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洋,咸桂彩
高校做好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探索
张嘉洋,咸桂彩
随着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发展,高校职业指导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大学生缺乏必要择业能力和就业能力,职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技能,高校对职业指导缺乏重视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高校做好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建议,即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增强择业能力与就业能力;建立教师培训体系,加强职业指导专业技能;重视职业指导,提高就业质量。
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就业能力
职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非从来就有,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产生的。给“职业”下定义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理性认识的开端,关于“职业”的定义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对“职业”的各种说法进行分析,尝试为职业给出定义:职业是社会对个体的角色定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对社会承担职责并可以从中获得合法的、稳定的经济和非经济报酬的专业活动。[1]
职业指导本质就是指使人们在正确地认识职业和充分了解自身的基础上,合理地做出职业选择,选定职业发展方向的过程。[2]它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沟通学校与社会的一个重要桥梁。按照这一定义可从三方面分析职业指导本质:(1)职业指导这一系统由管理者、指导者、指导对象这三要素构成的人—人系统,它不同于人—机系统的地方是联系方式不是指令,而是指导;(2)职业指导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是人与职业之间的矛盾;(3)职业指导是一个动态的对学生进行预备教育的过程,即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旨在引导他们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就业准备。
通过对职业指导本质的分析,以下分别从职业指导的管理者、指导者、指导对象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由于认知局限,缺乏必要择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大学生的认知局限体现在对职业的认识和对自身及其所学专业的了解上。一方面,大学生刚从高中升入大学,一直在学习理论文化知识,如今踏入大学的校门,又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学校如果不组织职业指导课程,几乎没有对职业的专门了解,大学生自身又很少自我寻找有关职业的知识,对职业的认识不清晰甚至没有认识;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自身缺乏了解,表现在对自己的认知、情绪情感、态度、能力、兴趣、性格、道德修养、思维方式与心理品质缺乏了解。对自己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人文素质,将来的就业方向,工作要求以及成功就职欠缺思考。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了解,既包括专业内容,又包括专业对口的就业行业。以上介绍的认知局限导致大学生在求职中常出现职业理想不清晰、职业认知不明确、职业选择目标不明确、职业规划不完善等问题,缺乏必要的择业能力与就业能力。
(二)职业指导教师教育和职业引导力不强,缺乏专业技能
目前,国内大学没有设置职业指导本科和硕士专业,高校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大多是就业指导中心或某个部门的行政人员,没有专门的职业指导教师,很少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职业技能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就业信息收集与鉴别上缺乏准确性、专业性、系统性,这使学生在择业、就业的整个求职过程中缺乏指导,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临近毕业缺乏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没有及时有效的进行心理疏导,针对特殊群体没有做到特殊照顾与关注;只重视专业技能缺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职业成熟度等人文素质的教育。这些因素会导致大学生缺乏就业竞争力,丧失就业机会。
(三)高校不重视职业指导工作,缺乏长期性和针对性与社会资源的支持
有的高校出于行政命令在应付,只有在大四学期末才上几次职业指导课,更有甚者从来不上职业指导课。大多数高校以专业课为主,各学院以及院系领导并不主动把职业指导列入教学计划并长期施教,职业指导缺乏长期性。就算上职业指导课,也过于笼统宽泛,与专业脱节,千篇一律,甚至照本宣科,当成理论课来讲,因此,职业指导缺乏针对性,没有实际成效。职业指导教师大多入职前是从学校到学校,对职业指导的本质、理论、实施、发展等知识性内容讲授的细致入微,但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对职场环境,职业和行业特点,岗位需求,职业角色与地位等不甚了解。在课上只能讲授干巴巴的理论,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达不到实际职业指导效果。职业指导教师也没有利用企业人力主管与招聘专员来学校招聘毕业生的机会为大学生进行职业宣讲,更没有邀请已入职的优秀毕业生回校给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演讲,以此来弥补学校这个“内脑”的不足。
(一)提高大学生对自我、专业及职业的认知水平,增强择业能力与就业能力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有对自我和职业都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做到良好的人职匹配。一方面,应把所有专业都需具备的职业技能勤加训练,得到实际应用;[3]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实训室模拟招聘与面试,模拟职场办公环境,让学生提早进入角色,解决实际问题,将所学理论与技能相结合。同时,还要做好大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职业规划教育与求职对策教育。加大宣传就业政策与就业制度使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理想,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到基层、到西部、到更需要他们发挥专业技能的企业中去就职。引导学生制定职业规划,通过各种途径拓宽就业渠道,保证就业信息与职业规划相结合。甄选就业信息,通过科学分析与处理,制定求职对策,严防上当受骗。
