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校师徒带教的现实困境及对策思考

2016-02-15 17:48李春苗徐莉莉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6年1期
关键词:跨校师徒特级教师

李春苗,徐莉莉

(1.衢州广播电视大学,浙江 衢州 324000;2.衢州学院,浙江 衢州 324000)

跨校师徒带教是聚集区域内特级教师、名师资源,充分发挥其在教书育人、教育管理及科研等方面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以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养,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有效带教模式。然而在实践中,跨校师徒带教在时间、空间及针对性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文中的跨校师徒带教主要指的是特级教师与骨干教师结对。

一、跨校师徒带教的现实困境

1.师徒双方工作繁忙,交流机会有限

跨校结对的主体双方是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他们强强联手,理应更易成就“名师出高徒”,但由于双方工作繁忙,双方很难找到共同的、合适的时间,交流机会有限。一方面,作为特级教师在现实中为数不多,他们往往身兼数职,辗转于教学、学术和行政事务之间。尽管学校和社会工作繁忙,但在当下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共享的背景下,特级教师的身份使其被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辐射和引领作用,除了承担任职学校的课时之外,还被学校和地方教育局要求承担带教骨干教师的任务。一般情况下,地方教育局要求特级教师跨校带徒3—4人,在任职学校带徒2—3人,“一对多”的带教模式大量挤占了特级教师的时间,工作的忙碌使得他们难以保证带教的时间和精力,进而影响带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作为徒弟的骨干教师,是其任职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尤其在农村学校,这些骨干教师在学校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力作用,承担的工作任务相对较重。除了正常的工作任务之外,学校也是尽其所能充分发挥其骨干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因而,他们在整个带教工作上具有双重的身份,即特级教师的徒弟和校内新教师的师傅,有时他们所带徒弟还涉及片区范围内的其他薄弱学校,一般要带3—4人,工作任务繁重也是可想而知的。基于双方上述的任务和压力,师徒带教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怨言,师傅抱怨带徒过多、压力过大,徒弟也抱怨师傅难得见上几面。

2.师徒工作于不同学校,双方交流不便

师徒双方工作都十分繁忙,又不在同一所学校,工作安排和工作内容的不同步,给双方交流带来不便。一方面,学校的排课对于带教活动时有冲突。学校一般不会在安排工作前征求任课教师的意见,而是按照一般的排课思路直接做好安排,再将安排结果公示,结果一旦公布,再做调整则较难。由于师徒双方任职学校在给双方安排课务之前,相互之间并未协商,在学校“照常”的排课中,师徒双方在课务安排上不免会有冲突。不仅如此,由于学校对于教学进度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师徒双方所在学校课务安排的进度不一,这也给双方的交流带来不便。另一方面,不同学校由于发展的内涵不同,学校发展的不同步,学校文化的不一样,师徒双方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理解上有一定的偏差,易使双方在最初接触时造成“共同话题不多”的尴尬,为此,双方还需要一个互相了解与适应的过程。与此同时,由于师徒双方任职学校和已有身份的不同,带教中双方的地位也是不对等的,这样又易造成徒弟由崇拜到照搬的模仿,最终成为师傅的复制品而丢失了自身的个性特色。带教中面谈的效果最为直接和有效,但事实上双方毕竟在不同的学校,面谈不光要考虑时间的安排是否可行,还要涉及天气、交通工具等因素,碰个面不免还是有些麻烦。对于师徒双方来说,工作时间上的冲突、学校工作进度的不同步及工作内容上的偏差,不仅不便于双方的交流,而且还增加了双方的工作负担,这为师徒带教活动的有效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

