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教学中的汇通中西

2016-02-15 14:10金素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法

金素安 袁 颖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上海 201203)



中药学教学中的汇通中西

金素安袁颖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上海201203)

摘要:中药学是中医药院校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习成效如何与学生未来的临床医疗水平密切相关,而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国策和方针,为了不和医疗实际相脱节,避免学生由于中西医药理论认识的巨大差异而面对临床用药无所适从,就需要教学中在保持“中药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化、药理成果,对中药的性能、功效、适应病证和使用注意等内容进行讲解,汇通中西。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法;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性能和临床应用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它上与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相连,下又与方剂学和临床各学科相接,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药院校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学生对中药学的学习成效,直接影响着未来的临床医疗水平。

如何才能提高中药学的教学质量,从而培养更符合现代临床医疗要求的学生?这是各中医药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纵观近年来关于中药学教学研究的诸多报道,多从教学方法和手段入手,如PBL教学,网络教学,形成性评价,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课程制作和应用等。这些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手段的引入,确实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开发学生的中医思辨能力[1],但笔者认为,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之外,更重要的还是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作为中华文明五千年积淀的智慧结晶,中药学有着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但自十九世纪中叶前后西方医药学在我国规模化发展开始,中西医并存、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就使中药学也逐渐与世界接轨,向科技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中药学领域也不断有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果相继涌现。在现代临床中,“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和促进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国策和方针,中西医结合也是临床诊疗很多疾病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必要性和必然性已经成为当代众多医务工作者的普遍共识[2]。如何在传统中药学的教学过程中,讲授中药理论和临床辨证用药的同时,吸纳现代相关药化、药理的研究成果,使长期受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教育的学生更有机的理解和掌握中药学的理论和知识,从而更符合现代临床医疗的要求,是我们中药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在中药学的教学内容上汇通中西,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1中药性能的汇通中西

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在防治疾病过程中所体现的性质和功能,它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通常用以说明或解释中药的功效作用,也是指导临床运用中药的理论依据,更是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后续各论药物的理论基础。但在科研和临床用药的实践中,中药的性能详于性而略于能,存在着说理不足和实践性差的弊端[3],也是许多学生学习理解上的难点。因此,在课堂讲解的时候,不仅要用中医语言加以介绍,更要把感性“玄妙”的药性理论用现代的科学语言向学生解释清楚,这就需要引入中药药理学对其的现代研究,汇通中西。例如,关于中药四气,可以结合药性寒热对机体兴奋、抑制作用方面的现代研究加以探讨性地阐述。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部分温热性药物分别具有兴奋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促进能量代谢、促进糖原分解、兴奋心血管系统及促进内分泌系统功能等方面的兴奋作用,而大部分寒凉性的药物分别具有抑制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抑制内分泌系统、抑制心血管系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病原微生物、抑制炎症反应及抑制肿瘤细胞的分裂繁殖等方面的抑制作用[4]。从而加深学生对“药物的寒热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这一含义的深刻临床意义的理解。

2中药功效的汇通中西

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于药物诊断、治疗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是药物对人体医疗作用在中医学范畴内的特殊表达方式。基于时代的局限性,古人不可能从微观的化学成分、生理病理角度对药物治病机理进行阐述,故对中药功效的解释多归结于生活中多见的一些物理现象,通过取类比象的思维方式,以药物的形、色、气、味为主干,利用阴阳五行、气化和运气学说,建立了系统化的法相药理模式。这在中药学发展过程中,对发现药物、认识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学习中药中,对于通过联想记忆药物功效和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但这一理论模式和推理方法,明显带有认识的直觉性、概念的不确定性和逻辑的或然性,主观随意性过强,从而有着较大的局限性[5]。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更需要用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成果,来对中药的传统功效进行科学的解读,汇通中西。例如,天麻功能平肝息风止痉,为治疗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要药,临床广泛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的“动风”病证。古人解读其“有风不动,无风独摇”,故谓之“定风草”,从而善于治风。这当然可以帮助学生记住天麻的这一重要功效,但追根探源,还是要解释天麻产生这些功效的主要物质基础是天麻素及其苷元,具有镇静、抗惊厥、抗眩晕、降压、保护脑神经细胞等的药理作用所致[4]。甘草,自古都是最常用的解毒中药,其解毒的机理,药性理论归结为“味甘为土之正味,凡毒得土则化,故大甘之味可以解毒[6]”,那么究竟其解毒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就要告诉学生,甘草解毒作用的有效成分主要为甘草甜素,其解毒作用的机制是多方面的:1)吸附毒物,以减少毒物的吸收;2)通过物理、化学沉淀毒物以减少吸收;3)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提高机体对毒物的耐受能力;4)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4]。

