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沟通能力调查研究

2016-11-12 14:43邢乐
文理导航 2016年30期
关键词:沟通能力人才培养教育

邢乐

【摘 要】沟通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高校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本文以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经贸类专业为例,通过比较系统的学生沟通能力调查,继而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寻找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沟通能力提升的举措。

【关键词】教育;沟通能力;人才培养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产生了语言,人们有了相互交往的需要,于是也就有了沟通活动。著名人际沟通关系专家卡耐基说:“一个职业人士成功因素75%靠沟通,25%靠天才和能力”。沟通能力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必备的生存能力,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特定人群,要在毕业以后,寻找适当工作岗位,以求更好的发挥专业特长,实现人生价值,不断提高沟通能力已经成为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选择。

一、调查初衷及设计

笔者2015年底向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研究会申报了《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沟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探索与实践》的课题,在课题开展过程中,以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为例,选取该学院经贸类专业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形式)。

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是一所行业所属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自全国多个省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经贸类专业全部集中于该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具体研究对象为国际经济贸易系所有学生,即2013级、2014级、2015级学生。在调查中共发放《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调查问卷》400份(占学院经贸类学生的40%),回收问卷并对问卷进行回答完整性与真实性检查,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386份,有效率为96.5%。这次调查问卷,是利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由辅导员配合完成,当场填写问卷当场上交,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从而能够更真实的分析高职学生的沟通能力现状。

调查时,根据学生人际沟通理论构想的主要方面,从沟通技能、沟通认知、沟通倾向三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沟通技能中有语言表达、非语言表达;沟通倾向中有沟通焦虑、沟通动机、沟通自信、沟通信任。调查问卷从“完全符合”、“比较符合”、“基本符合”、“不太符合”、“完全不符合”五个层次。

二、调查发现的问题及分析

(一)沟通技能中言语表达上的普通话问题

调查中认为普通话水平影响与人交流的(基本符合以上)占到了有效问卷的78%;我国认为带有方言的普通话,理解会增加难度的(基本符合以上)占到了有效问卷的83%;认为普通话水平不好,不敢与人交流的(基本符合以上)也占到了有效问卷的55%。我国中西部地区或者贫困地区,主要是农村,学生的学习受到方言的限制和影响,再加之这些地区孩子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他们使用语言文字的随意性较强,久而久之孩子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孩子虽然也接受正规教育,但方言浓重,土话较多,不规范使用语言的现象比较突出。

(二)沟通认知中的主体沟通意识问题

1.教师与教辅人员缺乏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意识

调查中认为与教师沟通中畏惧权威的问卷,基本符合以上占到了有效问卷的76%。其实,这还不仅仅是学生这样(把老师作为权威者)认为。教师在自觉不自觉中,扮演着传统意义上的“权威者”角色,真正意义上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沟通”的教师并不多见。在教师的思维中不考虑或甚少考虑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认为教师的主要责任是传授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教辅人员认为他们的责任是为学生成长成才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关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人际沟通状况就很少进入他们关注的视野。

2.师生之间存在交流过少的“信息沟”

调查中认为课后师生沟通少的学生,基本符合占到了有效问卷(学生)的81%。师生主要的沟通还限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绝大部分时间,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偏少,课后,师生之间的交往更少,只有极少的学生会与教师进行思想、情感和心理方面的交流。师生之间存在交流过少的“信息沟”。

3.学生对沟通能力发展重视不够,主体沟通意识不强

在调查问卷中得知,绝大多数学生(90%以上)认为在求学期间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最重要,注重诸如英语、计算机等级、教师资格等各种证件的获取,有轻视或没有意识到沟通能力发展需求的趋势。其实,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很多人都会遇到因沟通引发的问题,如自我沟通引发的心理障碍,因人际沟通不良引发的人际冲突,因群体沟通引发的公共场合焦虑,当他们面临此问题时,却未曾想过通过有效的沟通渠道来化解、协调好关系。也就是说,他们并未形成沟通的主体意识。

(三)农村与城镇的地域造成的沟通焦虑差异

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在沟通倾向的焦虑维度上存在显著性的地区差异。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公共场合发言、与教师谈话、与领导谈话,与他人沟通时,比来自城镇的学生焦虑程度高。

1.经济原因,即贫困使农村学生人际沟通心理压力增大

由于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娱乐方式的机械化,使得传统的沟通交流方式渐渐被物化的沟通方式所替代。物化的沟通方式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离不开物质设备、经济条件的支撑。在物化的沟通方式面前,农村学生不仅在物质上而且在时间上(他们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去打工以解决经济上的困境)负担不起这样的沟通与交流。

2.农村学生因自尊、平等的考虑,会自觉或不自觉中在日常活动中远离交际沟通活动

来自农村的学生因为自卑,强烈的自尊或者其他原因,很难与来自城镇的同学打成一片,或成为知心朋友。同时,一个来自城镇比较富裕的学生也难以理解和体谅来自农村较为贫困学生的处境。他们之间的差距不仅是经济上的,还在人生经历、思想情趣、兴趣爱好上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就像一道鸿沟,把彼此隔在沟的两岸。农村学生渴望与城镇学生交往,但是又觉得自己诸多方面不如他们,缺乏自信,在沟通中会产生严重的焦虑心理,担心自己表现不好,招来他人轻视,故而远离交际沟通活动。

