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艳 杨 沛 金晓明
福建省医学科学研究院《福建医药杂志》编辑部福建省医学测试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7号 350001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随后各行业结合自身情况探讨了对“互联网+”的应用,其中医学学术期刊也不例外。“互联网+”医学学术期刊的通俗体现为医学学术期刊对Web网页、微博、微信和App等新媒介的应用。
为不断提高新媒介在医学学术期刊中的应用水平,有必要对其应用现状进行评价分析,并针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综观已有文献,多是在结合医学学术期刊应用Web网页、微博、微信和App等新媒介实例的基础上,定性分析应用的现状,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1-3],并没有采用用户思维定量分析新媒介的应用现状,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拥抱“互联网+”的基础是用户思维[4]。用户思维就是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5]。本文首先应用用户思维定性分析“互联网+”医学期刊的用户定位和定量分析“互联网+”医学期刊的用户需求,然后以分析的结论为对照,反观“互联网+”医学期刊的现状问题,最后逐一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在“互联网+”行动提出的时代背景下,医学学术期刊工作者必须从单纯的编辑出版者转变为医疗服务提供者。在应用新媒介时,要想取得更好的服务效果,首先必须明确定位服务的用户。作为世界上最知名的医学周刊之一,《英国医学杂志》(BMJ)在深入调研和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将其服务的用户确定为医务工作者、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政府、患者[6]。但是,囿于我国医学学术期刊发展的历史和管理体制原因,即使是医学期刊的行业老大——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其当下的服务用户也仅限于医务工作者。由此可知,目前我国医学期刊的服务用户为医务工作者,尚待向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政府、患者拓展。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期刊的运行缺乏用户思维。医学期刊拥抱“互联网+”的基础是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思维,它要求医学学术期刊对用户有什么阅读习惯,期望什么产品和服务进行考虑[5]。因此,本文笔者通过查阅文献收集数据资料的方式定量分析用户的阅读目的、阅读途径和阅读方式。
由于在医学学术期刊应用新媒介前后,医务工作者对有价值信息的需求始终未变,所以互联网时代医学学术期刊工作者要完成从单纯的编辑出版者向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转变,必须首先扮演好信息提供者的角色,然后才能吸引用户,打通医疗服务的整个链条,做个好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医学学术期刊只有充分了解医务工作者的信息需求动机(阅读目的),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信息提供者。周慧[7]通过对125名三级医院(约占45%)和153名二级医院(约占55%)的临床医生进行信息需求问卷调查得知,医生为解决临床难题获取信息的有242名(占87.2%),为提升业务水平的有112名(占 40.3%),为关注学科前沿的有 60名(占21.6%),为科研、撰写论文的有40名(14.5%)。黄韬等[8]以140名三级医院(占28.17%)和357名二级医院(占71.83%)的临床医生为调查对象,发现其获取医学信息的动因中解决临床问题439名(占 90.14%),回答病人咨询问题 265名(占54.41%),跟踪学科前沿242名(占49.69%),科研课题及撰写论文183名(占37.58%)。虽然上述两次调查对象中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的比例有所不同,但是结果显示医务工作者的阅读目的构成中从大到小依次均为解决临床问题、提升业务水平、关注学科前沿、科研课题及撰写论文。
