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写景作文的意境生成模式

2016-02-15 09:33浙江蒋丽琴
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写景景物意境

浙江 蒋丽琴

初中语文教学中写景作文的意境生成模式

浙江 蒋丽琴

中学阶段的语文课学习有助于学生的阅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观察能力等一系列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同时能够了解中华文化的底蕴。作文教学是帮助学生掌握写作能力,更充分的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重要一环。写景作文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给初中生一个能够快速提高写景作文的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东方美学文化的一个集中体现,我国文学作品讲究“言外之意,话外之音”的美学体验,作为一种传承和发扬,将意境美学运用到初中写景作文的教学中去,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本文首先对写景作文和意境的概念进行辨析,然后分析当前写景作文教学的现状,最后结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提出具体的写景作文意境生成模式。

写景作文 意境 生成模式

一、引言

从2000年的高考开始,作文评分标准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在发展等级的二条中要求文章“意境深远”,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就要充分重视学生作文“意境”的培养。

二、写景作文与意境概念辨析

(一)写景作文概念

所谓写景作文,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文字形式,将所见之景物记录下来的文章,它是记叙文的一种,通过运用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方式写景来代替叙事。这类文章看似以描写景物为主,实际上也是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是感受。这类文章在中学阶段属于比较重要的一类阅读文章,也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写景作文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游记性质的记叙文,主要描绘景物的特点,并以侧面衬托的形式,通过人物描写来烘托景物的美之所在,表达此景给人带来的独特审美体验;另一类是借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以抒情性散文居多,并不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景物,而重点在于通过选取不同的景物,来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感,在内容的具体安排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情景交融、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1]。

(二)意境概念辨析

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传统艺术批评领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意境的形成与发展,深切的受到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然而意境溯源历史悠久,且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

早期,“意境”概念是分为两部分解读的,即“意”与“境”。《庄子·天道》中写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杜牧的《答庄充书》中有云:“凡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道家思想认为“不可言,言而非也”综上,“意”是一种不可言说之形态,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是之道。“意”即是非有之实物,具有模糊性、片刻性、多变性、广泛性。

在《庄子·齐物论》中有关于“自由之境”的思辨,刘勰《文心雕龙》亦将“境”的概念用于诗歌理论。王昌龄在《诗格》中将诗境分为三类,分别是物境、情境和意境。物境要求最低,只需作者能够清晰描绘所见之物;情境则要求作者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投入到所见之物中,借景抒情;意境则要求作者除却描绘景物,表达情感之外,还要余韵悠长,感人至深。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记》中提出“境生于象外”的论点,司空图在《诗品》中发展了这种观点,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观点。也就是说,“境”是由情与景两个重要因素构成,诉诸人的联想与想象思维。因此,“境”包括两个部分,“象”和“象外之象”,即实景与虚景。至此,“意”与“境”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更为广泛和神秘的美学范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描绘了作者所经历之战乱,表现出作者身在一片废墟地狱之中的悲痛心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借物抒情,将物拟人化,花和鸟的情感,实际上就是作者的情感,这便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描绘的是自己所做之事,人在景中,但只是描绘了自己动作,没有渲染景物,也没有烘托情感,但诗人的悠然心境却跃然于纸上,读者能在字里行间感受诗人的闲适自在的心境,这便是“无我之境”。

三、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一)学生写作现状分析

第一,缺乏写作兴趣。大部分学生将写作当做一项任务,而非真实表达和记录自己内心感受的工具。中学生课业压力大,要完成多门科目的任务,因此,出色完成作文这项需要灌注心血和情感的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就变得力不从心,压力扼杀兴趣。

第二,文章缺乏真情实感。写景作文除了要求学生能够有条理的描述景物,更重要的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真情实感才能感人至深,跟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大部分学生只是单纯描写景物,而没有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因此文章显得空洞无物。

第三,语言表达能力不佳,词不达意。要真实描绘一景一物,并能让读者通过文字在脑海里呈现这一景物的画面,需要极强的语言文字能力,在能够条理的描绘清楚景物基础之上,才能将情感通过景物表达出来,而中学生现在普遍语言表达能力不佳,无法将自己的情感有文采的表现出来,并打动读者。

第四,文章结构紊乱。写景作文一般有一定的写作顺序:方位顺序,例如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上往下、由前到后等;整体与部分,先写全景再写细节;时间顺序,例如从早到晚;移步换景,按照游览顺序写;最后是按照情感变化写,这类写法一般常见于抒情性散文中,情景交融,看似写景,实际上是表现作者某种心境的变化和内心感受。

第五,缺乏个性和创新。很多学生为了达到评分标准的要求,而开始上作文补习班,这类补习班或是作文辅导教材会给学生一种模板,在应试教育仍然占据主流的现代考试制度之下,学生生搬硬套这种模板,导致其文章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就像是缺乏灵魂的玩偶,文章看似中规中矩,实而缺乏行云流水的洒脱。