增强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特征和专业就业范围的了解,培养通用型技能。职业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的培养通用型技能,多了解社会文化结构、经济结构、所在企业文化价值,培养自己先进的价值观、道德观、人文精神;要具有服务企业社会和他人的意识,把利己和利他结合起来,培养自己的人际关系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要加强自己的管理技能和管理能力,以不变应万变,在工作中具有主动性,整体性和战略性,充分为就业做准备。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学生除了掌握通用型的职场技能外,还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大学生的就业意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3]职业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自身心理特点与其所学专业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咨询与心理咨询,帮助毕业生摆脱求职困境,端正自我认识,调整好心态,以良好的状态迎接新的开始,并赢得好的工作。
(二)建立教师培训体系,加强职业指导教师专业技能
高校组织职业指导教师培训服务,对培训内容、考核、验收做出明确规定,奖罚分明,切实增强职业指导教师质量,为大学生做好就业指导。职业指导教师努力加强专业技能,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就业途径加强了解,熟悉不同工作的性质,职场地位,在公司里扮演的角色,使学生建立起职业认同感并书写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教师还要经常组织与专业课知识和职场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活动,更好的让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专业技能增长和职场竞争力的提升服务。职业指导教师也要利用好就业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社会关系、校招等多种途径搜集就业信息,保证就业信息的准确性、专业性、系统性,仔细鉴别和甄选招聘信息,甚至可到企业实地考察,剖析利弊,制定合理求职对策,及时传达给毕业生,严防学生被骗或误入传销组织,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同时择优就业。
职业指导教师要对毕业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根据专业差异和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增强心理承受力,积极乐观并坚持不懈的进行求职应聘,同时,针对特殊群体给予特殊关怀和帮助。职业指导教师应在课上及校园活动中,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专业技能,就业能力固然重要,但软实力同样是大学生顺利就业必不可少。针对大学生不还助学贷款,假装贫困骗取助学金,求职时的虚假简历,伪造证书现象,职业指导教师要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结合校园文化活动、职业指导课,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与宣传,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与职业价值观,提升大学生诚信意识,让就业软实力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服务。
(三)充分重视职业指导,提高就业质量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成效的,需要高校及全体师生持之以恒的坚持。既做到整个大学四年的普遍指导,又做到重点时段,如临近毕业的重点指导。要注意毕业生的心理调适,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失败必不可少,正面激励的同时,要进行挫折教育,使其度过难关,顺利就业。
高校各院系积极开拓就业实践锻炼职业技能,提高就业质量。[4](1)高校要充分开拓校外的就业实践基地。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这为高校创建校外实践基地指明了方向。[4]高校应在整合自身实验、实训、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充分为大学生开拓校外企业、科研院所的实习实践资源并保持长期合作为大学生职业技能的锻炼提供场所;(2)高校要搜寻和探索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实习见习基地。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机构与企业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如组织学生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去参观、见习、实习、兼职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与了解本专业的技能技巧,增强专业技能培养意识。
高校还可邀请校外资深职场人士到课堂上为同学进行现场指导。(1)辅导员可以邀请优秀就业的毕业生到学校课堂上来讲解职场环境、职业特点、行业类型、具体岗位要求等,现身说法又具有实际指导性,职业指导教师可抓住已经工作的优秀毕业生这个群体,为职业指导课服务;(2)毕业季企业到学校来招聘毕业生时,职业指导教师可让企业内部的行业专家、招聘负责人或各岗位的优秀员工,给学生进行宣讲,介绍企业相关岗位都是做什么的、具体需要哪些技能、为什么需要这些岗位、怎样适应职场环境、怎样高效优质的完成岗位任务等,既为毕业生求职决策补充信息的缺失,又能使在校大学生对职业与职场有一个全面深入细微的了解。
综上所述,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他们对就业充满了无知与迷茫,需要一个精神上的导师给予他们就业的指引,这份重任无疑由职业指导来承担。因此,高校应该立足实际,探索一条实用且适合大学生发展与就业的职业指导体系,为不同专业大学生顺利就业保驾护航。[5]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多方努力,包括学校主要领导、各院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与重视;大学生自身对学习职业指导课程的兴趣及对就业的关注;职业指导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精心研究与讲授;社会企业也要多加关注,与学校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大学生锻炼专业技能提供用武之地等。
[1]周明星,咸桂彩.现代职业生涯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李宝莹.高职文科类专业职业指导模式探讨[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3(7):38-42.
[4]韩立,杨颖虹.高校辅导员做好工科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6(13):91-93.
[5]张海霞.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教育课程体系和运行机制研究——以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为例[J].价值工程,2013(1):258-260.
[责任编辑李漪]
张嘉洋,女,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4级职业教育心理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认知与测评;咸桂彩,男,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高级实验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发展与生涯设计。
G715
A
1674-7747(2016)32-00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