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价值与构成要素

2016-02-15 18:44:02刘晓明王丽荣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6年8期
关键词:人格素质心理健康

刘晓明,王丽荣

(1.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2.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这似乎是一个不言自明、无须探讨的问题了。因为自从2012年起,教育部陆续出台了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分别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三大领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明确了方向。但如何能够有效落实教师专业标准,如何看待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在教师发展中的作用?这依然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探究的教育难题。毋庸置疑,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领域,一直非常关注教师的专业化问题,而专业化的重点在于如何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即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增强教师的教育影响力。

然而,对于教师这一职业而言,什么才是教师发展与教师教育影响力的核心要素呢?是教师自身所持有的学科知识、教学技能,还是外在于教师的教育理论、社会规范?这些要素似乎重要又似乎不重要,说其重要,是因为这些要素体现着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说其不重要,是因为这些要素忽略了教育的人文性价值。

一、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教育价值

当问起这样一些问题:“在你的中小学时代,你最喜欢的老师是谁?你最钦佩的老师是谁?让你的人生与众不同的老师是谁?”……“当你头脑中浮现出某位老师的形象时,令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是他(她)的教学水平、知识素养,还是给予你的学科知识、行为规范?”……我们的访谈结果表明,让学生记忆一生的教师,对学生影响最深刻的,既不是这些教师的渊博学识和精湛的教学技能,也不是他们所传递的知识,排在前几位的是:教师对自己的关心、教师的公正对待、教师对自己的看重、教师表现出的耐心、教师与自己的心理沟通、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倾听。由此可见,相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教师自身的人格、态度等心理健康素质,则具有更为长久的教育影响力。

(一)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素质,让教师教育体现人文关怀特征

反观目前我国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领域,其重点依然是外在于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技能、教育理念及道德规范等,缺乏对教师内在个人发展的关注,使得“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没有在教师的身上得到有效的展现,对教师自身的人文关怀成为今天教师教育的一个盲区,对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缺乏应有的关注。

目前,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素质不仅影响着教师个人的生活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建构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模型,建立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培养体系,客观考察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状况,有助于完善我国教师教育的现状,改变因心理成长缺失所带来的不平衡,建构融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于一体的教师教育的新模式,这也是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国教师教育的新视点。

(二)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素质,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学校教育发展的现实难题,成为阻碍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因素。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客观认识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保证教师心理的健康成长,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困境;同时,在教育回归生命化与个性化的今天,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教师的一种必备素质,因为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而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有助于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事实表明,目前中小学校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与现象都与教师素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教师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而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直接体现,确定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职业心理健康标准是保证教师心理素质完善的重要指标,也是保证教师整体素质发展和人才培养素质效果的需要。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是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这一职业应当是用人格来影响人格、用心灵来充盈心灵、用生命来化育生命的事业,教师自身的个人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三)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是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保证

西方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后,开始进行旨在提高教师素质的各种评价研究,就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而言,主要关注的就是教师质量标准问题,其中教师心理健康标准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以明确“具备什么样心理健康素质的教师,才能算是合格教师或专家型教师?”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探讨采用何种措施、手段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一系列研究发现,心理健康素质与主观幸福感[1]、工作满意度[2]等均显著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升心理健康素质能够有效改善教师的幸福感和工作满意度,也为提高教师工作效能提出了相应途径。

对于教师心理健康标准问题的研究,我国学者都是从一般心理健康素质的角度切入,此类研究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即缺乏对教师职业特征的深入把握,使得其结果不能被很好地运用于实践之中。另外,教师质量问题本身也是一个人力资源问题,如果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来看,教师心理健康标准问题,也是教师岗位胜任特征问题,寻找评价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标准,可以为教师教育、培训和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指导,也可以为教师聘用、奖惩等提供客观依据。通过建构起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与测评体系,可直接为教师的选拔和评价提供客观依据,能够帮助教师改善心理健康现状,提升自身的一般心理健康素质,也能够帮助教师从心理发展的视角,提升自身的专业心理健康素质,以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构成要素

心理健康素质是一个具有本土意义的概念,沈德立教授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就是:“个体在遗传基础上在环境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内在的、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并进而影响人体的心理健康和适应水平。”[3]梁宝勇教授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成分,心理素质大体上可以分成认知能力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两大部分。认知能力素质通常以智力为标志,而心理健康素质则由人格特质组成。”[4]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健康素质是个体自身的一种内在的、稳定心理品质,而对于教师而言,心理健康素质可以看作是其整体素质的核心要素,是在教师自身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持续、积极、良好的心理机能状态。

2012年12月,我们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研究”,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立足于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发展的现实,运用访谈研究的方法,收集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表现及关键行为事件,经过内容分析后,提出了我国教师心理素质的构成要素及主要内容[5],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可以划分为“一般心理健康素质”和“专业心理健康素质”两大部分:前者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与人格等四大维度;后者包括以学论教、正向引导、心理沟通与问题应对等四大维度。