第六,不注重日常积累。很多学生经常抱怨无话可说,对于写景作文来说,常常以自己最近没有外出旅游为由,说没有景物可写。然而,好的作文题材往往来自日常生活中的灵光乍现,并非刻意追求的结果。尤其是写景文章,并不是只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才能让人眼前一亮,“采菊东篱下”的心境才更如潺潺流水,沁人心脾。因此,学生应该注意留心身边的小事,及时记录下来打动自己的瞬间。

第七,态度不端正。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每次日常的写作训练,敷衍了事,因此得不到提高,要摆正态度才能取得进步;另一部分学生处于叛逆期,自我感觉良好,不能正视自己写作中的缺陷。

以上是学生在写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亦有不足之处。

(二)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目的性过强,不重视素质教育。教师为了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写作技巧,往往采用知识灌输的方式教学,课堂枯燥,不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单向教学已不适应当代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利于学生长期的发展。

第二,没有系统的教学训练。写作锻炼的一种日积月累的文学素养和思维,日写作教学中,因课时原因,写作训练是按板块教学,切断了各类文章的联系。不管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无论是写景文章还是叙事文章,都是一脉相承的,是有内在联系的,而记叙文最有利于文学造诣的形成,切断各类文章的联系,不利于文学思维的养成。

第三,过分注重课堂,而忽视实践活动。坐在教室里永远无法打开思维,就像画家要去写生,写作也应该到户外发现灵感。尤其是写景作文,老师应该带领学生到自然和社会中去体验生活,而不是纸上谈兵,应该增加社会实践活动,老师可以通过自身经验启发学生。

综上,从学生和老师两个方面分析了写作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培养学生写作的意境观念,可以有效解决写景类作文本身存在的问题。以下结合意境的特点,总结出意境生成模式,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写景作为的水平。

四、写景作文的意境生成模式

意境有三个主要特征:第一情中有景,景中有情,第二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第三余韵悠长,回味无穷[3]。以下将以意境三个特点为基础,结合人教版《语文》课本中的写景类文章,具体分析意境的生成模式。

第一,形成中国古典意境审美思维。中国文化长期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中庸恬淡的集体审美机制。儒家思想追求中和之美,道家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出世风度,佛家讲究淡漠不争的禅学思想,三者最终归于一点,就是以与世无争为核心的旷达和谐的生活情态。意境概念深刻受到三家思想的影响,也追求一种静穆含蓄的审美体验。在写景作文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往往能够表现意境的美学特点。《紫藤萝瀑布》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其中“淡”、“浅”、“梦”等词语表现出一种释怀般的恬淡心境,不同于激烈的红色,这种淡雅的描述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读之悦然。

第二,诗画入文。一般认为,意境概念最早用在诗词之中,“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入文,指写作文时运用诗化的语言,不仅能够使文章文采飞扬,还能达到余韵悠长的效果。诗歌的语言简短而不拖沓,每一个字都有除却字面意思之外的寓意,达到“言外之意”的艺术效果。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此景描绘春天来临,江南两岸树木又充满生机,长出新芽,“绿”字乃本诗词眼,用“绿”字,而不用“染”或其他字,在于一个绿能表现出江南两岸的颜色,生动而具有画面感,仿佛春之使者用画笔将树木唤醒,展现勃勃生机。诗意的语言,往往能够让人产生联想,诉诸人的想象能力,在脑海里形成画面感,这便是画入文。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道,作者披了一件单衣,独自走在平时就甚少人走的幽静小道上,周遭是荷花的淡淡清香,有一种“小园香径独徘徊”的诗意感受,在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作者心情的烦闷,而然又不得说,便有一种“无言独上西楼”的微妙感受。诗画入文,便是要让文章用诗意的语言,使读者产生画面感和诗意感受。

第三,情景交融。写景类作文表面是描绘景物,实际上是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内心情感,营造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美的感受。意境生成依托两个重要因素,一实一虚,“实”是即是“象”, 按照“格式塔心理”的要求,文学艺术家必然要选择表现力、象征性极强的元素来构造意境,用尽可能简单的形式表现最为深刻的主题,这就使意境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和思想意义,“言有尽而意无穷”[4],“虚”则是象外之意,便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在文章结尾写道“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菊花除了传统意象所表达的清高孤洁外,还倾注了作者独特的记忆和情感,通过前文铺垫,便能感人至深。《竹影》中则借竹之意象赞扬了如竹子般清高笔直的气节,也有一种“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意境生成最重要的一环便是以一定的意象,通过读者的移情作用,在读者内心投射出作者的情感,达到情感的共鸣。

五、结语

意境生成是写景作文能够打动人心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能够使文章出彩的必要途径。文章简要分析了意境的概念,并结合意境的特点,提出写景作文意境生成的模式,这符合中学作文写作的要求,并能够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提供一定的指导,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帮助。

[1]万莎莎.浅谈写景作文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15.P69.

[2]王国维.人间词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P191.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P216.

[4]贺孝恩.论意境生成的审美心理机制[J],美学论坛,2013,01,P18—21.

蒋丽琴(1988.9—),女,浙江海盐人,海盐行知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作者单位:海盐行知中学)

猜你喜欢
写景景物意境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四时景物皆成趣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写写冬天的景物
写景的妙招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