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赤壁赋》中一段内容的不同理解

2016-02-15 17:59念云江
中学语文 2016年13期
关键词:短歌行变奏曲赤壁赋

念云江



对《赤壁赋》中一段内容的不同理解

念云江

苏轼的《赤壁赋》思想内容之丰富,从古今读者对其异彩纷呈的解读赏析中可窥见一斑。但对文中第三段“客”所回答内容的理解,就阅读到的有关文章及各个版本的“教学参考书”对此所作的解说赏析而论,笔者觉得大多不怎么令人满意。如文中引用《短歌行》中的诗句用意是什么,引用赤壁之战的典故的用意是什么,这一段人生的变奏曲,究竟表达了苏轼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对于引用《短歌行》,大多数的解读鉴赏文章避而不提,有学者只是一笔带过,说“眼之所见,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很容易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赵齐平《〈赤壁赋〉赏析》)。对于涉及赤壁之战的用典等内容,人教版新课标本的《教师教学用书》的练习答案甚至是这样理解的:“第3段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事作答,文理转折自然。客连用了两个问句,这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通过主客的问答,使文中的思想情感跌入低谷。”这样的解说,避实就虚。一是回避了对“客”所回答内容的完整具体理解,二是给这段回答扣上个“虚无主义”的帽子,并没有令人信服的具体内容分析。笔者对这样的理解实在不敢苟同。那么,这段人生的变奏曲该如何理解呢?

首先要明白《赤壁赋》中这段人生变奏曲是怎么引起的。苏轼“扣舷而歌”,高唱“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引得“苏子愀然”,问:“何为其然也?”“客”引用《短歌行》中的诗句及赤壁之战的相关典故作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这段文字明确告诉我们,“客”听到了“苏子”的“心声”,即“望美人兮天一方”,亦即“苏子”远离君王,不能为国家献上自己的才智。这才引起“客”的思想共鸣。“客”引用曹操的诗作答,其用意一定与此密切相关,否则不会如此回答。我们知道古今文人写文章要是引用他人的诗文,必然要与自己文章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要借助他人的文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那么,这里引用的两句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短歌行》这首诗的内容说起。《短歌行》所表达的是“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清张玉榖《古诗鉴赏》卷八)。诗中曹操把“贤才”比喻为“明月”。说“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引用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也是用来比喻贤才还没有安定下来的。连同下两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来理解,比喻义就更明确了。苏轼在这里引用,正是借用原诗的意思,来表达自己心中的块垒。我们知道,苏轼虽然屡次被贬,“乌台诗案”还差一点要了他的命,但他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情怀却从未放弃过。写作《赤壁赋》时是他被贬到黄州的第三个年头。元丰五年,相对来说,苏轼在黄州还是比较“顺遂”的。不仅有了可以解决饥迫的土地“东坡”,还建造了安居之所——五间“东坡雪堂”,甚至还想在蕲州蕲水县购置点肥田来养老。于是就有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这样洒脱的篇章。所以写作《赤壁赋》时,他是不能忘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的,“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即希望能得到君王的任用。引用曹操的诗句,看似“闲笔”,实则含有深意。此用意正是表达作者虽有才能,却无处施展的郁闷。他多么希望能有像曹操一样求贤若渴的“美人”,招纳其材,使“自己”能人尽其才啊。这与曹操诗中所表达的意思正隐隐相连,只是苏轼不好明说,引用他人诗句,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情意而已,也正好回答了“何为其然也”的疑问。这里的“然”代指上文所说的“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引起的忧愁。

再说曹操及赤壁之战。《赤壁赋》中提及曹操,后人大多以“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一句为着力点,说借曹操表达英雄不在之悲。然而,笔者对此说总感觉不怎么稳妥确切,至少是不全面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赤壁赋》中涉及曹操,先是引用其诗句,紧接着是言及曹操赤壁之战失败之地——“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之战是不能显现曹操是英雄的典型战例,因其恰恰是曹操实现统一天下的雄伟抱负受挫的转折点,自此,他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横扫北方,消灭诸侯,统一中原,而只能三分天下居其一。最后才言及他是“一世之雄”。还应引起重视的是苏轼行文的逻辑顺序。赤壁之战发生在后,而“破荆州,下江陵”,“横槊赋诗”在前。苏轼这么安排文章的顺序并不是为了突出曹操的英雄形象,而是为了前后形成对照。再者,曹操在苏轼的诗文中大多时候不是以“英雄”的形象出现的。如:“孟德黠老狐,奸言嗾鸿豫。”(《和杂诗11首》其四)“惟孟德之鸷忍兮,亦嗜杀以为娱。”(《思子台赋》)“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诸葛亮论》)“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东坡志林·涂巷小儿听说三国语》)即便是大家最熟悉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赞美的英雄也是周瑜,而不是曹操。笔者据此认为苏轼在这里这样写曹操,并不是为了强调“英雄不在之悲”,而是表达曹操这样求贤若渴,力图统一天下的“英雄”,也曾败走华容道,也不能实现自己的雄伟抱负。这些都成为历史了,但他的诗文还在,失败之所——赤壁还在,不在的是曹操曾经的英雄业绩及其英勇气势。曹操这样的人都有如此的遭遇,“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呢。以此和微不足道的“自己”的人生遭际形成对照,突出“自己”只不过是“渺沧海之一粟”。这样一比照,便释然很多。虽然“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但也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两句话的意思,不是说苏轼要远离人间,升天与神仙结交,而是指“能与飞仙一起自由自在地遨游,拥着明月长期地生活在这里”。这里的“长终”不是“长存”,而是“长久”的意思。苏轼所强调的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成仙和永存。“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即现在这样的游览虽然很惬意,但是不能多次得到,只好把遗憾寄托给秋风。(有关这几句意思的确切理解,可参见2011年第4期《语文学习》上发表的《“飞仙”“长终”“骤得”补商》一文)这里的“哀吾生之须臾”不是强调人生的虚无,而是突出那些一生追求有所作为者对生命短暂的感叹。曹操感叹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王羲之感叹过“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苏轼的感叹也不是表达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而应该是感叹生命的短暂,没有充足的时间来等待机遇实现自己的抱负。

综上所述,这一段变奏曲,不是表现苏轼的虚无主义思想,而是表现苏轼远离朝廷,虽有才能而无处施展的忧愁,希望能有求贤若渴的君王招纳自己,任用自己。同时也表现了苏轼经过几年的贬居生活,早已把个人的不幸遭遇看得若“云淡风轻”的情怀,以及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游览欣赏大自然美景生活的享受。

笔者所以要对这一段作如此解读,是因为在日常的教学中,每逢讲到此处,若按照“教参”等赏析解读讲解,很难说服自己,也很难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此,笔者不揣浅陋,提出一孔之见,以就教于方家。

[作者通联:云南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短歌行变奏曲赤壁赋
民歌主题变奏曲
短歌行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赤壁赋
短歌行(组诗)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天下英才,尽入彀中——评《短歌行》中典故的运用
苏东坡《前赤壁赋》
心情变奏曲
春日条纹变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