目前互联网已经从单纯的Web网页形式,发展到Web网页、微博、微信和App等多种形式并存,而且随着IT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更多的互联网形式。在“互联网+”大潮不断蔓延的过程中,医学学术期刊积极尝试应用各种互联网形式,但是应用的效果如何,必须通过对医务工作者的阅读途径进行实证调查才能予以科学评判。李伟等[9]对272名医生阅读途径的调查显示,通过网络检索方式获取阅读资料排在第一位。李晓[10]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新媒体背景下数字化阅读已经在医务工作者的阅读生活中占有主要地位,当出于某一目的需要查找资料时,92.1%的被调查者将首先选择网上查找,但是也有25.5%的被调查者认为新旧媒体各有特点,或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优势会越来越被大众接受;在选择新媒体客户端时,89.5%的医务工作者习惯通过电脑进行网络检索的方式阅读,12.8%的群体则喜欢通过ipad、手机等媒介搜索所需资料,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医务工作者阅读医学文献时,选择新媒体应用形式仍以网络检索Web网页形式为主,微博、微信、App所占比例不是很大。这一点也可以在《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汪勤俭等[11]的文献报道中得到印证,也与笔者编辑中的实际情况相符。但是,我们不能排除随着微博、微信、App对医务工作者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及适合碎片化阅读的医学文献的出现,微博、微信、App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青睐。
学术研究的特点要求只有深阅读,达到对文本的思想、逻辑、观点、结论的深度理解,才能触发新的创造[5]。但是,互联网的发展导致医学信息爆炸性增长,在忙碌的临床工作之余,为快速、有效获得医学信息,医务工作者会首选浅阅读。尽管查阅大量文献后,仍未获得浅阅读和深阅读在医务工作者收集学术研究信息中分别所占的具体比例数据,但是从文献内容报道中能得出浅阅读具有上升趋势的确切结论[12-13]。由此可知,互联网时代医务工作者的阅读方式应该是以浅阅读为切入点、深阅读为落脚点。
医学学术期刊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言论更为谨慎,专业性更强,虽然其对不同形式的新媒体都进行了积极地应用,但是向新媒体的转变较为困难,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由前文的用户阅读目的调查得知,撰写论文在医务工作者医学信息需求中仅处于第四位,但是目前医学学术期刊利用新媒介提供的服务多局限在简化投稿流程,如提供手机查稿、投稿、在线支付、汇票单和杂志邮递查询等功能,并不能满足医务工作者解决临床问题、提升业务水平和关注学科前沿的信息需求。进入医学学术期刊的微信界面发现,大多数期刊微信针对发表论文的作者和阅读论文的读者设有在线查询、期刊内容、联系我们等一级菜单,在此基础上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点击作者查稿、论文检索、当期目录、过刊浏览等二级阅读界面。例如,《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的微信公众平台可通过回复关键字来获得文章的投稿方式和杂志订阅方式;《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回复具体期号返回网页地址的方式获得每期目录[11]。
通过对上文阅读途径的文献数据分析发现,医务工作者利用新媒介的形式仍以网络检索Web网页形式为主,这从某种程度也反映出医学学术期刊对新媒介的宣传推广存在不足。作为一种小众媒体,医学学术期刊的微博粉丝、微信关注者和App应用者主要来自原来的读者或相关学科的医务工作者,且活跃度大多一般。例如,《中华消化杂志》《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丁香园微博上有很多留言没有得到及时回复[3]。
互联网时代,医务工作者以浅阅读为切入点、深阅读为落脚点的阅读方式决定医学学术期刊必须综合应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符号,甚至应该以图片、音频、视频为主,才能吸引读者,提高内容在新媒介上的传播效果。采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消息时,如果只是照搬原有的PDF格式文档或者是用大段、整篇的文字进行推送,根本无法调动用户阅读的积极性,也无法满足忙碌的医务工作者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的需求,会大大降低用户阅读的舒适性。
针对医学学术期刊应用新媒介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用户思维要求我们根据用户阅读目的提供信息内容,积极宣传推广新阅读途径,根据用户阅读方式注重内容形式。
为解决医学学术期刊满足用户阅读目的程度低的问题,国外一些知名医学期刊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英国医学杂志》会提供可靠的基于证据的信息、最新研究成果指南和信息等,以此帮助医师顺利解决遇到的治疗难题;提供在线学习模块、出版物和活动,以帮助专业人员提升诊治的质量,平衡患者临床结局改善和费用之间的矛盾;发表最新的新闻、研究成果、思想和专家意见,供医务人员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6]。为了满足医务工作者关注学科前沿的需求,Cell杂志自主打造品牌专题研讨会Cell Symposia,在全世界范围内组织科学家研讨最前沿话题;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通过建立前沿问题专栏,吸引读者参与前沿或广泛受到关注的话题的讨论[14]。不过可喜的是,国内一些医学学术期刊也开始尝试在微信中推送学科会议资讯和最新研究进展信息。例如,《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会推送检验医学方面的资讯、各类最新医学新闻、会议讯息,还有 Science、Nature、Cell、JAMA等国际知名刊物的最新报道;《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的微信公众平台还会重点推送一些国外相关权威杂志上的优秀病例分享和眼科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1]。
