稳定,步入自信心形成的成熟阶段。在大学生人格品质日趋成熟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够营造良好的氛围,合理引导其发展方向,将对大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发挥关键作用。关于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许多研究和实践工作人员广泛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许多高校设立心理咨询工作室,组织在校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的互动,促使大家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方式,有效训练、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团体辅导,对于批量提升大学生自信心有一定的帮助,但对于一些特殊学生或普通学生的深层次问题无能为力,因此,在对绝大部分学生使用团体辅导方法的同时,在指导教学、工作条件许可的情形下,对于特殊学生、特殊问题可以尝试开展个别指导。实践工作中团体辅导为主、个别指导为补充;团体辅导为先导、个别指导为跟进;团体辅导为全面提升、个别指导为因材施教。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就业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毕业即失业、隐性失业成为新的问题,传统理念认为,学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的“一对一”的专业就业观念与就业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呼唤更多的大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步入创业大潮,实现人生理想。与之相适应,大学教育不应仅仅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通过大学要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沟通、学会管理、学会创新创业,具备较好的职业升迁和职业岗位迁移能力,成为当代大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方法能力中的重要内容,职业沟通能力可利于学生更好地处理好人际关系、组织关系,完成客户的开拓与维护,利于学生管理能力的提升,也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沟通能力与自信心存在紧密的联系。
(一)自信心是良好沟通能力的基本前提
沟通是当事人为了达成一定的协议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真实的意图的过程。沟通结果并不完全取决于内容,成功的沟通需要良好的氛围、恰当的内容、平和的心态。沟通的核心是心态,自信是良好心态的重要要素。[5]充满自信的人,会从容不迫的表述自己的意见;缺乏自信的人,即便表达同样的内容却没有感染力,沟通效果低下。自信是职业沟通的基础,良好的自信心,利于职业沟通训练项目的完成和职业沟通能力的提升,更利于沟通协议的达成。
(二)自信心是沟通能力训练的重要内容
沟通能力训练,包括自我沟通、人际沟通、组织沟通、商务沟通等单元,自我沟通能力是其它沟通能力的基础。一个人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正确认识社会;只有做好自我认知,才能顺利接纳他人的意见与建议;只有具备较强的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才能做到在职业沟通中游刃有余。自我沟通训练,包括自我认知、阳光心态的培养及自我沟通管理等,通过自我沟通训练,可以让大学生认识到“我眼中的自我”与“他人心目中的自我”的差异,客观认识“现实中的自我”,找出差异内容及原因,引导学生参照“理想中的自我”制定目标,落实行为,努力塑造健康、阳光、自信的自己。
(三)沟通能力提升,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
有学者认为,自信心分为内在自信与外在自信,内在自信属于自我沟通范畴,外在自信属于对外沟通范畴,阳光的心态、良好沟通方式与技巧应用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都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提升。沟通心态调整,有助于自信理念的养成;沟通方式与技巧的应用,有助于自信形象的塑造;综合沟通能力的提升,有助于自信行为的实践。一个人随着沟通能力与沟通业绩的提升,自信心必然会同步提升;良好的自信心形成后,又会促进沟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一般高校心理辅导工作室人手有限、精力有限,且部分学生对专题的团体辅导有抵触情绪。与心理辅导工作室开展的团体辅导相比较,以职业沟通训练为载体,全面渗透自信心的培养,将自信心培养融合到职业沟通训练中具有更强的操作性与普及性。需要指出,沟通作为一项能力训练课程,看似只是一些单纯的技巧,虽然沟通与自信心联系关系密切,但如不做系统设计,沟通训练效果会不太理想、对提升学生自信心影响甚微。
(一)高处着眼,基于职业生涯发展,注重训练顶层设计
大学教育要以人为本,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并合理尊重其个性选择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沟通训练同样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要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为指导理念,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适应的沟通能力为目标,通过职业沟通训练树立正确的沟通观念,形成自信、双赢的沟通心态,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并能够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灵活运用。职业沟通训练要做到知行合一,做到训练理念、训练内容、训练方式、训练效果的高度统一,学生通过训练后能够学以致用,并在日后学习中不断提升。职业沟通课程的整体设计,要综合考虑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在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基础上,考虑行业、职业特点,设置不同的情境训练内容,将职业沟通训练建设成学生终身受益,并能够活学活用的课程。
(二)内容为王,合理选取有机组合,自然融合自信训练
沟通训练中要特别注重自我沟通及人际沟通的训练,这是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立身处世的基本,也是学生日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基础。自我沟通训练与人际沟通通训,也是学生自信心训练的重要内容,沟通训练中合理选取并设计训练内容,就能够将沟通训练与自信心培养融合在一体,在培养学生沟通技能中提升学生自信。一些学生性格内向并缺乏自信,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极为害羞、甚至自我封闭,在沟通中可设置“欣赏与赞美训练”,让同学分组寻找队友的优点,通过一定方式真诚的表达出来,学生在学会欣赏、学会赞美中提升自己的欣赏、赞美能力;队友在对方的赞美中重新审视自己、赢得自信,增强沟通的主动性。不少同学听不得批评,受批评后深感自尊心大受打击,在“批评能力”训练中,可让学生互换角色,体验批评与被批评的不同感觉,通过案例等开拓学生的视野,树立正确的批评与被批评心态,明白批评是出于工作需要,就不会因为批评影响自信及人际关系。
(三)方法适当,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式,全程互动组织训练
学生的自信心是与成功的体验正相关,沟通能力的提升与沟通实践正相关,因此,沟通训练中要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式,互动组织沟通训练。训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导演”组织训练实施,学生作为“主演”分组完成各项训练任务,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体验中提高。教学设计中要增加若干得分点,学生训练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引导,帮助其出谋划策,鼓励其正面困难,让学生在不断的创造性任务完成中体验成功、增强自信。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统一,实现自信程度与沟通能力的同步增强。
(四)激发主动,内因与外因相结合,自信培养常态化
自信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学生生活圈的扩大,新的挑战层出不穷,需要不断的自我实践与自我肯定,才能形成稳定的自信心。沟通能力的提升也不是一劳永逸,沟通训练也只是开启了心灵的一扇窗户,需要在专业学习和实践中持续锻炼。集中沟通训练,更多的是给学生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播撒下希望的种子,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耕耘,才会开放出鲜艳的花朵。个人领悟与实践对于自信心和沟通能力的提升极为关键,高校要营造学生自信培养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正确的成功观念,脚踏实地、主动沟通,加强领悟与实践,在自信中成长、在成长中变得更加自信。
职业沟通训练的意义,不仅在于学生通过训练掌握一些基础的技巧及训练表现中的自信表现,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对于社会、自我认知的理性提升,由小我到大我、由过于自我到团队的融合,对自己、社会、未来有更深入的认识,行动有更客观、更理性,具备主动适应、积极调整的能力,开启自信阳光的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刘敏岚.论自信心的发展及影响因素[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1):64-68.
[2]马晓春.论自信心的时代意义及其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76-78.
[3]安玲,刘文.自信心研究新进展:结构、方法及展望[J].社会心理科学,2010(11):19-23.
[4]陈培霞.学生自信心培养方法及途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11):217-218.
[5]杨燕萍.“自信是沟通的基础”教学设计[J].职业,2011 (11):37-37.
[责任编辑秦涛]
基金项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立项课题“职业核心能力与学生素养提升实证研究”(项目编号:CVCC14A07)
作者简介:缪启军,男,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高等职业教育。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17-004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