(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上在沟通动机上的显著差异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际沟通能力比较中,在沟通动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独生子女的沟通内在驱动力小一些,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希望别人理解自己,却很少通过换位思考来理解别人,促使人际关系的和谐,人际冲突的缓解。

独生子女在生活中受父母与长辈的(过多)宠爱,养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和自私自利的品性,这种经历的好处是,与上代人比起来,他们从小就培养起极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喜欢张扬个性,富有创新意识,没有任何思想的羁绊。然而,这种人生经历导致了他们缺乏同辈、长辈之间的互相容忍、谦让、合作品质,很少考虑别人,没有强烈的沟通动机,这会阻碍他们主动沟通的意识的形成和沟通技能的提高。

(五)沟通倾向中沟通信任层面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差异

对于不同文化,在沟通中感到不适,基本符合以上占到了有效问卷的45%;因为对特定习俗、风俗不了解,而发表不恰当观点,基本符合以上占到了有效问卷的65%;平时很关注地域文化的学生仅占15%。学生群体在文化背景上呈现出复杂多样性,每个学生在成长中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环境,交往中所接触到的人都依照同一地域的文化规则行事。而不同的地域、家庭背景和思维模式的人群,因文化信息不对称,容易出现隔阂,无法有效沟通。当某一个人进入与自己地域文化背景相异的群体中时,常常会感到紧张和迷失,经受不了文化的冲击,往往使人感到烦躁、敌意、失落、无助、自卑感、畏惧等,甚至造成失眠症、抑郁症等疾病。

三、提升学生沟通能力的举措

(一)将沟通教育逐步作为基础教育纳入学生素质培养体系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未将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列入正式的教学计划,只有少数专业开设了沟通课程,多数都是每学期组织几场专题讲座,或者开设一些不经考核的选修课,绝大多数的学生无法获得系统的沟通教育与训练。高职院校可以尝试,逐步将沟通课程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来对待,不仅要对沟通的基本理论做出教学安排,而且要通过让学生加强普通话等沟通项目的训练和考核,来提升沟通能力。

(二)将沟通教育纳入教师、教辅人员培训体系

由于教师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意识不强,师生之间的沟通过少,学生与教师交流中,也会存在一些沟通障碍,教师在教育学生没有发挥应有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应强调沟通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立基于沟通的发展性评价观,建立一种协商对话、多方参与的机制,而非一方控制另一方。

(三)进行课程改革,搭建体验式沟通平台

遵循“实用、够用、能用”的原则,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结合企业用人要求和学校培养目标,来整合教学内容,依据学生从求学到就业这一流程设计学习情境,去掉不实用内容或重复性内容。在教育教学中,积极为个体通过亲身参与某项活动获得初步体验提供更多的舞台,然后在教师或者其他培训人员的指导下,让个体与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并提升认识,这种“先行后知”的模式更注重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体验式沟通促使学生更为融洽与群体合作,促使大家走出习以为常的思维习惯,有效克服沟通中的心理障碍和惰性。

(四)着力培养学生沟通主体意识,提升团队意识

很多的学生对于沟通能力对今后发展的重要性,根本没有意识到或者说没有充分意识到。这时候,需要学校站出来,加大学生沟通教育力度,让他们在主观上重视沟通,并努力付诸实践。让学生始终要有一种“我是主体”的自觉坚守,形成主动沟通的思维习惯,改变既有的行为模式,实现主动沟通、自觉沟通,倾听他人,换位思考,使个人的主体意识彻底得到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尤其是独生子女群体,淡化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鼓励大家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寻找知心朋友,向同学、老师敞开心扉,倾诉心声,表达情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倡导多元文化,改善沟通氛围

在人际沟通交往中,不同文化均可以彰显特有的魅力。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说,更应该有兼容并包的心态,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学习、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从语言习惯到服饰穿着,从节日礼仪到文化传统,都要踏踏实实的去研究,去探讨,才能为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游刃有余的沟通提供可能。

改善沟通氛围,主要针对农村学生,学校要额外关注他们的沟通问题,要引导他们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适,避免其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尤其是学校的学生工作者,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和沟通情境,建设团结互助的集体,创设良好的沟通空间。

高职院校学生沟通能力的提高,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乃至社会层面一起努力,在积极探索提出提高学生沟通能力策略的基础上,改革学校教育模式,健全沟通教育机制,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主体沟通意识,促使他们人际沟通能力的逐步提高,从而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为实现学生自身价值提供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彩玲,李娟,师文杰.高校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研究,载《企业导报》,2016年第2期

[2]陶江娇.校企合作环境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载《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12月,第14卷第4期

[3]龚金彦.谈高职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载《教育教学论坛》,2015(29)

[4]宋卫泽.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表达与沟通课程改革模式初探,载《课程教学研究》上旬刊,2015年7月

[5]张杰,高子童.高校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载《科技视界》,2014(16)

[6]刘学峰.美国高校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及启示,载《当代教育科学》,2014年第19期

[7]李庆鑫.高校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之我见,载《才智》,2013年34期

[8]韩永辉,左巍.高校学生跨地域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载《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第2期

猜你喜欢
沟通能力人才培养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沟通与语言能力的培养
论大学生情绪智力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课堂中如何培养学困生沟通能力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岗位群关照下的空乘专业沟通能力的培养途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