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简中求道
——对语文课文难懂难教问题的探讨

2016-02-15 16:53李凌云
中学语文 2016年16期
关键词:素养情感语文

李凌云

大道至简,简中求道
——对语文课文难懂难教问题的探讨

李凌云

语文难在哪里,难在过于琐碎。许多语文老师甚至某些专家认为,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语文琐碎是客观的。这其实混淆了中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学科与社会大语文的界限,将母语使用的丰富意蕴、方法技巧加在中小学语文学科上,让学生们去认知、感悟,显然勉为其难。中学语文教与学,是可以繁中求简的。

一、“简”中求语文之道

语文是人文的,它源于生活,作为一门学科,语文以“简”的形态高于生活,方便人们交流,传递情感与思想。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中学阶段并不十分受到学生亲睐,学生普遍感觉抓不着、捞不着,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学生并非不喜欢生活中的语文(语言类文艺节目都爱看),而是厌恶考试中的语文。从考试中的语文身上,他们感觉不到语文的人文。一篇文章、一首诗歌的解读,时常与作者的原意相反,这让学生一下子坠入云雾之中,他们普遍感觉到语文太抽象,太主观,“老师平时课堂讲的那一套在考试时用不上”是他们普遍的心声。

1.剥开语言抽象表象,让语文形象些

语言表达的抽象性,使得语言的内涵更趋丰富,让人们情感体验更加多元。语言是人们高度凝练的结果,从特殊到一般,是认识事物的最基本的方法。从大量的特殊现象中,梳理、归纳和提炼出概括性的表述,进一步得到本质属性,这一过程就是抽象。在生活中,语言训练对思维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语文,经历抽象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在感觉抽象的过程中获得语言美的内涵。而学生因其经历、阅历有限,语言词汇量不够丰富等原因,对于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理解感悟并不到位,所以,他们对语文的评价往往是负面的。

实际上,语文的抽象化并非不可应对。汉字是表形表意文字,作为音、形、意的合成载体,汉字为人的形象思维提供了工具,使得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因此,化抽象为具体的途径之一就是从形象入手,寻求语文的“简”之道。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道出了抽象语言具体化理解的门道。乡愁本是抽象化的,对于许多学生来说甚至是不可捉摸的情感,为什么《乡愁》为一般读者读懂喜爱呢,因为诗人从熟悉的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读者通过对这种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物象的理解,就能化抽象为具象。正是对“邮票”等具象的联想和想象并结合生活经验再加工,抽象的乡愁就不难理解了。

叶圣陶说:“再美的文学作品离开联想和想象就失去了它的审美价值。”通过联想想象才能将作者的思想与学生的经历联系交叉起来,需要强调的是,联想和想象需要学生自身进入情境后方能设身处地获得与作者共同的境遇,才能进入作者的情绪中体会他的情感。很多学生不会进入作者情境,总是以自己的体验去主观想象作者的情感,有时会悟得一鳞半爪,但有时会得出相反的结论,令人啼笑皆非。

2.还原情感抽象过程,让语文可感些

语文的“云里雾里”让学生生厌,尤其是一些内涵隽永的散文,读了一遍两遍总觉得不得要领,没有办法破解,没有像数学一样有求解的公式定理可以套。其实,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并不是一直潜藏的,而是通过适当的词语流露出来的,只是我们不一定注意到他们。如果能够将他们在文字中识别出来,破解文意、把握情感也就水到渠成了。

马步升的《绝地之音》是高中教材中比较难懂的文章之一。对于马步升所描绘的西北黄土高原的风貌,学生是不熟悉、没有经历过的。像“长城是历史与文化的分水岭”这样的论断更是闻所未闻,要让他们体会绝地中绝唱的内涵,当然要颇费功夫了。一位老师在讲课时从文章中抽出下列词语:窑洞、鸡、黑狗、夕阳、黄沙、陡崖、朔风、鞭声、落日等等,然后要求学生将这些客观意象与主观心灵进行契合,并抽象出那里的生存环境,学生很容易列出诸如荒凉、恶劣、无助、悲壮、贫瘠等词语,加深了对“绝境”的感受;接着,教师再进一步分析鸡、黑狗、鞭声等意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说出生活、希望、乐观等词语。由此,绝唱内涵可见一斑。

作家的写作,是要将具体的生活抽象成能够反映时代社会风貌或寄寓作家个人情感的艺术品,而教师的解读就是还原抽象过程,让学生回到生活本真,再去体会作家情感。语文的本质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回到生活本真,去感受时代风貌、体悟作者情感,就是回到了语文的本质。