3.师徒接触与交往不多,带教易走形式

由于客观存在的现实带教困难,师徒双方接触和交往不多。一方面,师傅由于工作繁忙,在他们看来,带教更似一项硬性任务,或是没有时间来寻找徒弟专业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或是认为凭自己经验能够很好地掌控徒弟的专业成长,而忽视徒弟现存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徒弟对自身专业成长的渴望使其具有极强的拜师意愿,然而繁忙的工作,使其对于自己如何成长来不及仔细考量,而期盼借师傅之力为自己量身规划并从旁指点,助推自己的快速成长。事实上,双方都寄希望于发挥对方的主动性来有效完成带教工作,师傅在等徒弟,而徒弟则是不好意思先向师傅开口,双方在这样的互相揣摩和等待中最终开始了带教工作。而在现实中,由于带教双方接触不多、交流不深,他们只能按照地方教育局相关规定开始和结束,既没有发挥师傅的特长,也没有按照徒弟的特点和需求来带教,因而带教更像是“走形式”,对双方来说收获并不大。带教双方对接不紧密,这是影响带教效果的最大问题。按需带教、因材施教是提高带教有效性的前提,为此,师徒双方必须增强互动频率,增进相互了解。一方面,师傅首先应带头做表率,发挥其带教的主动性,深入徒弟所在学校,了解徒弟的发展现状和需求以及学校的发展特点,以使带教不仅适合于徒弟,也适合于徒弟所在的学校;另一方面,徒弟要在努力自主学习的同时,也积极寻求机会向师傅请教自己已思考多次的疑问,并将自己的想法与师傅做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徒弟不仅如愿以偿解决了疑问,更重要的是双方也交换了新的想法。

二、有效促进跨校师徒带教的基本对策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双方联系

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便捷性为师徒双方的互动提供了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环境[1],可以有效弥补跨校以及师徒双方的身份所导致的时空局限。师徒双方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互动与交流。一是根据带教考核的要求,师傅要给徒弟布置相应的具体任务。二是师傅把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视频等挂在QQ群上,与徒弟一起分享。徒弟在学习时,也将自己的疑惑或心得体会及时反馈给师傅,在网络上完成教学、科研、班级管理等方面的提升工作。由于师傅除了地方教育局硬性规定的跨校带徒外,还要在本校带徒若干人,这种“一师多徒”虽然对师傅来说压力不小,但“多徒”也是一种资源,徒弟之间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学习与交流群体。现实中,同是徒弟身份,同辈之间的沟通交流反倒显得更为放松与直接,大家一方面畅谈困惑、分享经验,释放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促使徒弟能正确认识自我,发掘潜能。徒弟不停切磋交流于师傅和同辈之间,在大师傅和小师傅的身上汲取各家之长,快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三是通过网络平台,进一步拓宽交流视野,与更多的教师网上互动。师傅可推荐部分优秀的博客、论坛等,让徒弟参与其中。同时,组建特级教师工作室,将徒弟直接纳为工作室的成员,依托工作室网络平台,开展教育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另外,在定期的互动交流中,交谈的话题不仅涉及考核中所规定的内容,还包括大量的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内容,师徒之间的感情在相互熟悉与了解中逐渐加深,此时的“带教”已转变为朋友式的指导与帮助,带教工作也更具实效性。

2.学校对带教工作的支持

跨校师徒带教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双方所在学校的支持,因而,双方学校都要为跨校师带徒提供便利。一是学校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为跨校师徒结对提供方便,确保师徒带教所需的时间、经费等。配合地方教育局的带教规定,学校减轻师徒双方的日常工作量,调整上课的时间安排,并腾出专门的固定时间,便于双方面对面开展指导,如每周抽取半天时间为专门的指导时间,双方都不排课,促成双方的交流。或是将师徒二人的上课时间有意错开,增强双方相互听课观摩的机会,并使之成为带教工作的一种常态。二是以师徒结对为契机,结对帮扶师徒所在学校。依据共享资源、方法与成果的协作[2],两校定期开展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交流、同课异构教学研讨等系列活动,除了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优势资源之外,农村学校固有的丰富的特色教育资源,诸如自然资源、民风民俗,以及乡土气息浓郁的课外活动实践等,都会使城乡学校在结对帮扶中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同时以学校之间的互动交流来增加师徒交流的机会与频率。结对学校在规划双方活动之时,要充分考虑结对的师徒,要尽量将学校的结对与师徒的结对相融合。即一方面结对学校开展的活动可围绕结对的师徒开展,师徒双方在其中要充分汇报及展示。师傅们精心准备公开课,不仅让徒弟尽情汲取,也让其他教师受益,扩大了师傅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及范围。另一方面,结对师徒开展带教活动并不仅仅是代表师傅和徒弟,在很多的时候则是代表结对学校而展开,由此将带教活动上升至学校层面,更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在此基础上,还可将现有“师徒结对”范围进一步扩大。

