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茜
现代学徒制中职业精神的传承与培育
沈茜
职业精神是人从事职业的根基,促进职业精神的传承与培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提出在现代学徒制中,传承与培育职业精神的基本途径有工作场所与学校,其特点为工学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教师教育与技师教育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业精神培养策略。
现代学徒制;职业精神;传承;培育;基本途径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企业需要有职业精神的员工。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1]笔者对浙江杭州、江苏太仓的三家企业进行了调研,这些企业均与当地职业院校建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关系。通过访谈企业一线师傅、职业培训中心管理人员、学校教师、学徒,分析现代学徒制中职业精神具体的传承和培育途径,把握现代学徒制在职业精神传承方面的特点,探索基于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培养职业精神的具体策略。
职业教育经历了从传统学徒制、学校教育到认知学徒制,再到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过程。[2]2014年,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3]其中还强调,在建立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还应当强调对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职业教育首先是培养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而非仅仅是培养劳动力以及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因此,现代学徒制应当包含双元培养目标,融合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共同培养。
职业精神需要农业式的精心培育,而不能靠工业化的批量生产。[4]不可能一踀而就。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契机:从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转向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它不仅注重对技术技能的传授,更是在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中,实现了对职业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实现由技术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升华。在现代学徒制中职业精神的传承和培育主要是在工作场所和学校中,工作场所中主要是通过师傅带着徒弟生产实践体会,学校中则主要是进行思想、理论上的宣传和引导。
(一)职业精神在工作场所中的传承
1.工作过程中的言传身教。职业精神往往要通过实践才能内化为从业者的职业素质,若单从理论上宣讲某种职业精神,往往较为虚幻,难以与职业现实接轨,也难以让学生感同身受,在培养学生职业精神时,必须将其放到现实的工作过程中进行锻造。工作过程中职业精神的传承主要通过师傅带徒弟做的过程中“一对一”“手把手”的言传身教,在做中学、学中做,言传身教的实践教育有助于学生切身领会职业精神。所谓“言传”,即师傅在教徒弟的过程中通过口述尽可能地把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徒弟,通过多次的教导、重复,让徒弟自己有所体会、领悟。所谓“身教”,是指师傅亲身传授,施教与受教双方共同参与实践,师傅在做给学生看的时候,不仅仅能让学生学到关键的技术,也能通过自己亲身示范、以身作则这种最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受到心灵的震撼,真正感受、获得师傅身上凸显的职业精神,并最终将其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职业素养。笔者访谈的一位劳模说,在他刚刚做学徒的时候,师傅做事情亲力亲为的态度很让他感动。师傅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但很积极,有很多不同类别的小本子,上面写满了他的工作记录。师傅具有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他在工作中不知不觉地会照着样做,在后来带三个徒弟时,也都用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师傅现在年事已高,但又被公司反聘回来,每天还是七点准时上班,晚上八点半才走,而一般的员工五点就下班了。他有时看到师傅其实非常累了,但却依然如是工作,这给了他很大触动,暗暗决心要以师傅为榜样,希望将师傅良好的职业精神传承下去。这说明,师傅在工作时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很可能会影响徒弟一生,而职业精神也正是通过这种工作中的耳濡目染一代代地传承下去的。
2.嵌入任务的要求和评价。在生产实践中,师傅带徒弟会通过布置给其一个较为单一却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让徒弟练习,把具体的技能要求和职业素质要求嵌入相应的任务中。徒弟在把握和完成这项任务过程中,不仅能练就专业技能,更可以对这项任务以及自己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态度、素养进行切身体会。下面是笔者在杭州某企业调研时看到的实例。装配师傅对新带的学徒没有什么说教,而是拿出一个自己做的手工首饰盒成品,让新徒弟做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作品来。实际上,在做这个小小首饰盒的过程中,浓缩着装配岗位所需的各项技能,师傅一步步地讲解用什么方法、怎么操作,对于关键步骤,则进行重点讲解,进行具体示范,并提出做好这项任务的质量要求和纪律要求。师傅尽可能把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徒,让他们独立操作并给予合理化建议。在这一过程中,师傅所教的不仅是技能、动手能力,更是对这项任务、工作的态度,以及职业行为习惯等。一个最初的小任务,就能让徒弟感受到严谨、专注的职业态度和精神,如此继续,师傅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便会代代传承下去。而新学徒在完成这项任务后普遍反映,自己真正学到了一些基本技能,工作态度也得到了端正,对该行业的职业精神也有了一些领悟。
3.生活交流中的情感效应。现代学徒制中的师徒关系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其亲密性。在朝夕相处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师徒二人不仅是师傅与徒弟,更是工作伙伴与朋友。当这种较为亲密的人际关系建立起来之后,工作之余的交心容易引起师与徒的情感共鸣,徒弟能听进师傅的谆谆教导,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师傅对待工作的特有品质,继而会以同样的态度、精神对待工作。这种工作之余情感效应的积极而潜移默化的作用,会进一步促进职业精神的传承。师傅尽心为徒弟传职德、授职技。一传十,十带百,就会带出一代代职业人,使优良的行规得以继承发扬。[5]
(二)职业精神在学校中的培育
1.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主要途径。在职业院校,职业精神的培育主要还是依托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施。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行为特点,设置职业精神教育的相关课程内容,一般通过专职教师授课的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了解职业精神的内涵和实质,明确其价值和重要意义,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为其今后践行职业精神、提升职业综合素养打好基础。
2.专业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有效途径。学校中职业精神的培养会融入到整个专业素质培养中,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特别是与实习、实训相结合,为学生适应社会、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充分准备。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习、实训不只是要求学生简单地会做相应的操作,更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体验的过程中,领悟本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精神,通过专业教学使学生养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专业岗位的基本职业素养。