3.廓清语法抽象迷雾,让语文容易些

语文课文的难懂,其中一个方面是对文言文课文的畏难,名目繁多的文言现象让学生头大,这其中固然有历史背景知识缺乏、文字意思流变造成的阅读理解障碍,但语文语法的繁杂,是课文难懂的重要原因。初中阶段,教师因“淡化语法”而摒弃讲解。学生到了高中,一下子接触大量的文言文,语法知识捉襟见肘,文言文就像天书。其实,文言文之难,无非难在两点,一是因语言文字意思的变化而造成理解的隔膜;二是因古今语法(或古今语言表达方式)变化而造成费解的扭曲。如果在高中阶段加强古汉语语言现象的剖析,实现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有效转换,学生也就容易读通、读懂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学生容易懂:你太不聪明了!但当老师谈到“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句式是主谓倒装”时,学生就糊涂了。什么叫“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语难道不是“汝”吗?其实,老师只要在这里补充讲主谓短语的知识就可以了,主谓短语是可以做主语的,这样“汝”只是它的一部分,“之”的作用就是不让这个主谓短语单独成句而已,然后,将译文与原文对照,落实每个字词的用法或意义即可,雾也就此廓清了。

二、“简”中求教学之道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语文教学的要求要高于初中,但高中教学仍然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所以,高中语文的教学主要任务仍然是“打基础”。那么,什么是语文的基础呢。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国家以“教育质量监控”的名义,将课程标准的编制作为基础,并通过落实课程标准,在整个基础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基于课程标准的改革”。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从本世纪初开始,也同样以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标志,相继加入到这场教育的系统变革之中。可见“基础”来自课程标准。新课标提出语文要“遵循共同基础”“顾及学生原有基础”,“在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有了这样一些认识,语文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就变得简单了,就可以形成如下结论:教学出发点应在学生义务教育基础上,教学过程上应注重能力培养,教学落脚点应在语文素养提高上。

1.基于教学出发点,精选学习内容,构建学生共同基础

著名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也就是说,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尽管学生已经完成义务教育,但语文基础仍是参差不齐的,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指出“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共同基础”是什么,对高中来说,应该是教材的“必修”部分。“多样选择”当然是教材的“选修”部分。所以,在我国目前仍进行大班教学的前提下,面对参差不齐的原有的语文基础,我们只有精心选取必修教材,弥补教学内容的薄弱点,构建新的共同基础,教学才能具有针对性,才会简单易行,才有可能进入“选修”的自主发展。

2.找准能力提升点,放慢学习节奏,促进学生个性形成

语文学科应注重学生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作为语文教学,要做好分内事,语文不仅仅是工具,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落实,充其量只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所有的应用、探究都是为了考试答题而培养的能力。

如何协调这两者的关系,做到考试与能力培养协调发展呢?我们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慢下来”。目前,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节奏很快,高一年级必修学科基本学习完毕,高二年级学完选修学科,高三一年几乎都用来机械训练。可以想象得出,每一篇课文留给学生涵泳的时间有多少?语文学科需要学生知、情、意全面介入,需要学生有“悟”的过程。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涵泳时间,在慢节奏的把玩赏鉴中,学生才会逐渐受到美的熏陶,对社会人生才会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悟”不透,就没法应用,更难谈审美,思考探究也就无法说起。要么调整教材数量,减少“贪多嚼不烂”的现象,要么适当减少复习时间,减少功利性很强做法,增加学生“悟”文章的时间,在“悟”中促成学生情感的发展,并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这样才可以促进学生均衡而良好的个性形成。

3.坐实教学落脚点,营造轻松氛围,逐步提升语文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那么语文素养究竟如何提高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学习的门槛很低,学生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语文都应该鼓励,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语文的某些奥秘或者偶有一得,才能找到自己学习语文的兴趣点或着力点,其语文素养自然得到发展。其次是营造轻松的学语文的氛围。语文课文的理解,不一定非得围绕教师的问题展开,不一定硬要拉着学生的思维靠近教师的答案。可以由教师指导思维方向,提供理解的“台阶”,让学生“跳一跳”。一旦教师限定了过多的条件,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部分限制,而理解的过程由教师包办后,学生永远也学不会理解的方法,他的思维永远也得不到锻炼与提升。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体会发现的过程。发现的过程就是语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提高的过程,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在得到教师充分尊重的氛围中,理解课文的潜能得到提高,语文素养提升自然水到渠成了。

[作者通联:江苏清河中学]

猜你喜欢
素养情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