3适应病证的汇通中西

中医和西医共处于医学科学的同一范畴,研究的对象都是人类所面对的疾病,虽然在认识和表述上存在很大差异,但病理的本质无法改变,因而中药临床应用的适应病证也应该有对应于现代医学的病理表达。因而在讲解中药的适应病证时,除了介绍中医的病证名称,也需要联系临床相对应的西医诊断病名,汇通中西。例如,活血化瘀之要药丹参,为治胸痹心痛之常用。胸痹心痛,是中医病证名,是指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在《中医内科学》中已明确其相当于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7]。故而在讲解丹参时,可重点介绍其具有1)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血氧供应;2)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外周血管,减轻心脏负荷;3)抗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保护心肌;4)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面积[4]等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上所起的药理作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丹参活血化瘀在临床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4使用注意的汇通中西

中药的应用历来强调使用注意,只是这些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古人长期的实践得出的经验,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教学过程中,要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使其真正信服,还需要用科学的论证来说话,汇通中西。例如,大黄取其泻下作用时强调要生用,后下或开水泡服。原因就在于大黄有效的泻下成分是结合型蒽苷,经炮制和久煎后,易被水解成苷元,在小肠内破坏而作用减弱。甘草,虽然临床非常常用,但本草多强调“湿盛胀满、浮肿者忌用”,同时,又有很多医家持反对意见,“中满之症,反宜用甘草[8]”,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甘草中多种成分具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能促进钠、水潴留,排钾增加,显示出抗利尿作用,故而在水肿病人需要利尿消肿时确为不利。

中药学的学习要为后续的临床课程学习以及将来的医疗和研究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除了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上不断更新,更要把中药的理论和应用与临床实用相结合。而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现代医疗的必要与必然,为了不和医疗实际脱节,避免学生由于中西医药理论认识的巨大差异而面对临床用药无所适从,就需要在教学中保持“中药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的基础上,汇通中西,让他们了解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中药在现代的医学临床应用,从而为今后的临床和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世民,郭忻,汪文娟,等.中药学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刍议[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2):18-20.

[2]唐蜀华.关于“中西医结合”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3):272-276.

[3]文建军.漫谈中药性能[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7,5(9):8.

[4]侯家玉.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5]常惟智,李久全,张淼,等.试析“法象药理”学说阐释中药功效的利弊[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3):500-502.

[6]清·张山雷.本草正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3.

[7]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108.

[8]清·陈士铎.本草新编[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7:38.

Integration of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JIN Su'an, YUAN Ying
(College of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is a required course in every specialty in universit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this cours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udents' prospective level of clinic medical treatment.Combination of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the basic state policy of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in our country.In order to b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clinical practice, we need to introduce the related achievement and exact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odern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y research to integrate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Key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teaching method; Basis of Integration of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收稿日期:(本文编辑:杨杰本文校对:杨杰2015-12-17)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6.07.011

文章编号:1672-2779(2016)-07-0022-02

猜你喜欢
中药学教学法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合唱教学法之合唱训练中的“和”与“合”
《中药学》教学引入拓展性教学的启示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中药学毕业实习中“创新-节约-环保”教育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