3.校园文化活动的熏陶是弘扬职业精神的重要方式。职业院校常会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引领,利用这一隐性教育资源,传播、弘扬职业精神。职业院校通过相关的演讲、比赛、展览等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精神氛围,既丰富职校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又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对其职业精神的形成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其中,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有利于职业精神在学生中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与弘扬。
在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学校双方以外化的语言与行为和内在的精神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可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学生在教师和师傅爱岗敬业、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感染下,真切地感受到他们身上的职业精神,不断养成和强化自己的职业认识和习惯,进而内化为自身的职业精神。
(一)真实工作场所中的情境学习为职业精神的传承提供时间和空间保障
现代学徒制与传统教学方式突出的区别就在于其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实现了学习地点、内容、方式的转变。学生一方面接受学校教育,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综合素质,一方面,又参与企业工作,体验真实的就业环境与岗位要求,从而达到知行合一。而传统教学注重理论知识、学科框架的完整性,一味灌输书本知识,缺乏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条件和机会。仅从理论上宣讲某种职业精神,使这种精神显得抽象而虚幻,较难与职业现实接轨,不易让学生接受。现代学徒制的教学则是一种情境教学,把学校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企业内实际生产操作相结合,在重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学生在真实的职业实践环境中实训,职业精神与具体的职业情景发生关联,能更真切地体会到职业精神的实质与价值,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职业信念与追求,这样,就能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使学习的意愿和效果达到最好,有利于在实际操作、钻研中传承职业精神。
(二)企业文化与规范为职业精神的培育提供土壤和氛围
在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中,学生有很多机会进入到真正的企业环境中,更能切身体会企业的文化氛围,感受“职业人”的责任与要求,提高以企业的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的自觉性。学生通过感受社会环境与校园环境的区别,体验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异同,就会产生紧迫感、责任感与使命感,就会产生努力学习、熟练技能、完善技艺的意愿。企业安排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指导,同时,也进行职业精神示范,教育学生在真实的企业文化氛围中自觉遵纪守规,强化职业态度、责任意识、工作作风等职业精神。
(三)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使职业精神内容更完整
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其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系统性,但由于他们缺乏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将具体的职业精神与专业教学内容相融合。而企业一线师傅关注的是如何解决生产实际中某一方面的问题,不强求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偏重对技能和态度的培养。而且,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较为亲密的师徒关系也有利于强化职业精神的培育。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有机结合,可让职业精神培育机制更加完整。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这些特点,使得职业精神更易得到传承和发展。
在现代学徒制中,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并合理安排,切实有效地培养、传承职业精神,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专业技能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
在职业教育中,专业技能与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完全割裂开,但在现实中,由于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缺乏一线工作经验,很难使专业技能与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完美结合。因此,在学校系统化的专业知识教学中,应注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指导教师要结合院校自身专业特点与行业特点,分析其中包涵的职业精神,并将其融入专业教学的目标、内容及考核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职业精神的熏陶,逐渐认识到职业精神在提升其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中的作用。
(二)职业行为习惯养成与专题教育相结合
通过一定的讲座、事迹宣传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的专题教育及文化熏陶,这既必要,也行之有效。此外,还要注重在实际工作场所学习中养成日常职业行为习惯。企业师傅在手把手教的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的行业行为习惯,也逐渐将职业精神渗透进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因此,在加强开展专题教育的同时,也应注重平时的点滴渗透和积累。
(三)教学、工作过程与生活过程相结合
在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中,教学主体既包括学校教师,也包括企业师傅,在教师教学生、师傅带徒弟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将在学校课堂教学、企业工作过程中的言传与业余时间的身教相结合,以身作则,形成良好示范,“言传+身教”的效果远比一味说教好。特别是在师傅带徒弟的过程中,师徒经常工作、生活在一起,更能有效利用这一方式加强职业精神的传授。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培育、传承职业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促进现代学徒制的发展以及我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使现代学徒制助力职教学生成长成才。
[1]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97-103.
[2]于如,高忠明.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实施困境及突围策略[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2):4-7.
[3]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Z].教职成[2014]9号,2014-08-25.
[4]王云珠.“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本真的职业教育[J].江苏教育,2015(44):40.
[5]薛栋.课承与师承:学校教育传承职业精神的路径研究——兼论职业精神传承的途径[J].职教论坛,2016(3):42-46.
[责任编辑金莲顺]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国家一般课题“职校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项目编号:BJA140062)
沈茜,女,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院校德育。
G710
A
1674-7747(2016)19-0039-03