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环
文言文阅读题型变化的应对策略
李金环
全国高考课标卷两套试题文言文阅读题型近两年发生了很大变化,而2016年全国将有26个省市回归使用全国卷,因此关注并研究2014年、2015年全国课标卷文言文题型的新变化,无疑有助于2016年文言文阅读的复习备考。本文通过梳理2014年、2015年两年来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题型的新变化,探究文言文新题型的应对策略,以期给2016年高考文言文的复习备考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全国课标卷近两年文言文阅读在保持选择题3题(每题3分,共9分),文言翻译题1题(考查2句,共10分),总分值共19分的基础上,题型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上。具体变化如下:
(一)逐渐淡化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直接考查
2014年全国课标Ⅰ卷、Ⅱ卷共考查到了“属文”“践祚”“励精”“荡覆”“振”“当”“临”“著”等8个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考查没有涉及;2015年全国课标Ⅰ卷、Ⅱ卷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均未涉及到。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淡化对识记性的文言知识的考查,注重考查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在具体语境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整合和概括能力。
(二)文言文断句题成为考查的常态题
2014年高考文言文断句题第一次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全国课标卷上,2015年则是延续了2014年的考查方式。全国课标卷接连两年考查到文言文断句题,在一定程度上传递了一种信号,文言文断句题已经成为考查的常态题,2016年高考这种题型仍可能考查到,需引起备考师生的高度重视。
(三)文化常识题再度回归全国卷
在2002年以前,每年的全国高考语文卷几乎或多或少地考查到文化常识,如1999年至2001年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1道文学常识题,赋分3分。1998年、1997年、1995年都考查了3道文化常识题,其中1998年考查的是3道选择题,每题赋分2分,共6分;1997年考查的是2道选择题,1道填空题,分别赋分3分、2分、2分,共7分;1995年考查的是3道选择题,赋分各3分,共9分。2002年至2014年,长达13年的时间内,高考语文全国卷都没有考查过文化常识,而2015年两套全国卷都再次考查到文化常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文化常识题在阔别13年之后再度回归全国卷。从“整体稳定,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来看,2015年文化常识题是在长达13年之后的首次回归,2016年再次考查到的几率非常大,因此在复习备考中要高度重视,系统复习。
针对2014年、2015年全国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题新出现的文言文断句题和文化常识题,2016年的复习备考要有的放矢,注重方法,讲究策略。笔者以为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把握考试方向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既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复习备考的指南。2016年新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已经公布,与2015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保持一致。这就传达出全国卷“整体稳定”的命题原则。复习备考中,要在《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界定的范围内,逐一梳理和复习涉及到的有关文言文断句和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点,要做到步步为营,逐个攻破,不留死角。做到脑中有“大纲”,心里有“教材”。
(二)夯实文言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首先要做到“知人”:了解作者及阅读文本塑造的形象。阅读文言文应该“知人”,只有做到知人,才能准确把握相关的形象,理清文本脉络,体悟其情感,把握文本的写作意图。例如:2015年高考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节选自《宋史·孙傅传》,把握文本中孙傅的形象特点对解读文本非常重要。孙傅以国事为重,积极献言;目睹时弊,请求恢复祖宗旧法;不畏金人,舍生取义,保全太子等人格魅力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又是准确解读文本的重要因素。
其次要做到“知言”:培养文言文语感,夯实文言文基础。网络上热传的中学生“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其中文言文之所以排在第一位,就是因为文言文离当代的中学生比较久远,学生普遍读不懂,因而心生害怕。这就要求在复习备考中,注重积累,夯实文言基础。课本中涉及到的常见通假现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文言句式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等文言现象,都要做到准确记忆,烂熟一心,这样才可能做到考试中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由知识向能力迁移,以不变应万变。
再次要做到“知体”:把握不同体裁,了解各自的章法。不同体裁的文言文其章法自然有所不同,阅读时就不能一概而论,机械地拿某一种体裁去硬套另一种体裁。史传中的人物传记重在记人写实,如2015年高考全国Ⅱ卷考查到的《北史·来护儿传》;非史传类的人物传记重在记人言事,如2015年安徽卷考查到的《御史梁皙次先生传》;游记类的文章重在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以抒情言志,如教材中学过的《游褒禅山记》;议说类的文章重在议论以明理,如2015年湖北卷考查到的《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等等。
(三)掌握解题规律,避免低级错误
2014年、2015年全国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题新出现的文言文断句题和文化常识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考查方式比较灵活,复习备考中仅仅靠死记硬背是很难取得高分的,这就要求掌握解题规律,科学备考。
文化常识重在“死去活来”,该记牢的要死死记住,具体做题中要灵活运用,避免混淆。分类巧记文化常识是夺取理想分的有效途径,如把与科举考试有关的文化常识放在一起记忆,分清“乡试、会试、殿试”的区别,记牢“举人、贡士、进士”的不同;把与称谓相关的文化常识放在一起记忆,如“字号、谥号、庙号”的区别,“尊称、谦称、雅称、婉称”的不同;把文化礼仪相关的文化常识放在一起记忆,如“稽首、顿首、空首”的异同,“束发、及笄、弱冠”的差异。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文言文断句一要注重培养语感,二要讲究方法。语感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较长时间的积淀。但恰当科学的方法却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断句的准确性,缩短答题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推荐两种常用的断句方法:
抓名词或代词。例1:(2015年高考全国Ⅰ卷)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例1中考生如果能够抓住“高丽、使者、舟、(孙)傅、农功、宰相、苏轼”等名词或代词,大的层次基本上就可以断开了。因为名词或代词在句子中通常可以作主语或宾语,而主语往往是一个句子的开头,宾语常常是一个句子的结束,因此找到句中的名词或代词,分清其在句子中充当的句子成分,断句也就不难了。抓住这些,这一段话就可以先断句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抓对话和虚词。还以例1来说明,在抓名词或代词后,再抓住表对话的常见词“曰、言、云”等词和一些常见虚词“夫、而、也、焉、至若、且夫”等词,结合语境,运用语感,就可以把剩下的未断开的语句断开了。最终这一段话可以断句成“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这样就能准确选出正确答案A。
除以上两种常用的断句方法外,有时抓句式(排偶句式)和抓顶真修辞等方法也很有效,在此就不一一展开了。
面对2014年、2015年全国课标卷文言文题型新变化,复习备考时依“纲”扣“本”,认真梳理,注重积累,讲究方法,科学备考,这些无疑是在2016年高考中胜出的不二法门。
[作者通联:安徽怀远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