医学学术期刊可以将微博的地址和微信公众号的二维码放置在网站首页、杂志封底处或者附在作者投稿的E-mail中进行宣传,还可以通过参与或举办活动的方式吸引公众关注。例如,《国际检验医学杂志》通过参加“重庆十大微信公众号(媒体类)”的活动,夺得第1名,吸引了受众关注度,提高了微信扫描量;同时还通过开办有奖关注、有奖问答、好友邀请、分享(免费获取杂志、小礼品、红包)等活动,赚取了一定的人气[15]。此外,引导订阅用户将医学学术期刊公众账号分享到朋友圈的方式也值得尝试。
移动互联时代被称为读图的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多为浅阅读或者以浅阅读为切入点,医学学术期刊采用图片传播内容时效果更佳。例如,“检验医学”微信号2015年2月14日发布了“检验人的情人节,专业也浪漫”一文,全文虽然只有几张用检验试管拼爱心的图,但是却被迅速疯转,总点击量超过10万,仅仅第1个单天用户增长量就超过1000的峰值[18]。医学学术期刊在推送优质文章时,建议在微信中只发摘要和全文链接,并注意字体不宜过小,字体颜色不宜过多,也可以考虑对有阅读价值、冲突性强、可引起话题的文字进行视觉上的处理,以增强吸引力。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医学学术期刊纷纷尝试应用各种新媒介,但是由于缺乏用户思维,未能满足用户的阅读目的、阅读途径和阅读方式需求,从而导致新媒体应用存在满足用户阅读目的程度低、宣传推广新阅读途径存在不足、忽视用户阅读方式转变等诸多问题。为此,医学学术期刊应该根据用户阅读目的提供信息内容、积极宣传推广新阅读途径、根据用户阅读方式选择内容形式。
[1] 郑辛甜,毛文明.医学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现状及影响力提升的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67-670.
[2] 冯秋蕾.App在医学期刊出版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4):370-375.
[3] 沈菲飞.医学期刊微博发展分析——以新浪和丁香园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539-542.
[4] 温世君.拥抱“互联网+”的基础是用户思维——受众角色的重构与媒体转型[J].电视技术,2015,39(16):129-133.
[5] 罗雯瑶.用户至上:互联网思维下学术期刊的媒体转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7):751-755.
[6] 沈锡宾,刘伟竹,刘冰,等.英国医学杂志(BMJ)集团的转型与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7):863-866.
[7] 周慧.基于智库理念的基层医生信息需求调查[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5,36(10):64-67.
[8] 黄韬,陈利维,应桂英.四川省临床医生对医学信息的认知及需求[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4,23(6):53-57.
[9] 李伟,关卫屏,游苏宁,等.医学期刊读者阅读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3):419-422.
[10] 李晓.医务工作者阅读习惯的实证调查及期刊的发展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4):392-395.
[11] 汪勤俭,冷怀明,吴培红,等.关于科技期刊防范假冒网站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6,28(2):167-169.
[12] 易桂姣,刘梦婷.互联网时代阅读方式的再构——基于黄石市的调查[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5(5):87-90.
[13] 谢文亮,杨小川.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浅阅读与深阅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52-154.
[14] 肖宏,马彪.“互联网 +”时代学术期刊的作用及发展前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0):1046-1053.
[15] 廖梓言,石芸,罗瑞,等.医学期刊微信运营模式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1):1176-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