3.加强师带徒的制度管理

完善的带教制度是有效落实师徒带教的保障。跨校师徒结对要明确师徒双方在带教中的任务和职责:一是硬性规定师徒带教要求。一方面对于师傅的定期指导课,指导徒弟拟定教学计划,指导徒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以及师傅开设的示范课,师徒听课的节数、读书笔记和听课笔记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规定在正式带教前,师傅要协同徒弟任职学校的相关教师和徒弟本人,结合徒弟近年来的工作表现,认真分析徒弟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了解徒弟成长需求,制订带教培养方案。徒弟除了明晰自身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外,更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动邀请师傅亲临课堂指导教学。当然,由于师徒双方不在同一学校,在制订带教指导计划时,还应注意计划的灵活性。在具体指导时,双方可事先约定内容,并做相应思考,再做讨论交流。同时,师傅鼓励徒弟积极参加教学观摩活动,并且在观摩前要指明观摩的内容与要求,要求徒弟结合自己的思考制订方案,活动开展时,尽量给予现场指导,徒弟对照拟订的活动方案加以对比,找出差距。二是对师徒采取捆绑式考核。考核的内容主要涉及业务知识、教学成绩、教学比赛及所获荣誉等,并将师徒的考核情况纳入晋升、晋职、评优、评先等的业绩考核。师徒捆绑考核以后,师徒结成了“荣辱与共”的共同体,导课、听课与评课等成了师徒结对的主要任务。[3]此外,“捆绑考核”还包括对师徒所在学校的考核,以加强学校对带教师徒双方的过程管理。在外促和内生的共同作用下,保证师徒带教的质量。当然,由于专业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其成果的反映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而,考核的周期应拉长,给予双方宽松的带教环境。

4.“师徒带教”与“团队指导”的结合

改革带教模式,变单一的师徒带教模式为师徒带教与团队指导相结合的模式。现实中,以师徒带教为核心,开展团队指导,有利于各主管部门的互动与交流,聚拢区域内优质教师资源,构建区域内“带教共同体”。师徒结对,是一个特殊的学习共同体,应该与团队指导相结合,一方面师傅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而且师徒在一起的时间也较为有限;另一方面徒弟的成长需要“博采众长”,若长期跟从一个师傅学习,则易造成“近亲繁殖”现象。因此,在强化师傅带教的同时,要注重发挥团队的指导作用,将师徒带教与团队指导相结合。团队指导来源多元化,指导教师既有来自校内的,也有来自校外的,既有在职的,也有退休的。就校内而言,要盘活学校现有的教师资源,指导团队成员不限于特级教师和名师,只要有一技之长即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面,及时为徒弟解决困惑。对师傅而言,团队指导可大大减轻师傅的带教负担,保证师傅的带教精力;对徒弟而言,不用为凑师傅的时间而烦恼,因为指导团队中人人皆为自己的师傅。指导团队结合学校的网络教研、教学观摩、同课异构、课例分析、优质课评选为主题的教师教学和教研活动,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沙龙、听课评课等方式,在教育管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方面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4]除了日常的探讨交流之外,每周还要集中安排半天教研活动时间集体为青年教师诊课与会课。与此同时,特级教师仍然要在团队指导中发挥引领作用,依托特级教师工作室平台,根据徒弟的成长需求,聚焦课堂进行集体备课、上课、评课,集中开展教师教学和教研活动,并对教学进行全过程的研究与反思。一方面,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审视教育现象,探究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师素养;另一方面,强调教学科研互动,注重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成课堂教学实践。

由此,营造了学校良好的学术争鸣氛围,在此氛围的熏陶和感染下,教师的教育教学从理念到行动都发生了深度变革,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

[1]曾蓓蓓.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英语阅读教学初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2):128-132.

[2]罗群,汪惠芬,张友良.协作企业共享资源建模方法[J].机床与液压,2007(8):21-26.

[3]冯家传.优化“师徒结对”的实施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1):14-16.

[4]李顺亮,叶明华.教育小片区管理助推市区、沙县教育同城化[N].三明日报,2011-08-25(A1).

猜你喜欢
跨校师徒特级教师
唐僧师徒再就业
特级教师批作文
特级教师批作文
论《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跨校修读模式
跨校体育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制与机制的研究
可爱的师徒
儿时与空姐合影 15年后两人成师徒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基于项目学习共同体的跨校美术教师协同发展实践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