(一)一般心理健康素质

1.认知维度。表现为教师能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的优点予以尊重和赏识;能够发现学生身上的不足之处,对学生的缺点能够在宽容理解的基础上予以矫正;能够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看作是一个持久努力的过程,有意识地加以积累与提高。教师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随时观察学生的心理表现,及时发现学生的内心变化,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目标,能够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创造性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情绪维度。表现为教师能够掌控自身的情绪状态,时常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将生活中的负面情绪迁移到教学过程中和学生身上,能够冷静、理智地处理教学中的突发情况,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到家庭生活中,影响家人的生活,能够学会自我心理维护、调试各种不良情绪。遇到困难时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保持镇静,能忍耐挫折和困难的考验。以爱、满意、愉快等积极的内心体验对待教育事业,能够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肩负的责任,表现出饱满的工作热忱;热爱学生,不强制学生接受自己的要求,不讽刺体罚、辱骂训斥学生,善于体察学生需要,能理解学生的痛苦与快乐,给学生以积极的期待,满腔热情地希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3.人格维度。表现为教师能够保有相对成熟的自我意识、相对稳定的自我概念和相对客观的自我评价。能够关心自身的人格发展,注意自己人格方面的优缺点,能够独立评价自己的人格品质;较为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分析自己,自我评价能力全面、主动、深刻。教师在其人格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会产生各种心理矛盾与心理冲突,如果冲突解决不当,将会严重影响自身人格的健康发展,形成不良人格。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依靠自我调适来促进自身人格的健康成长,努力对自己做出客观评价,切忌对自己过分苛求,把自己的发展目标确定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使自己的心理机能经常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下。

4.行为维度。表现为教师能够主动调控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既爱岗也爱家,不仅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对学生认真负责,对家庭成员也能予以积极关注,注重在工作和家庭中寻求平衡。教师应当对自己的工作目的有正确、深刻的认识,明确自己工作的社会意义,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总能对工作充满信心。善于控制自己的行动和自己的情感,即使在工作和生活中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也会借助自制力来控制自己的言行,既保持和蔼、严肃的态度,又以中肯的语言提出要求,学生就会为教师的平静态度所感染,为教师的耐心教育所激励,从而心悦诚服地予以接受,锻炼和升华自身的行为品质。

(二)专业心理健康素质

1.“以学论教”维度。表现为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能够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要注意设置个性化的教学目标,虽然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在心理发展上有相似之处,但每个个体又存在着个别差异,教师不应要求所有学生都达到相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认识到“只有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不固守于某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之下,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学习过程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自身潜能的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不仅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不仅重视教材知识结构的钻研,更要重视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建构;不仅重视学生学什么,更要重视学生怎样学;不仅重视当下学习成绩的好坏,更要重视学生的长远发展。

2.“正向引导”维度。表现为教师应树立起“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引导出来的”这一教育理念,因为学生天生就具有“求知”的“潜能”和“求善”的“善端”,教师的职责就是将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潜能激发出来,将学生生命的火花点燃起来。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在引导学生时,应注重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调动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意识,意味着教育不是传递知识的过程,传递知识只是教育的手段和载体,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引导学生学会做人,通过引导激发起学生的潜在力量,通过引导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正向引导,就是不以讽刺、嘲笑等不当的教育方式管理学生,多给予学生一些关心和鼓励,避免因不当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出现负性的自我意识或过低的自我评价,甚至出现逃避学校、师生对立或厌倦学习等现象。

3.“心理沟通”维度。表现为教师和学生能够在心理上相互容纳,即相互能够接受和信任对方,以平等、接受的态度相互交流。学校教育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离不开师生关系的维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驱动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乐于接受教师的帮助,也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而难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教育过程出现阻滞,影响教育活动的有效展开。因此,心理沟通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评价教师教育能力的重要指标,要想达到与学生之间有效的心理沟通,需要给予学生以心灵上的关怀,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灵活合理、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注重情感共鸣。

4.“问题应对”维度。表现为教师在解决学生问题行为时,能够站在学生的视角走进其心灵世界,把握其心理跳动的脉搏,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就事论事”而不是“就事论人”。教师只有以这样的观念和态度应对学生问题行为,才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才能影响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同时,正向引导、冷静处理也十分重要,更有利于全面解决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学习更有效的生活方式,对学生能以同情的态度进行疏泄和劝慰,减轻他们因各种原因造成的精神焦虑,帮助学生满足心理上的需要。至少能够创造一个宽容的气氛,使学生产生安全感,从缺乏自尊、惧怕权威等问题行为中予以解脱,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成熟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负起责任。▲

参考文献:

[1]Brdar I,Kashdan T B.Character strengths and well-being in Croatia: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structure and corre⁃lates[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10(1): 151-154.

[2]Smith M 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Work Satisfaction[D].Newton,MA:Massachusetts School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2010.

[3]沈德立,马惠霞.论心理健康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67-571.

[4]梁宝勇.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基本概念、理论与编制构思[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4):241-247.

[5]刘晓明.教师怎样获得心理健康的“智慧”[N].中国教育报,2016-03-02(10).

猜你喜欢
人格素质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38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30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4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